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用戶1261849943740804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實,這滿頭稀疏的白發是詩人憂愁勞心所 致。杜甫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然而卻眼睜睜看著摯愛的國家一步步沉淪,這無疑是對他最沉痛、最殘忍的打擊。春來,祖國的大好河山依 舊,只是戰亂之火卻無情地蔓延,國破家亡,哀鴻遍野,連花鳥都讓人觸目驚心。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裡的親人境況如何,不得而知。當時杜甫年僅46歲,本不應該有太多的白發,因為憂愁而生白發,因為憂慮而致白發脫落,以至越來越稀疏了,幾乎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通過 “搔”這一個動作,把內心的焦慮彷徨和痛苦之情,極其有力地表達出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白髮蒼蒼,憂愁鬱悶的老人形象。

    “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在寫《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時,不過四十歲,卻已經“塵滿面,鬢如霜”了。

    “塵滿面,鬢如霜”,簡單質朴的六個字,把作者飽經 風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來。詩人陳師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對酒贈少章》一詩中感慨道:“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說自己備受無情的現實之摧 殘,以至頭髮脫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顯現紅光。這裡說“發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實寫,“顏衰酒借紅”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詩人此時不過三十出 頭,本不應該有白發衰顏,只不過是藉此表達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艱辛罷了。

    據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於曾鞏,得到器重。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 史,但朝廷以陳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曾鞏去世後,陳師道雖先後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家,以至孤苦伶仃。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荐任徐州教授。在這樣的人生遭際中,詩人怎不“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呢。

    “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詩,詩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徵並進行細緻的描寫,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安閒的老翁形象。“涼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處的背景,他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十分“安閒”。“安閒”二字勾畫出“老翁”喜靜厭動、恬淡寡欲的形象。“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兩句,寫老翁就寢的 情景,也是“安閒”的一個具體體現。“臥遲”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聲中“睡美”。燈滅之後,聞著窗外淅瀝的秋雨聲入眠,他的心中是 靜美的,連夢都是美的。睡醒之後,他仍是安閒的——“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烘瓶裡的燃料經夜已化為灰燼,按理說老翁應該起床了,可他還要添香,打算 繼續躺著,生動地描繪出體衰閒散的老翁形象。

    末兩句“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以景作結,寫出老翁淡泊清淨的內心。此時,詩人白居易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清閑,儼然“安閒一老翁”,再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謝世,心情自然特別淡然。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寫《步出夏門行·龜雖壽》這首詩時,剛擊敗袁紹父子,平定了北方烏桓,正躊躇滿志,充滿樂觀自信的情調。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歷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作者認為神龜雖然可以活幾千年,最終仍難免一死,騰蛇雖能乘雲駕 霧,最終仍不免成為土灰。

    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詩人卻唱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高歌。他說,千里馬雖然形老體 衰,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那些有志幹一番事業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顆勃勃雄心,他對宏偉理想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息。

    詩人以千里馬自比,表 達自己不應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樂觀奮發,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這四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氣勢豪邁,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 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蘇軾在《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中則高唱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兩句,以反詰領起,並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來,正是“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然而,在蘇軾看來,人的青春雖然不可再現,但人可以老當益壯,可以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往往使人煥發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樣。

    這兩句振奮人心的議論,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將白發唱黃雞”,再次唱出催人奮進之曲。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卻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悲歎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 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汪字怎麼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