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裡主人
-
2 # 不小D老妹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5-1949.3,以色列為爭奪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國家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直到1949年3月才結束。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1.5萬人,以色列死亡約6000人。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0.29英法兩國為重新霸占蘇伊士運河,恢復對埃及的殖民統治,勾結以色列,出動大批軍隊向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整個戰爭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了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300至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死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約1000人,受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5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6.5—6.10,以色列幾乎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突然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發起了進攻,阿拉伯國家奮起反抗。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這次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戰敗而告結束。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10.6——10.26.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土地,經過周密的準備之後,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十月戰爭”、“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輛,作戰飛機1500架。戰爭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輛、飛機20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6.6,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有400 多座秘密武器庫被占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回覆列表
第一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建國以來面臨的局面最為危及的一次戰爭,這場在以色列建國後第一天發生的戰爭,雖然以以色列獲勝並占據巴勒斯坦地區約80%的土地、戰後實控面積超過巴以分治決議規定的猶太人控制面積6700多平方公里告終,然而在戰爭第一階段以色列卻面臨著亡國的危險。
由於兵力和技術裝備有壓倒性優勢,阿拉伯聯軍在交戰初期攻城略地、甚至占領了耶路撒冷舊城,以色列面臨剛建國即亡國的危險。
可以說,如果不是美國和蘇聯插手並在聯合國安理會明確支持以色列、並要求雙方停火,以色列根本就不會有機會整編軍隊、購買武器裝備、調整戰略部署來應對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可以說,如果不是阿拉伯聯軍在戰爭初期的進攻出現了一些問題、阿拉伯國家能獲得外部支持繼續發起軍事行動的話,沒有喘息之機的以色列或許早就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而以色列侵占周邊土地面積最大的一次,當然是第三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可以說是以色列從“創業”到“發家”的轉型之戰,在短短十天之內,以色列通過先發制人的閃電式突襲搶占了埃及、敘利亞、約旦三國多達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實現了侵占加沙、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三大戰略性目標。
應該說,從軍事角度來看,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籌劃縝密、行動果斷、效果顯著、體現了高技術條件下快速機動作戰的強大效益,但因此造成的後果對於整個中東地區來說卻是災難性的。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和戰後驅逐了大量佔領區內的居民,這造成了冷戰期間最大規模的人道主義危機之一。
同時,對奪占地區的持續性侵占使得以色列失去了與周邊國家緩和關系的機遇,特別是對戈蘭高地的占領使得本來就十分緊張的以敘關系徹底破裂,雙方不但在其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中大打出手,未發生大規模交火的時期也衝突不斷,其造成的惡劣後果時至今日也沒有緩解。
不過有意思的是,以色列卻主動把西奈半島交還給了埃及。這是以色列做得比較正確的一件事情,以色列把西奈半島交還給埃及,是有條件的。首先,埃及不能在西奈半島成建制的部署大量軍隊,其次,埃及要承認以色列。這對於埃及而言,並不會失去什麼,但是對於以色列而言,卻獲得了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支持,也緩解了自己和埃及之間的緊張關系。
以色列現在最大的矛盾點依然是自己和阿拉伯世界的關系問題,但是隨著美國經營中東尤其是波斯灣多年,很多海灣國家也開始和以色列交流。以色列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關系,今年爆發的火箭彈規模性打擊,對以色列而言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然而,雙方似乎依然沒有找到永久避免戰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