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為“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譯文:太極是由無極而生。無極是宇宙天地未開、混沌未分、動靜無始、無形無象、無邊無限的狀態。無極動,生太極。天地初開,有形而未分,是陰陽二氣的孕育階段。太極動生兩儀,陰陽立判,陰陽二氣化生萬物,所以太極為陰陽之母。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靜互寓,互為其根。這是太極拳的核心理論。太極的概念,是道家宇宙論的基本概念,是對宇宙本體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這種內在的變化規律是自然形成且不可改變的,所以要認識它、了解它,不能違背它。道家把人的個體看做小宇宙,並通過返修的方法使人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太極拳不是簡單的肢體運動項目,更注重內修,以求合乎自然之道。在太極推手時,不能失之過分,也不能失之欠缺,要沾粘住對方,依隨對方的曲伸而曲伸,做到不頂不丟。人以剛勁進來,我以柔勁相接、化解,稱為走化;我得勢,人不得勢,乘勢粘(扼制)住對方,使其不能走化脫離困境,且越發展令對方越不得勢。對方動的快,我則響應快;對方動的慢,我則以慢相隨。雖然推手在外形上、姿勢上千變萬化,而這一道理卻是不變的。練習太極拳、太極推手,先求招勢熟練,由招勢熟練而逐漸感悟到勁力的變化應用,稱為“懂勁”;再由懂勁一層層逐步提高,達到神妙、高明、隨心所欲。然而,如果要達到高層次,不通過長期刻苦地練習,是不能忽然徹悟其中的道理的。練習和應用時,要求頭頂輕輕向上領起,氣沉降到丹田。要做到立身中正,中氣浩然。氣機活潑通利,勁路令人難以捉摸。推手時,左側遇實則變虛,右側遇實則令來勁無所著落,遁化無跡。對方來力上攻,我隨之上引,使其有越走越高,高不可攀,搖搖欲墜的感覺;對方來力下攻,我即隨之向下引之,使其有越走越低,有如臨深淵的感覺。對方向前來攻我,我即順勢引進使其有勁長莫及、越進越空的感覺;對方背勢時,我沾粘住對方以勁逼之,使其不能走化,越退越感覺緊張、被動。拳練到高層次,其感覺非常敏銳,一根羽毛、一隻蠅蟲落到身上都能感知來力的大小和方向,並能立即做出反應;對方摸不到我的勁路,我卻能摸透對方的勁路。英雄所向無敵,就是因為練就了這種高深的功夫。武術的門派很多,雖然招勢有所區別,總不外乎強壯的欺壓弱小的、手腳慢的被手腳快的所制。有力的打無力的,手腳慢的被手腳快的所制,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現象,與後天的學習造詣並無關系。(注:有些人認為“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的觀點是錯誤的,愚則以為不然。愚以為,先天之本力,人各不同,手腳之快慢,各有所異,這是自然現象。如果僅以本力相較,以快慢相較,自然是“大力勝小力,手快打手慢”。這一自然規律,是在不練拳術時所存在的,所以,和後天的學習造詣無關。而通過後天的拳術練習,才能改變這種狀態,收到以小力勝大力,後發先至的效果。拳論作者提出這個問題,也是為後面“顯非力勝、快何能為”的論證做墊鋪,從而進一步論證功力、技巧的重要性,這也正是《拳論》論證的核心問題。如果拳論作者只把勝負歸結為“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那麼作者也不會寫此拳論了。這也絕不會是拳論作者的疏忽。)察究“四兩撥千斤”這句話所形容的情況,顯然並非以力大勝人。看八、九十歲的老人抵禦眾人圍攻的情形,進攻的人雖然身手很快,卻不能取勝,僅憑身手快又有什麼用呢?打拳、推手,要立身中正,尤如秤準平衡不偏;圓轉靈活象似旋轉的車輪。推手時粘接來力而走化就能順適,虛實不分則產生頂勁造成僵滯。經常見到多年刻苦練功卻不能化解來力的人,都被人所制,就是因為沒有領悟到雙重之病。要想避免雙重這個毛病,就要懂得陰陽虛實的變化。粘逼過程中隨時可以走化,所以,粘逼的過程也是走化的過程;走化過程中隨時可以粘逼,所以,走化的過程也是粘逼的過程。粘、走的關系,也即陰陽的關系,陽不能脫離陰,陰也不能脫離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寓,陰陽相濟,才算是懂勁。懂勁之後,越練越精細深入,默默加深認識理解,悉心探求,逐漸達到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太極推手(技擊)運用的本來是舍已從人的技巧和功夫,許多人卻誤認為是捨近求遠,這種錯誤認識,就是所說的“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練太極拳的人不可不祥細辯析。以這篇文章做為對太極拳的論證。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為“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譯文:太極是由無極而生。無極是宇宙天地未開、混沌未分、動靜無始、無形無象、無邊無限的狀態。無極動,生太極。天地初開,有形而未分,是陰陽二氣的孕育階段。太極動生兩儀,陰陽立判,陰陽二氣化生萬物,所以太極為陰陽之母。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靜互寓,互為其根。這是太極拳的核心理論。太極的概念,是道家宇宙論的基本概念,是對宇宙本體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這種內在的變化規律是自然形成且不可改變的,所以要認識它、了解它,不能違背它。道家把人的個體看做小宇宙,並通過返修的方法使人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太極拳不是簡單的肢體運動項目,更注重內修,以求合乎自然之道。在太極推手時,不能失之過分,也不能失之欠缺,要沾粘住對方,依隨對方的曲伸而曲伸,做到不頂不丟。人以剛勁進來,我以柔勁相接、化解,稱為走化;我得勢,人不得勢,乘勢粘(扼制)住對方,使其不能走化脫離困境,且越發展令對方越不得勢。對方動的快,我則響應快;對方動的慢,我則以慢相隨。雖然推手在外形上、姿勢上千變萬化,而這一道理卻是不變的。練習太極拳、太極推手,先求招勢熟練,由招勢熟練而逐漸感悟到勁力的變化應用,稱為“懂勁”;再由懂勁一層層逐步提高,達到神妙、高明、隨心所欲。然而,如果要達到高層次,不通過長期刻苦地練習,是不能忽然徹悟其中的道理的。練習和應用時,要求頭頂輕輕向上領起,氣沉降到丹田。要做到立身中正,中氣浩然。氣機活潑通利,勁路令人難以捉摸。推手時,左側遇實則變虛,右側遇實則令來勁無所著落,遁化無跡。對方來力上攻,我隨之上引,使其有越走越高,高不可攀,搖搖欲墜的感覺;對方來力下攻,我即隨之向下引之,使其有越走越低,有如臨深淵的感覺。對方向前來攻我,我即順勢引進使其有勁長莫及、越進越空的感覺;對方背勢時,我沾粘住對方以勁逼之,使其不能走化,越退越感覺緊張、被動。拳練到高層次,其感覺非常敏銳,一根羽毛、一隻蠅蟲落到身上都能感知來力的大小和方向,並能立即做出反應;對方摸不到我的勁路,我卻能摸透對方的勁路。英雄所向無敵,就是因為練就了這種高深的功夫。武術的門派很多,雖然招勢有所區別,總不外乎強壯的欺壓弱小的、手腳慢的被手腳快的所制。有力的打無力的,手腳慢的被手腳快的所制,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現象,與後天的學習造詣並無關系。(注:有些人認為“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的觀點是錯誤的,愚則以為不然。愚以為,先天之本力,人各不同,手腳之快慢,各有所異,這是自然現象。如果僅以本力相較,以快慢相較,自然是“大力勝小力,手快打手慢”。這一自然規律,是在不練拳術時所存在的,所以,和後天的學習造詣無關。而通過後天的拳術練習,才能改變這種狀態,收到以小力勝大力,後發先至的效果。拳論作者提出這個問題,也是為後面“顯非力勝、快何能為”的論證做墊鋪,從而進一步論證功力、技巧的重要性,這也正是《拳論》論證的核心問題。如果拳論作者只把勝負歸結為“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那麼作者也不會寫此拳論了。這也絕不會是拳論作者的疏忽。)察究“四兩撥千斤”這句話所形容的情況,顯然並非以力大勝人。看八、九十歲的老人抵禦眾人圍攻的情形,進攻的人雖然身手很快,卻不能取勝,僅憑身手快又有什麼用呢?打拳、推手,要立身中正,尤如秤準平衡不偏;圓轉靈活象似旋轉的車輪。推手時粘接來力而走化就能順適,虛實不分則產生頂勁造成僵滯。經常見到多年刻苦練功卻不能化解來力的人,都被人所制,就是因為沒有領悟到雙重之病。要想避免雙重這個毛病,就要懂得陰陽虛實的變化。粘逼過程中隨時可以走化,所以,粘逼的過程也是走化的過程;走化過程中隨時可以粘逼,所以,走化的過程也是粘逼的過程。粘、走的關系,也即陰陽的關系,陽不能脫離陰,陰也不能脫離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寓,陰陽相濟,才算是懂勁。懂勁之後,越練越精細深入,默默加深認識理解,悉心探求,逐漸達到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太極推手(技擊)運用的本來是舍已從人的技巧和功夫,許多人卻誤認為是捨近求遠,這種錯誤認識,就是所說的“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練太極拳的人不可不祥細辯析。以這篇文章做為對太極拳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