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8188498168457
-
2 # 番茄316305226083598
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上長7.1cm下長5.31cm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約有數十件,這是其中兩件。用鳥禽類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個圓孔,有的內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現代兒童樂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簡單的音調。它們是後世笛簫類樂器的遠祖。
起源和歷史
傳說一
從前有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勤勞的苗族人在那裡居住。寨子裡有一個年輕壯實的小伙子叫竹郎,以編竹筐為生,由於他每天都與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覺得翠綠的竹子是有靈性的,小伙子隨手拿起一片竹葉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悅耳的聲音。久而久之,他的音樂聲打動了一位叫笛妹的美麗姑娘,每當小伙子吹起竹葉時,姑娘都會跟著唱。有一天,調皮的姑娘指著一節節的竹子問小伙子“這個管子你能吹響嗎?”聰明的小伙子想了一想,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間鑽空,又在上面挖了幾個小孔,吹出的聲音比竹葉更好聽,還能吹出不同的調來。動聽的音樂吹進了姑娘的心坎裡,小伙子把它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姑娘。因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動情的把這個定情之物叫做“竹笛”。這也許就是最早的樂器,當然它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不過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真的發現了距今有8000—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中國中部)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21支骨頭製成的笛子,它們全部是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個孔 。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樂器。這事實也證明了古老的中國音樂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傳說二
關於鷹笛,塔吉克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刀山之祖”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人,還過著狩獵生活,家家戶戶養著獵鷹,它們白天隨主人狩獵、晚上為主人放哨看家。有一個名叫娃發的獵手,住在達卜達爾山谷裡,他家祖輩都是有名的獵戶,家裡有一支祖傳的鷲鷹,己活了一百多年.可眼力還非常好,百里以外的小雀也休想逃避,它的尖嘴和利爪能撕碎一隻黑熊。遠近獵手都羨慕這隻獵鷹,都叫它“鷹王”。娃發每天帶著“鷹王”狩獵,獵獲的鳥獸也和過去一樣,全被奴隸主奪去。命運如此悲慘.他只有向“鷹王”傾訴自己的哀怨:“塔吉克奴隸啊,像天邊墜落的星星。活著的被吸血鬼吸吮,死去的都閉不上眼睛。凶狠的奴隸主啊!殘酷無情,冷硬的心腸,像幕士塔格冰峰。塔吉克奴隸啊!難道永遠是天邊將要墜落的星星?!”
這歌聲像獵鷹一樣張開了翅膀,到處飛翔,傳遍了高原、山谷,奴隸主嚇得膽戰心驚,下令娃發交出“鷹王”,為他家看門護院。娃發氣得幾乎昏了過去。“鷹王”對他唱了起來:“娃發娃發,快把我殺,用我骨頭,做支笛吧,你有了笛,要啥有啥,就不會受苦啦!”娃發聽了又驚又喜.怎捨得殺掉自己心愛的獵鷹呢,他撫摸著鷹的羽毛,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鷹王”又唱道:“娃發娃發,快把我殺,我死以後,會成仙家,若不殺我,主家一來,把我搶走,你也難活。”娃發心想,也許它真能變成神仙吧,就把“鷹王”殺了,抽出翅膀上最大的一根空心骨頭,鑽了二個洞眼,做成了一支短笛,取名“那依”,吹出了動聽的曲調。娃發吹起鷹笛,獵鷹成群而至,狠狠地懲罰了奴隸主,使他再也不敢欺壓奴隸了。從此,四苗在塔吉克人巾盛行不短.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可見歷史之久遠。
歷史
距今約8000年,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製器皿 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刻畫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稱為中國笛子的鼻祖。從約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近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賈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經專家研究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動物骨骼是遠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進入文字記載的歷史,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的顯著進展,骨製品已大為減少。“笛”字初寫作“篴”,但部首均從竹,說明二字產生的年代,笛子早已採用竹類來進行制作了。甚至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經製造過骨笛。然而骨笛並沒有因此而完全絕跡。
回覆列表
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16只完整的骨笛,該笛是用鶴類長骨製成,一般長20多厘米,直徑一厘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形制固定,制作規範、精美,多為7孔,且分布均勻。個別笛子在主音旁有調節不孔,有的尚留有制作時的設計刻痕。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長22厘米,7孔,磨製精細,保存完好,在第六孔與第七之間靠近第七孔處穿一個調音,為豎笛,經測音可發出聲音階,調音孔可以發兩變音。
骨笛
它的發現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同時它是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完整而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它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英國出版的權威科學雜志《自然》載文介紹了這一發現。據主持挖掘工作的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張居中介紹,他們是在發掘位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時,在一些墓葬主人的左股骨兩側發現這些骨笛的。經動物學家鑒定,賈湖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制笛之前賈湖人曾經過認真計算,笛子製成後還運用打小孔的方法調整個別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過程,與當前民族管樂器的製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計算水平之高,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