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作為統治著唐朝的帝王,宮廷苑囿當然也是輝煌的。
唐代在長安有三個宮殿區,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這三個宮城不是同時建造的,也不是同時作為帝王生活的中心。
太極宮興建於隋代,當時稱為大興宮。唐初的兩位皇帝主要居住在太極宮。大明宮原是一座避署用的宮殿,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痺病害怕潮溼,便移住到涼爽乾燥的大明宮內,擴建後的大明宮從此成為唐帝王的主要居處。興慶宮的前身是唐玄宗即位以前的邸宅,唐玄宗即位後,將此地擴建,形成又一個宮殿區。興慶宮的規模不及太極宮、大明宮,但裝修極為華麗。玄宗時成為皇帝聽政與生活的中心。
安史之亂中,興慶宮遭到嚴重破壞。唐代後朝皇帝一般不居住在這裡。
太極宮興建最早,被認定為正式的宮城。太極宮的正門為承天門,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殿。每逢元旦、冬至、大赦天下等重大節慶日及外國使臣來會,皇帝便登承天門主持盛典,其間設宴奏樂。太極殿是皇帝朝見群臣、處理政務的地方。
太極殿北門叫玄武門。玄武代表北方,按星象來說,玄武是由北方七個星宿組成的星象。在神話中,玄神是北方之神,是一種龜蛇合體的水神。唐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李世民奪嫡事件——玄武門事變,就發生在這裡。
在唐代,皇宮的內外朝有了明確的區分。太極殿以北、包括兩儀殿在內的數十座宮殿構成內朝,是皇帝、太子、后妃們生活的地方。內朝又分為東西兩路,東路稱為東宮,是太子居住和讀書的地方。西路為掖庭宮,是皇帝與后妃們的居住處所。兩儀殿是內朝的主殿,居中軸線上,皇帝日常聽政也常在這裡進行,唐中葉以後,多在這裡舉辦帝、後的喪事。兩儀殿之北的甘露殿、神龍殿,是唐中期皇帝常住的宮殿。唐代皇帝的寢殿都叫做長生殿,取其吉祥意義。《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是皇帝在華清宮的寢殿。
太極宮內有三泓水池,即東海池、北海池、南海池,為帝王、后妃們汎舟之所。據史書上說,玄武門事件發生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池中汎舟。可見唐太極宮的規模很大,在宮北部的海池內,竟然聽不到玄武門的動靜。
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叫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後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於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
大明宮擴建後比太極宮規制更大,又依山而建,雄偉壯麗。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臺基上,整個殿高於平地四丈。遠遠望去,含元殿背倚藍天,高大雄渾,懾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聽政,可俯視腳下的長安城。殿前有三條“龍尾道”,是地面升入大殿的階梯。龍尾道分為三層,兩旁有青石扶欄,上層扶欄鏤刻螭頭圖案,中下層扶欄鏤刻蓮花圖案,這兩個水的象徵物是用來祛火的。
含元殿前有翔鸞、棲鳳二閣,閣前有鐘樓、鼓樓。每當朝會之時,上朝的百官在監察御史的監審下,立於鐘鼓樓下等候進入朝堂。朝會進行之際,監察御史和諫議大夫立於龍尾道上層扶欄兩側。
大明宮與其地基龍首山似乎構成一幅龍圖,龍首山為頭,含元殿座鎮尾腹,駕馭著巨龍,殿前的龍尾道,階梯麟麟,形似龍尾。
含元殿後的宣政殿,是皇帝日常朝見群臣、聽政的地方。宣政殿東西兩廊有門,東為日華門,西為月華門,門外是政府辦公機關和史館、書院。含元殿之後的紫宸殿,是皇帝的便殿。皇帝可以在便殿接見重要或親近的臣屬,辦理政務。在便殿辦公可以免去在宣政殿辦公的很多禮節。紫宸殿之後,為大片散落的宮殿群,皇帝可以隨意遊玩、居住。
大明宮中規模最大的宮殿是麟德殿,它由前、中、後三座殿宇組成,當時又稱為“三殿”,面積相當於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三倍。宮中盛大的宴會,多在麟德殿舉行。
大明宮內,中軸繞北部為太液池的所在。唐太液池與漢太液池同名,但一個在宮內,一個在城外。唐太液池供帝后蕩舟、賞月。池中有涼亭,池的周圍建有迴廊、殿宇,皇帝也經常在太液池大宴群臣。
唐朝三座宮城之外,又有三座大型苑囿,分別為西內苑、東內苑、禁苑。
西內苑在太極宮之北,苑內有宮殿若干,其中弘義官是李世民為秦王時居住的地方,即位後改名為大安宮。貞觀四年,退居太上皇的高祖李淵搬遷到大安宮,貞觀九年,李淵病逝於大安宮之垂拱殿。東內苑在大明宮的東南角上。
苑內殿有承暉殿、龍首殿,看樂殿、毬場亭子殿;院有靈符應聖院,唐僖宗崩於此處;池有龍首池,引龍首渠水注入,後又將池填平,改建為鞠場。坊有小兒坊、內教坊、御馬坊。
三苑之中,禁苑的規模最大。東、西兩苑只有方圓一兩裡,而禁苑地處唐都長安西北部的大片地區,北枕渭水,向西包攬了漢長安城,南接宮城,周廻一百二十里。禁苑中有柳園、桃園、葡萄園、梨園,充滿生機。數十座閑雅的小亭散布於苑中,在各個景點附近建有宮殿,供帝后們設宴觀景並休息之用。在漢宮闕的遺址上,重建了著名的未央宮和數座亭臺。禁苑中還飼養著多種禽獸,皇帝興之所至,便前來遊畋。
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作為統治著唐朝的帝王,宮廷苑囿當然也是輝煌的。
唐代在長安有三個宮殿區,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這三個宮城不是同時建造的,也不是同時作為帝王生活的中心。
太極宮興建於隋代,當時稱為大興宮。唐初的兩位皇帝主要居住在太極宮。大明宮原是一座避署用的宮殿,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痺病害怕潮溼,便移住到涼爽乾燥的大明宮內,擴建後的大明宮從此成為唐帝王的主要居處。興慶宮的前身是唐玄宗即位以前的邸宅,唐玄宗即位後,將此地擴建,形成又一個宮殿區。興慶宮的規模不及太極宮、大明宮,但裝修極為華麗。玄宗時成為皇帝聽政與生活的中心。
安史之亂中,興慶宮遭到嚴重破壞。唐代後朝皇帝一般不居住在這裡。
太極宮興建最早,被認定為正式的宮城。太極宮的正門為承天門,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殿。每逢元旦、冬至、大赦天下等重大節慶日及外國使臣來會,皇帝便登承天門主持盛典,其間設宴奏樂。太極殿是皇帝朝見群臣、處理政務的地方。
太極殿北門叫玄武門。玄武代表北方,按星象來說,玄武是由北方七個星宿組成的星象。在神話中,玄神是北方之神,是一種龜蛇合體的水神。唐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李世民奪嫡事件——玄武門事變,就發生在這裡。
在唐代,皇宮的內外朝有了明確的區分。太極殿以北、包括兩儀殿在內的數十座宮殿構成內朝,是皇帝、太子、后妃們生活的地方。內朝又分為東西兩路,東路稱為東宮,是太子居住和讀書的地方。西路為掖庭宮,是皇帝與后妃們的居住處所。兩儀殿是內朝的主殿,居中軸線上,皇帝日常聽政也常在這裡進行,唐中葉以後,多在這裡舉辦帝、後的喪事。兩儀殿之北的甘露殿、神龍殿,是唐中期皇帝常住的宮殿。唐代皇帝的寢殿都叫做長生殿,取其吉祥意義。《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是皇帝在華清宮的寢殿。
太極宮內有三泓水池,即東海池、北海池、南海池,為帝王、后妃們汎舟之所。據史書上說,玄武門事件發生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池中汎舟。可見唐太極宮的規模很大,在宮北部的海池內,竟然聽不到玄武門的動靜。
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叫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後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於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
大明宮擴建後比太極宮規制更大,又依山而建,雄偉壯麗。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臺基上,整個殿高於平地四丈。遠遠望去,含元殿背倚藍天,高大雄渾,懾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聽政,可俯視腳下的長安城。殿前有三條“龍尾道”,是地面升入大殿的階梯。龍尾道分為三層,兩旁有青石扶欄,上層扶欄鏤刻螭頭圖案,中下層扶欄鏤刻蓮花圖案,這兩個水的象徵物是用來祛火的。
含元殿前有翔鸞、棲鳳二閣,閣前有鐘樓、鼓樓。每當朝會之時,上朝的百官在監察御史的監審下,立於鐘鼓樓下等候進入朝堂。朝會進行之際,監察御史和諫議大夫立於龍尾道上層扶欄兩側。
大明宮與其地基龍首山似乎構成一幅龍圖,龍首山為頭,含元殿座鎮尾腹,駕馭著巨龍,殿前的龍尾道,階梯麟麟,形似龍尾。
含元殿後的宣政殿,是皇帝日常朝見群臣、聽政的地方。宣政殿東西兩廊有門,東為日華門,西為月華門,門外是政府辦公機關和史館、書院。含元殿之後的紫宸殿,是皇帝的便殿。皇帝可以在便殿接見重要或親近的臣屬,辦理政務。在便殿辦公可以免去在宣政殿辦公的很多禮節。紫宸殿之後,為大片散落的宮殿群,皇帝可以隨意遊玩、居住。
大明宮中規模最大的宮殿是麟德殿,它由前、中、後三座殿宇組成,當時又稱為“三殿”,面積相當於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三倍。宮中盛大的宴會,多在麟德殿舉行。
大明宮內,中軸繞北部為太液池的所在。唐太液池與漢太液池同名,但一個在宮內,一個在城外。唐太液池供帝后蕩舟、賞月。池中有涼亭,池的周圍建有迴廊、殿宇,皇帝也經常在太液池大宴群臣。
唐朝三座宮城之外,又有三座大型苑囿,分別為西內苑、東內苑、禁苑。
西內苑在太極宮之北,苑內有宮殿若干,其中弘義官是李世民為秦王時居住的地方,即位後改名為大安宮。貞觀四年,退居太上皇的高祖李淵搬遷到大安宮,貞觀九年,李淵病逝於大安宮之垂拱殿。東內苑在大明宮的東南角上。
苑內殿有承暉殿、龍首殿,看樂殿、毬場亭子殿;院有靈符應聖院,唐僖宗崩於此處;池有龍首池,引龍首渠水注入,後又將池填平,改建為鞠場。坊有小兒坊、內教坊、御馬坊。
三苑之中,禁苑的規模最大。東、西兩苑只有方圓一兩裡,而禁苑地處唐都長安西北部的大片地區,北枕渭水,向西包攬了漢長安城,南接宮城,周廻一百二十里。禁苑中有柳園、桃園、葡萄園、梨園,充滿生機。數十座閑雅的小亭散布於苑中,在各個景點附近建有宮殿,供帝后們設宴觀景並休息之用。在漢宮闕的遺址上,重建了著名的未央宮和數座亭臺。禁苑中還飼養著多種禽獸,皇帝興之所至,便前來遊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