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秀秀8663

    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2、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風景綺麗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風貌的秋江晚景

    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是統一的。

    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5、梅雪爭春不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時,既要看其共同點,又要看各自的特點

    6、造物無情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聲——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

    7、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聯繫的觀點

    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矛盾的普遍性

    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10、古歌新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可因循守舊

    全詩覽讀: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陸 遊

    此詩揭示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原理。學習書本知識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

    尋章摘句老鵰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唐) 李 賀

    詩中嘲諷了脫離實際、華而不實的文章毫無用處,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於實踐,並指導實踐,那種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毫無意義。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

    (清)梁啟超

    此詩說明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則阻礙事物的發展。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唐) 羅 隱

    香州長徑盡棘叢,奢雲豔雨只悲風。

    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唐)陸龜蒙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唐) 自居易

    這組詩包含了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只停留在現象上,認識就會流於膚淺和片面。前兩首說明,吳王夫差窮奢極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國,把吳亡歸罪或歸功於西施的認識,是片面膚淺、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說明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偽,就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

    吾聞池中魚,不識海水深。

    吾聞桑下女,不識華堂陰。

    (唐) 於 賁

    此詩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受實踐制約的道理。

  • 2 # 用戶3931492393166983

    造物無情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此次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 3 # 用戶8940871111747

    下句是:每於寒盡覺春生。 出處:《新雷》是清代文學家張維屏於道光四年(1824)年早春在松滋任上作。 全詩如下: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譯文: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安排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

    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獅子的十大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