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迎來正式交付一週年。在遼寧艦背後,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歷盡艱辛、默默無聞,很少人知道她們的故事。
遼寧艦艦載機起降,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除了飛行環境複雜,籠罩航母的電磁波是潛在“殺手”。遼寧艦服役前,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電磁兼容試驗團隊五位女將, 憑借超強意志和創新精神,拔掉這些“電磁牙齒”,並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
在鋼鐵的世界裡,從事航母研製八成以上為男性,這五位“弱女子”,在電磁波的刀叢裡穿上紅舞鞋,5000多個工作小時,幾十萬組數據,百萬字科研報告。纖纖細手推動巨無霸乘風破浪,猶如隱形玫瑰,在大海上鏗鏘綻放。
俠骨——
苦心織就安全網
幾年前,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接受一項任務,要為一艘“大船”進行電磁兼容試驗。電磁兼容性主要控制戰艦上強電磁環境對飛機等產生的危害,確保戰艦安全。這個過去專屬男人的領域,卻迎來一群娘子軍。
沒有任何參考資料,許多關鍵技術都是一張白紙,需進行大量的模擬試驗。在荒野湖畔尚未完工的模擬平台上,伴隨著鋼鐵中彌漫的粉塵、嗆人的油漆和刺耳的轟鳴。五位藍衣女子,就這樣登上無人喝彩的舞台。
“深入虎穴,才能保證精確。”作為團隊的大姐,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奚秀娟總是衝在最前面。
任務節點“後牆不倒”,這是她們工作的鐵律。大家明白,這項試驗不是哪個人、哪個單位的事情,而是為了圓華人共同的夢想。當地夏天猶如蒸桑拿,晝夜沒溫差。晚上燈光招來大團蚊子,一口就是一片白疙瘩。她們忍著令人抓狂的癢癢,堅持工作。
專項試驗完成後,潘涵趕往中國北方海域開展實艦試驗。恰逢大霧,高速公路封閉。她帶著價值幾百萬元的測試儀滯留半路,為保證設備安全,她兩天兩夜死守儀器,餓了啃口麵包,渴了就用水溼一下嘴唇,護送“寶貝”安全上艦。
因為白天開啟電磁波,會影響“大船”正常施工,她們只能夜間錯時工作。每天晚上9點到次日凌晨6點,是她們工作的黃金時段。北方的冬天,深夜,甲板上滴水成冰,她們就在上面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
年輕人趙曉楠初次參加此類試驗,平日身體柔弱的她卻十分倔,一次測試時扭傷了腳,一聲不吭,忍著劇痛接著幹。在幾層樓高的塔臺上,一瘸一拐地爬上爬下。施工現場一些男同胞都對這個“林妹妹”刮目相看。
春來大地,草長鶯飛,她們多麼想看到一絲生命的顏色,可舉目只有冰冷的鐵塔和無邊的海水;夏天,甲板上猶如開鍋的蒸籠,Sunny經過鍍鋅板的反射,刺得人睜不開眼睛,也送給她們像黑炭的皮膚;秋天,寧靜的大海帶來暈船的新考驗;冬天,北風緊抽,整艘船上就像冰窖,她們忍受著手腳的麻木……
柔情——
盼來“大船”早起航
她們是妻子、是媽媽,也是女兒,因為“遼寧艦”,使她們有了不一樣的柔情。
有一次,潘涵剛接到上船測試的任務,丈夫突然中風。一邊是病倒的親人,一邊是嚴格保密的任務,潘涵只能把丈夫託付給親友。在大家無奈的目光中,她依依不捨起程了。進入測試場,不許帶任何通訊設備,她突然被一種恍如隔世的“恐懼”籠罩,對丈夫的萬千牽掛只能埋在心底。
張崎是一位年輕媽媽,丈夫也是艦船設計人員,一年近3/4時間出差,他們只好把孩子交給老人。電磁輻射對母乳有影響,張崎忍痛提前斷奶。工間休息時,她眼前常浮現孩子甜甜的笑容、黑黑的眼眸……
有一天,張崎上岸,遇到一位年輕媽媽抱著孩子,她像著了魔一樣跟著人家走了很遠。“我好想好想抱抱這孩子,跟我家寶寶差不多大啊!”轉眼離家已小半年,她在日記中寫道:“寶貝,還有一週媽媽就要回來了。孩子,你還認得我嗎?”
“孩子,你還認得我嗎?”這是她們團隊乃至整個中心女艦船人回家時最揪心的第一句話。
在首次陸上試驗中,奚秀娟接到父親患病住院的消息。家人擔心影響她工作,沒敢告訴實情——父親是癌症晚期。國慶期間,奚秀娟急火火地抽空回去探望。母親召集全家人,想給父親張羅“最熱鬧”的生日,拍一張全家福。就在全家人要聚齊的節骨眼,她又接到任務,必須馬上返回千里之外的測試場。她們沒穿軍裝,任務就是命令,這一去竟是父女永訣。
“老父親去了,每當看到最後一張殘缺的全家福,我就忍不住掉淚。我多想給父親煲一鍋湯,喂一口熱飯……” 奚秀娟說,“現在唯一能告慰老人的是,試驗成功了,大船已經建成了!”
“大船”出海,“遼寧艦”背後的隱身英雄們漸漸浮出水麵。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大門口鐫刻著八個字:勿忘國恥,復興中華。這就是中心全體艦船人的精神航標。
9月,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迎來正式交付一週年。在遼寧艦背後,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歷盡艱辛、默默無聞,很少人知道她們的故事。
遼寧艦艦載機起降,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除了飛行環境複雜,籠罩航母的電磁波是潛在“殺手”。遼寧艦服役前,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電磁兼容試驗團隊五位女將, 憑借超強意志和創新精神,拔掉這些“電磁牙齒”,並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
在鋼鐵的世界裡,從事航母研製八成以上為男性,這五位“弱女子”,在電磁波的刀叢裡穿上紅舞鞋,5000多個工作小時,幾十萬組數據,百萬字科研報告。纖纖細手推動巨無霸乘風破浪,猶如隱形玫瑰,在大海上鏗鏘綻放。
俠骨——
苦心織就安全網
幾年前,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接受一項任務,要為一艘“大船”進行電磁兼容試驗。電磁兼容性主要控制戰艦上強電磁環境對飛機等產生的危害,確保戰艦安全。這個過去專屬男人的領域,卻迎來一群娘子軍。
沒有任何參考資料,許多關鍵技術都是一張白紙,需進行大量的模擬試驗。在荒野湖畔尚未完工的模擬平台上,伴隨著鋼鐵中彌漫的粉塵、嗆人的油漆和刺耳的轟鳴。五位藍衣女子,就這樣登上無人喝彩的舞台。
“深入虎穴,才能保證精確。”作為團隊的大姐,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奚秀娟總是衝在最前面。
任務節點“後牆不倒”,這是她們工作的鐵律。大家明白,這項試驗不是哪個人、哪個單位的事情,而是為了圓華人共同的夢想。當地夏天猶如蒸桑拿,晝夜沒溫差。晚上燈光招來大團蚊子,一口就是一片白疙瘩。她們忍著令人抓狂的癢癢,堅持工作。
專項試驗完成後,潘涵趕往中國北方海域開展實艦試驗。恰逢大霧,高速公路封閉。她帶著價值幾百萬元的測試儀滯留半路,為保證設備安全,她兩天兩夜死守儀器,餓了啃口麵包,渴了就用水溼一下嘴唇,護送“寶貝”安全上艦。
因為白天開啟電磁波,會影響“大船”正常施工,她們只能夜間錯時工作。每天晚上9點到次日凌晨6點,是她們工作的黃金時段。北方的冬天,深夜,甲板上滴水成冰,她們就在上面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
年輕人趙曉楠初次參加此類試驗,平日身體柔弱的她卻十分倔,一次測試時扭傷了腳,一聲不吭,忍著劇痛接著幹。在幾層樓高的塔臺上,一瘸一拐地爬上爬下。施工現場一些男同胞都對這個“林妹妹”刮目相看。
春來大地,草長鶯飛,她們多麼想看到一絲生命的顏色,可舉目只有冰冷的鐵塔和無邊的海水;夏天,甲板上猶如開鍋的蒸籠,Sunny經過鍍鋅板的反射,刺得人睜不開眼睛,也送給她們像黑炭的皮膚;秋天,寧靜的大海帶來暈船的新考驗;冬天,北風緊抽,整艘船上就像冰窖,她們忍受著手腳的麻木……
柔情——
盼來“大船”早起航
她們是妻子、是媽媽,也是女兒,因為“遼寧艦”,使她們有了不一樣的柔情。
有一次,潘涵剛接到上船測試的任務,丈夫突然中風。一邊是病倒的親人,一邊是嚴格保密的任務,潘涵只能把丈夫託付給親友。在大家無奈的目光中,她依依不捨起程了。進入測試場,不許帶任何通訊設備,她突然被一種恍如隔世的“恐懼”籠罩,對丈夫的萬千牽掛只能埋在心底。
張崎是一位年輕媽媽,丈夫也是艦船設計人員,一年近3/4時間出差,他們只好把孩子交給老人。電磁輻射對母乳有影響,張崎忍痛提前斷奶。工間休息時,她眼前常浮現孩子甜甜的笑容、黑黑的眼眸……
有一天,張崎上岸,遇到一位年輕媽媽抱著孩子,她像著了魔一樣跟著人家走了很遠。“我好想好想抱抱這孩子,跟我家寶寶差不多大啊!”轉眼離家已小半年,她在日記中寫道:“寶貝,還有一週媽媽就要回來了。孩子,你還認得我嗎?”
“孩子,你還認得我嗎?”這是她們團隊乃至整個中心女艦船人回家時最揪心的第一句話。
在首次陸上試驗中,奚秀娟接到父親患病住院的消息。家人擔心影響她工作,沒敢告訴實情——父親是癌症晚期。國慶期間,奚秀娟急火火地抽空回去探望。母親召集全家人,想給父親張羅“最熱鬧”的生日,拍一張全家福。就在全家人要聚齊的節骨眼,她又接到任務,必須馬上返回千里之外的測試場。她們沒穿軍裝,任務就是命令,這一去竟是父女永訣。
“老父親去了,每當看到最後一張殘缺的全家福,我就忍不住掉淚。我多想給父親煲一鍋湯,喂一口熱飯……” 奚秀娟說,“現在唯一能告慰老人的是,試驗成功了,大船已經建成了!”
“大船”出海,“遼寧艦”背後的隱身英雄們漸漸浮出水麵。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大門口鐫刻著八個字:勿忘國恥,復興中華。這就是中心全體艦船人的精神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