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李杏豫劇頻道

    出自清代劉蓉的散文《習慣說》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翻譯為:“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什麼能治理好國家呢?”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自己家的事情都擺不平,你怎麼能夠治理好天下。這句話要從“家和萬事興”來說,要想家和,人和,當事人要有足夠的智慧,手段,胸懷以及愛心孝心。

    智慧足夠,才可以足夠的洞察力,知道家人是怎麼想的。

    手段適當,才可能知道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話可以說,那些東西可以捨棄,那些事物不能夠讓步。

    胸懷寬廣,才能夠做到嚴於律己,才能夠寬以待人。

    愛心孝心才能夠讓人感到親切,足夠讓人感到可以依靠。而這些智慧,手段,胸懷,愛心孝心正是平天下需要的。

  • 2 # cactust2018

    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

    原文: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 3 # 用戶1261847349560093

    ”不平家何以平天下”出自清代劉蓉的散文《習慣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翻譯為:“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什麼能治理好國家呢?”

    原文

    習慣說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語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譯文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裡讀書。他低下頭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窪坑,直徑一尺,逐漸越來越大。每次經過,劉蓉都要被絆一下。起初,劉蓉感到很別扭,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一天,父親來到屋子裡坐下,回頭看看那處窪坑笑著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什麼能治理好國家呢?”隨後叫僕童將窪坑填平。

    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裡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心裡一驚,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高起來了,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以後踏這塊地,仍舊還有這樣的感覺。又過了好些日子,才慢慢習慣。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厲害的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窪;時間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於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所以說君子做學問,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時需謹慎。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這篇短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寫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見大,發人深思。作者先寫少年時代在養晦堂西側的一間小房子裡讀書的情景。“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這一描述,就生動地勾勒了一個善於思考的讀書人的形象。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善於思考,就很難說學有所獲,更談不上什麼有獨到的見解。文章以“思”為經,貫穿始末。因“思”而“繞室以旋”,從“旋”而極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題的闡發。總之,這都是善於思考的結果。

    書房裡有一塊洼地,愈來愈向外擴展。在這塊地上踱來踱去,當然很不自在。可是時間久了,卻習以為常了。等到填平這塊洼地,卻又感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經過一段時間,這才恢復到正常的感覺。洼地踩慣瞭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適應。

    作者深有感觸地說:“習之中人甚矣哉!”這是一篇之警策,撮辭舉要,統攝全文。習慣成自然,這是一個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論,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乃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後的結論是:“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意即治學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的習慣,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這一體會,不僅對育才樹人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做好一切事情,都有著普遍的借鑑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8字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