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丫一跳
-
2 # 萬萬寶貝吖
炱字的意思是指光芒四射或閃耀的樣子,也可以指Sunny照耀下的熱烈氣氛。炱字的讀音是tái。在古代文學中,炱字常常被用於描述光芒耀眼的太陽和火焰,如《詩經》中有“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等詩句。此外,在中國古代曆法中,也會用炱字表示太陽到達一定位置的時間點。現在,炱字除了在文學藝術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外,也常被用作各種產品的命名,如音箱、手機等。
-
3 # 用戶9912033580933
“炱”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是“烈日、Sunny”。在《莊子·大宗師》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春穿薄衣,夏炱縞紵。”
讀音“tái”,它與“臺”、“苔”、“太”等字讀音相近,但是音調比較高。這個字的筆畫較少,只有六畫,寫起來比較容易。在古代,人們常常用“炱”形容酷熱的天氣,比如驕陽似火,炙熱難耐的夏季天氣。如今,這個字已經很少用到,但是在一些文化活動上還是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它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
4 # 高貴餅乾3M
炱字通常讀作“tái”,是漢字常用字中較為常見的一個。炱的意思比較廣泛,它可以指代顏色、火焰、廢物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指代色彩,作為形容詞來使用,意思是灰白色。在古代,炱曾被用於染料制作中,被稱為“灰白色染料”,用於染綢緞等高級面料。此外,在古代文獻中,炱也指火炬、火苗等,其含義與“炮”和“炬”等字十分接近。炱還有廢物之意,指沒有什麼價值但還留存下來的大量東西。因此,炱是一個多義詞,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確定炱字的具體含義。
-
5 # 大熊阿凱
炱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ái”,多用於古代文學。炱字的本義為勾擔、挑擔的意思,又引申為繁重、勞累的意思。在《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曾出現“炱則趨之”一句,意思是“擔荷趕路”,表現了古人勤勞而不怕辛苦的精神。此外,炱還有駕車奔馳的意思,在古代的軍事用語中也常用到炱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炱已很少使用,但是其所表達的精神和價值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
6 # 用戶3007715155376
炱字是一個漢字,它的讀音為“tái”。在《康熙字典》中,炱字的解釋為“火燒屑木”、“煙霧迷膩”等。可以看出,炱字的意思與火有關,通常指火燃燒時產生的煙霧和餘燼。在古代,人們生活質量不高,經常燒木柴用來取暖、燒飯等。因此,炱字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字。而在現代,由於用電、使用空調等現代化設備的普及,燒木柴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所以炱字也越來越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
7 # 用戶2821615209524
炱是一個漢字,讀音是tái。它的意思是“炎熱的氣息”。這個字的結構比較特殊,是由“火”和“雲”兩個部分組成的。火代表著熱,雲則象徵著氣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字形,寓意著炎熱的天氣散發出來的熱氣。
在古代,炱字被廣泛應用於天氣預報和氣象學中,用於描述天氣狀況。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用途逐漸擴大,也被廣泛運用於文學藝術中。
在一些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中,炱常常被用來形容炎熱、炙烤的太陽和空氣散發出的熱氣。總之,炱字是一個非常富有意象的字,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8 # 澤蘭望月
炱字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ái或tǎi。它是一個形聲字,由火和臺組成。炱的本義是“火臺”。在古代,火臺是一個用來燃燒火柴的檯子,它通常用於點燃祭祀用的靈柩,也可以用來取暖。因此,炱在古代常常被用來表示火的含義。除了“火臺”之外,炱還可以有其他引申義。它可以表示“華麗”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某件事情“雲難遮”或者“無法回避”的意思。另外,在某些方言中,炱還可以表示“檯子”、“桌子”等物品的意思。總之,炱是一個多義字,它可以表示火和臺的含義,也可以引申為其他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來確定炱的具體含義。
-
9 # 忙偷閒
炱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ái。它有兩個主要的意思。一是指火光、火焰,多用於古代文學中形容火焰熊熊的場景,如“熾炱烈火”“炱耀紅雲”。
二是指特別的香氣,例如古代《詩經》中就有“炊炱神之,格於皇考”的描述,表示祭祀時的香氣。炱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感,是中文文化中值得探究和欣賞的一個字。
-
10 # ZhOuBuTiAnn
炱字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ái”,意思是指火旺烈的樣子,常常用來形容烈火般的燃燒或燃爆狀態。這個字在古時用來形容火勢或問題層層遞增的情形,具有強烈的形象感受。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個字來形容某個人或團體在某個領域內非常出色或突出,例如我們可以說某個運動員在比賽中發揮出了炱烈的狀態。總之,炱字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漢字,除了在書面語中的應用外,它也可以用於口語中,是一個非常有表現力的詞彙。
回覆列表
“炱”字是一個古代漢字,通常讀作“tái”或者“huǒ”,這字不太常用,也不太出現在現代漢語中,但在一些文獻中還是可以見到。據《說文解字》的注釋,炱是一種古代火炬,可能由於其形狀非常像一個檯子,所以又稱為“燈臺”。在古代,人們使用這種火炬來點明前路,同時也是一種防衛工具,可用於驅趕野獸和抵禦敵人。
因此,“炱”在詩歌中常常被用來比喻光明和希望,也在一些成語中出現,比如“炱燼桑榆”、“炱火燎原”等。不過,由於現代化的進程和火炬的不常用,這個字已經很少被人們使用和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