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joeji1983

    西湖始建於隋朝,自從隋朝大業六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代,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汎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由於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汎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 2 # 用戶3853153279413095

    沒有西湖就沒有杭州。白(居易)堤蘇(東坡)堤,還有幾近湮沒不為人知的楊(孟瑛)公堤,使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關於這個過程,前輩學者已經早有論述,並由一九七五年的鑽孔證實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積。為此,西湖的上述發展過程,已經毋需再論,值得繼續探討的是,從海灣、瀉海而至於湖泊以後,自然發展的過程並不就此結束。對於一個天然湖泊,因為注入這個湖泊的河流的泥沙沖積,在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的過程,必然要發展泥沙淤澱、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斷變淺的現象,而最終由湖泊而沼澤,由沼澤而平陸,這就是湖泊的沼澤化的過程。但西湖從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這當然是由於它的沼澤化過程受到了人為遏制的結果。也就是竺可楨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說的“人定勝天”。為此,歷史時期人為活動對於西湖的影響很有討論價值。特別還要看到達這個地區,許多古代湖泊,如餘杭的南下湖、蕭山的臨浦、紹興的鑑湖、寧波的廣德湖等,它們的面積,有的比西湖大至數十倍,但都循著沼澤化的發展規律,最後遭到人為的圍墾而淹廢。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與西湖相連的下湖以及臨平湖、詔息湖和尚有爭論的明聖湖等等,也都循著沼澤化的過程先後淹廢。對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夠眾廢獨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假使社會條件沒有特殊的變化,則必然與這個地區的所有湖泊一樣,由其本身的沼澤化過程,加上日益強烈的人為活動的影響而淹廢,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錢唐縣是秦會稽郡二十六縣之一,其位置據劉宋縣令劉道真所撰的《錢唐記》一書中所說“縣在靈隱山下”,當在今西湖群山之中。當時,錢唐湖在縣境東部,自然絕無西湖之名。假使錢唐縣的地理位置長期不變,穩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說,這個湖泊一直以錢唐湖為名,則它必然如同這個地區的其他許多湖泊一樣,早已淹廢成為農田。 西湖之所以能夠眾廢獨存,從地名上說,恰恰是因為它最後能冠上西湖這個名稱。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為此必須首先把錢唐縣的發展稍加探索。秦錢唐縣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廣闊的平原地帶,卻要局促到狹隘的崎嶇的西湖群山之中,這當然是因為平原地帶當時尚無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鹵。也就是劉道真在《錢唐記》中所說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這樣的地方,當時連飲水與燃料等基本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更不必再說墾殖土地,發展生產了。但是,時日推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口的增長,水土資源豐富的平原地區,畢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後漢,這裡就開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當時縣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則修塘就並非必要。在古代技術條件甚低的情況下,要修建如此一條堤塘,正是說明人們對平原已經墾殖利用,修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也說明後漢的錢唐縣治有可能遷入平原。即使後漢錢唐縣是否已經遷入平原的問題尚缺乏佐證,南北朝初期的錢唐縣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區,因為劉道真在《錢唐記》中已經明白寫出:“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這個“縣”是後漢錢唐縣當然還可商榷,但它是劉宋的錢唐縣卻是無可置疑的了。假使當時縣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釋,在今靈隱寺附近一帶,則向東一里許,絕對到不了與修防海大塘的江邊或海邊,這說明劉宋錢唐縣必已進入平原,只是由於記載不詳,故其具體位置,現在不得而知。 可以設想,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但後世明確知道秦以後的錢唐縣治所在,卻晚至公元六世紀後期的隋代。隋文帝開皇十一年(五九一),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這就是說,城市中心已經遷移到今江干一帶。按地理位置,西湖位於這個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區。當然仍無西湖之名,而西湖以東的今市區中心,當時也仍然荒蕪儘管秦錢唐縣治逐漸遷入平原的路徑今天還不清楚,但從隋代州治建於今江干一帶這個事實中可以得到啟發,即遷移的路線是循著今錢塘江北岸地帶進行的。縣治為什麼只沿著錢塘江邊平原比較狹隘的地帶移動而不進入西湖以東即今市區中心所在的廣闊地帶,這是因為按照當時的自然條件,前者還比後者優越得多的緣故。縣治沿江邊移動,顯然是依靠著從今白塔嶺到鳳凰山這條沿江分布的山麓線的。在這條山麓線上,地理形勢是南臨江海,北負山丘,它既能發揮平原的地利,卻仍並不遠離山區。這一帶,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帶,可以建立宮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飲水方面都不虞匱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於當時錢塘江自南大門出海,今江干一帶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廣闊,可以墾殖發展農業。相反,今西以東地區,地形低窪,土地斥鹵,又缺乏可以作為立足點的丘陵岡阜,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建立城市,顯然相當困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乙己茴香豆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