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古詩,現代華人最熟悉的,大概首推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寫得熱鬧生動,有新年的歡樂氣息,也有清新的涵義,因此在民間廣為傳頌,歷經數代而難被人遺忘。王安石這首詩中,出現三個和春節有關的具體意象:爆竹、屠蘇和桃符,這是華人過年的習俗。爆竹,是發明了火藥的華人的一個創造,過年放爆竹的習俗,千百年來延續至今,是華人除舊迎新的特殊方式。
除夕夜,新年鐘聲敲響時,中國大地上四面八方響起的鞭炮,也許是地球上最熱鬧的聲音。春節早晨起來,地上到處可見鞭炮的殘屑。記得很多年前,我曾為《文匯報》的春節畫刊題詩,其中有幅版畫,畫面無人,只有農家院門,門上貼著紅春聯,門前一地鞭炮的碎屑。我的詩句寫些什麼已經淡忘,但那畫面還清晰地記得,這畫面的涵義,外華人看不懂,華人一看就知道是過春節。這幅畫的情景,其實可以用古人的詩句來描繪:“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這是唐代詩人來鵠的詩句。元代大書畫家趙子昂也有一首七絕寫春節放爆竹,寫得比王安石熱鬧得多:“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
關於爆竹,范成大的《爆竹行》寫得最詳細,詩中寫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過程,如果用來描繪現代人迎新春時的喧鬧景象和內心祈禱,也無不可: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僕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餘威可驅癘。
范成大詩中的爆竹,是將竹竿在火中烤熱後擊地爆炸,發出“雷霆吼”,這是真正的爆竹。用紙和火藥制鞭炮,大概是後來的事情了。
王安石《元日》詩中寫到的“屠蘇”,一說是指酒。屠蘇酒,據說是用一種叫屠蘇的草浸泡的酒,只是現在無人知曉屠蘇草為何物,有人認為這就是江南一帶的茅草。也有另一種說法,屠蘇,是一座草菴名,有人在庵中浸泡成藥酒,能健身強骨,此酒便被稱為屠蘇酒。古時風俗,正月初一全家老小要聚在一起喝屠蘇酒,先幼後長,輪流敬酒,最老的長輩總是最後喝。蘇子由晚年詩中曾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描寫的就是這種習俗。
“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是桃符。桃符,是畫著神像、寫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也就是門神。正月初一清晨,將桃符掛在門上迎新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到後來,其實是用寫在紅紙上的春聯替代了古時的桃符。王安石這句詩,近代很多人有想象力豐富的解讀,說這是指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表現了詩人鼓吹改革的新進思想。這樣的解讀,聯繫王安石的身世經歷,不算牽強,不過,我還是在這首詩中更多感受到迎接新春的歡悅。
陸游的七絕《除夜雪》,寫的也是除夕夜守歲迎春節: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詩中所涉,正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屠蘇和桃符。窗外大雪紛飛,詩人獨自在屋裡喝酒寫春聯,迎接新年來臨。這首詩,雖沒有《元日》的歡慶氣氛,卻是過年時一個寂寞文人形象的生動寫照。
趙麗宏
關於春節的古詩,現代華人最熟悉的,大概首推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寫得熱鬧生動,有新年的歡樂氣息,也有清新的涵義,因此在民間廣為傳頌,歷經數代而難被人遺忘。王安石這首詩中,出現三個和春節有關的具體意象:爆竹、屠蘇和桃符,這是華人過年的習俗。爆竹,是發明了火藥的華人的一個創造,過年放爆竹的習俗,千百年來延續至今,是華人除舊迎新的特殊方式。
除夕夜,新年鐘聲敲響時,中國大地上四面八方響起的鞭炮,也許是地球上最熱鬧的聲音。春節早晨起來,地上到處可見鞭炮的殘屑。記得很多年前,我曾為《文匯報》的春節畫刊題詩,其中有幅版畫,畫面無人,只有農家院門,門上貼著紅春聯,門前一地鞭炮的碎屑。我的詩句寫些什麼已經淡忘,但那畫面還清晰地記得,這畫面的涵義,外華人看不懂,華人一看就知道是過春節。這幅畫的情景,其實可以用古人的詩句來描繪:“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這是唐代詩人來鵠的詩句。元代大書畫家趙子昂也有一首七絕寫春節放爆竹,寫得比王安石熱鬧得多:“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
關於爆竹,范成大的《爆竹行》寫得最詳細,詩中寫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過程,如果用來描繪現代人迎新春時的喧鬧景象和內心祈禱,也無不可: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僕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餘威可驅癘。
范成大詩中的爆竹,是將竹竿在火中烤熱後擊地爆炸,發出“雷霆吼”,這是真正的爆竹。用紙和火藥制鞭炮,大概是後來的事情了。
王安石《元日》詩中寫到的“屠蘇”,一說是指酒。屠蘇酒,據說是用一種叫屠蘇的草浸泡的酒,只是現在無人知曉屠蘇草為何物,有人認為這就是江南一帶的茅草。也有另一種說法,屠蘇,是一座草菴名,有人在庵中浸泡成藥酒,能健身強骨,此酒便被稱為屠蘇酒。古時風俗,正月初一全家老小要聚在一起喝屠蘇酒,先幼後長,輪流敬酒,最老的長輩總是最後喝。蘇子由晚年詩中曾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描寫的就是這種習俗。
“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是桃符。桃符,是畫著神像、寫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也就是門神。正月初一清晨,將桃符掛在門上迎新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到後來,其實是用寫在紅紙上的春聯替代了古時的桃符。王安石這句詩,近代很多人有想象力豐富的解讀,說這是指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表現了詩人鼓吹改革的新進思想。這樣的解讀,聯繫王安石的身世經歷,不算牽強,不過,我還是在這首詩中更多感受到迎接新春的歡悅。
陸游的七絕《除夜雪》,寫的也是除夕夜守歲迎春節: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詩中所涉,正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屠蘇和桃符。窗外大雪紛飛,詩人獨自在屋裡喝酒寫春聯,迎接新年來臨。這首詩,雖沒有《元日》的歡慶氣氛,卻是過年時一個寂寞文人形象的生動寫照。
趙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