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3636793304161251

    出處《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1.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2.文章背景:

    蘇軾的 <<江城子>>得到了最廣泛的讚譽的原因.不僅僅是它是第一首悼亡詞,還與它的藝術感染力有關.蘇軾十九歲與王弗結婚,後出蜀入仕,夫妻琴瑟相和,相伴相知.十年後王弗病故,葬於家鄉祖瑩, <<江城子>>是蘇軾在密州一次夢見亡妻後所寫,與王弗之逝又是十年,悠悠生死經年,魂魄入夢,其淒楚之心境難自勝.東坡性豪爽,不是自艾自憐身世之人,況且經歷了十來年宦海浮沉,恐怕並沒有多少時候刻意去想亡妻,所以有“不思量”句,可是這種溶入靈魂的刻骨相思,卻是“自難忘的”,比起柳永“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這。”已是人生兩種不同階段的感情,沉靜和熾烈.亡妻的孤墳,遠隔千里,再無處憑悼,只有夢,可以寄託哀思.這時的蘇軾與王弗已是十年陰陽相隔,十年不得意的仕途遭貶奔走,自覺已經是"塵滿面,鬢如霜"竟恐擔心與王弗再見不能相認,蘇軾的悲辛,一悲自己,二悲亡妻,值得提出的是一點,蘇軾詞中夢魂還鄉的時候對妻子進行了細節上的描繪,"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只有淚千行",小軒窗的梳妝場景可以推想是蘇軾與王弗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所常見的,對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的細節描繪在這具有痛徹入心的感染力.只是這樣平常地望著你梳妝的時候也永遠不會再有了.這點細節描寫是全詞中最突出的亮點,以此可見一則,東坡情真.二則,在十年的夫妻情緣中,兩人感情極好,不拘小節,詼諧的東坡恐怕是有為妻子畫眉弄妝的時候也是有的.

    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矗伐避和篆古遍汰撥咯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淒楚哀惋,于是寫下這篇著名的悼亡詞。

    王弗卒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蘇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寫十年裡,雙方生死隔絕,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了內心深處的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歷經憂患,自己已是“塵滿面,鬢如霜”。想象著即使相逢,妻子也認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對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說自己變化太大,妻子已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既寫出了千里孤墳的悽涼,也寫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句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閨房生活的細節來描寫。凸現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境,表現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無處話悽涼”的悲傷。驀然相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湧上心頭,相互在這默默無言中傾訴十年的痛苦。夢中醒來,作者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岡,幽幽的松林,相象著那裡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斷柔腸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淒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襯托出自己對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越火線耳機怎麼調試才能聽聲辨位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