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5708161837795

    李叔同的送別是一生的曲調,原因是

    一、這是一首古住今來送別友人詩詞中較能拔動眾人心弦的好詞。

      在古今詩詞歌賦中,關於愛情方面的,我們首先會想《詩經》裡那些唯美的詩句;思念親人愛人的,我們首先會想到李清照的婉約詞;思念故鄉的,肯定會想起李白的《靜夜思》;懷念故國的,那會想到李煜的絕命詞。當然關於送別友人的詩詞,也離不開李叔同的《送別》。

      這首創作於二十世紀初的名詞,是李叔同送金蘭之交的"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摯友的離別詞。此詞一經公布於眾便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此詞讀來朗朗上口、意味深長,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綿綿、悽涼唯美。此詞詞風樸實無華,雖全詞無一句千古名句,但整體意象堪稱,一氣呵成。開頭寫離別之景時,僅用一個段落二句23個字就把長亭、古道、芳草、殘笛、夕陽和群山等行雲流水般描述透徹,馬上給人創造出一個分別的全景圖。這種古樸的意境,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功底,是不可能達成的。後面部分主要講述與友人"別離"的餘歡與夢寒,此別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通信不便,也許是天涯海角,天各一方;也許是今生永別;"歡聚"的難得與盡歡又是那樣的短暫,且總是離多聚少,由此,較後詞人告訴世人要珍惜知己的相逢相聚與相交。

      由此可見,誰的一生都有一幫兄弟友人或一二個知已,面對聚少離多的現實,惟有惺惺相惜,互相尊重。這也許是《送別》之詞能引起廣泛共鳴的主要原因吧!

      二、這是一首詞人自己向紅塵告別的千古絕唱。

      縱觀李叔同的一生,可謂傳奇與神奇,可稱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輩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歲與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歲時其父離逝,往後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穎,詩書畫樣樣精通,但處在上世紀初社會大變革、大動蕩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熱血和才華而無法施展,可以說整天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後終於在迷茫中遠渡日本留學藝術,以求藝術救國化人,學成回國從事繪畫、音樂等教育工作。也只有在此期間算是充實的人生。也由此開創了美術、西洋音樂等先河,被後人稱為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李叔同作為一代大師和名人,在如日中天之時皈依佛門,這在當時的中國乃至當下,常人都無法接受和理解的。正因如此也引起廣泛的猜測。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人生的輝煌時刻,斷然拋妻離子,遁入空門,必經其深刻思考和冷靜決擇。

      從1915年創作《送別》到1918年剃度出家中,也許會看出一些端倪。這首看似寫給友人的《送別》,在我看來實則是寫給自己的《送別》。詞中告訴自己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來時"莫徘徊",去時莫留戀。詞人要送別的是這滾滾的紅塵,詞人要離別的是自己這一凡身肉體,詞人要決別的是人世間無法逃脫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這一離念別世,從此人世間沒有了李叔同這個凡身活人,人世間少了一個文學和藝術上的活大師;這一遁入空門,從此佛教徒中多了一位弘一法師,佛教界中產生了一位得道高僧。

      一個多才多藝的全才奇才就這樣穿越俗僧兩界。是離亦是聚,是悲亦是欣,"悲欣交集"才是人生真相。

      三、這是一首詞曲融合且流傳較為廣泛深遠的詩歌。

      較早的詩歌是古人勞動之餘,提練成日常可以唱出來的詩詞,更注重旋律節奏和上口順溜,隨著格律詩的產生,更注重對仗、韻律和意境,吟讀效果更勝一籌,而現代詩歌更注重曲調和旋律。

      《送別》就如其創作的那個革新時代那樣,為新文化運動帶來新氣象。此詞既有濃重的古風韻味和深遠的古詩意境,也有宋詞的長短句結構之靈活,加上近似白話文的易懂,全詞淒美婉轉,寂清淡雅,情真意切,押韻上口,就像淡海水交匯處的鮮美之魚。從詞這一層面我認為就是一闋名詞,再配上歐美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可以說天衣無縫,天人合一。這樣優美的旋律怎能不打動無數聽眾?這樣新式古典的詞怎能不永流傳?從而使其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正如唱其歌曲的朴樹所言“一個人一生能寫出這樣的詞,真可以死而無憾。”

      總之,一首《送別》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更是悲歡人生的千古絕唱。

      每個人都在人生的長河裡,送別昨天的我,迎接明天的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碰到與親人、友人、愛人送別的那一刻。這歡聚的笑和送別的悲,誰也逃脫不了。惟有好好尊重當下的我,珍惜當下的歡聚一刻!

      

  • 2 # 望鄉209044343

    因為離別有著一種地老天荒悽涼,彷徨,就像他一生不斷追求和告別,去尋找他的精神家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食用鹼粉的試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