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深度揭祕

    怎麼有這麼多人認為是崇禎殺了袁祟煥!!!清編明史也能信嗎!?袁祟煥案,是三法司,刑部判袁祟煥死罪,袁祟煥案審了六七個月,才定罪。絕對是走了當時明朝的法律程式,不是皇帝下令殺他。

    袁崇煥是滿清滅明的首功之臣,是吳三桂、張學良的榜樣,其奸劣遠超秦檜。袁的主系後裔早已入了滿洲旗藉,人家是滿洲英雄!閻崇年、金庸祖上都滿洲漢旗包衣奴! 袁崇煥是乾隆送給中中國人的一頂綠帽子!為的羞辱明朝中中國人和玩弄一些奴才! 記住,清朝的武聖人是戴綠帽子的!

    明朝肯定會亡,但可以再堅持幾年而已。袁崇煥死後其手下炮兵部隊降凊,清軍炮兵部隊快速發展,以致後來清炮兵部隊超越明軍,成為清軍主力,成為清軍的攻城利器。

    清朝捧出來的明朝抗清英雄可不可信呢?我們不是翻案黨,是內奸還是民族英雄不去說,但他確實殺了毛文龍,使清沒有了後方毛文龍強大的威脅,並得到了毛文龍部的紅衣大炮讓後來明軍城池防守大減。

    他不死吳三桂不會背叛明朝,吳三桂不獻山海關,而是守住好了,明朝解決了內部問題騰出手來就可能滅後金。不過明朝存在那麼多年確實從上爛到下,從頭爛到尾了,這一點是最大的隱患。只能說不一定就不會亡,但是肯定可以再存在幾年,至於這幾年能不能抓住機清除內外勢力,重新全盤安定下來,就不好說了。

    王朝日久,陋習陳規冗重,病軀暮氣風盛,皇室宗族枝繁葉茂樹大根深,以致國家土地兼併嚴重,更加既得利益集團盤剝掠奪,國雖大地雖廣,然則民無地可耕,民無所可居,民無衣可暖,民無食可餐,天朝畫餅,雖不解一方百姓窮苦困頓,卻可中飽基層分配者亡私囊,饑民成群,或有振臂一揮者,則響應而依附者豈止百萬,流民所到之處,破壞力之巨愈加猛烈於南國北疆,再有東北蠻夷苦心營造養成氣候狼煙可警,統治者有心勾心鬥角於宮廷,卻無力禦寇於宮門之外,內有重憂不除外有邊患未消,進退失據顧此失彼,終至亡國亡天下。

    和滿清議和壓根沒好處,抽調邊防軍去關會撕毀盟約幹你,不抽調和不議和沒區別反正明朝都是捱打的。至於唯一說有議和可能的是李自成入京那次,因為李自成勢力膨脹太快了,自己不想直接推翻明朝面對後金的鐵騎,想回西北經營一段時間消化了實力在爭奪天下,因為奪取北京李自成是四面受敵,北面要和後金幹架,南邊要和南明幹架,西南張獻忠這隻老虎和虎視眈眈,他意識到最大的敵人會失眠滿清,所以讓明朝去頂在前面和滿清幹,自己休養生息,但那個時候十幾萬軍隊齊齊投降李自成一仗不打,可以說明朝的北方邊防已經崩潰了,靠吳三桂的幾萬遼軍既擋不住李自成也防不住滿清,也是苟延殘喘的命了,倒是有可能再挺個一兩年。

  • 2 # 當代曹植

    袁崇煥對明朝的存亡不起決定性的作用。

    明朝末年,二十萬宗室吃垮財政,擁有大片良田,且不交稅,還欺壓百姓,致民怨沸騰。

    小冰河天災,致北方農作物大幅減產,政府無力救災,於是,民變峰起。政府加稅剿匪,於是,民變更甚。金國由於農作物減產,牲畜大量凍餓而死,不得不頻繁南下搶劫。為了應對金軍的入侵,又加徵遼餉,百姓苦不堪言,紛紛加入起義軍,為張獻忠與李自成之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山陝二省農民去內蒙墾荒,又帶回了鼠疫,在華北地區肆虐。同時,蝗蟲氾濫成災,百姓欲吃樹皮而不得,北方己成人間地獄。

    袁崇煥妄言五年平遼,欺君罔上。將關寧鐵騎軍閥化,該當何罪?私通後金,販賣糧草與後金,助後金度過難過,是後金的救星。迫害滿桂、趙率教與盧象升,擅殺毛文龍,幾乎將明朝後期良將一網打盡,為滿清入主中原,掃清了障礙。

    綜上,如果崇禎沒殺袁崇煥,明朝亡的會更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不冤!

  • 3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袁崇煥並非那種可以扭轉歷史大局的人,他最多也就是在某些程度上能暫時頂一陣子,明代遼東的敗局已經確定。不排除有能人來挽救遼東敗局,但是這個人一定不是袁崇煥,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袁崇煥沒有容人之量

    當時的遼東甚大,遠遠不是袁崇煥一人可以守住的,袁崇煥需要的是儘可能多的人才來幫助他守衛遼東。但是說實話,袁崇煥雖然很有才華,但是他沒有容人之量,以至於其他遼東守將多於袁崇煥交惡。我們從袁崇煥殺毛文龍事件便可見一斑。

    毛文龍作為一個逃兵,在遼東的皮島之上屢建奇功,騷擾後金的後方,因為戰功卓越,在短短几年之內毛文龍便從都司升官為了總兵、左都督、平遼將軍。當時朝廷內部對於毛文龍的評價是這樣的:

    “毛文龍滅奴不足,牽奴則有餘。”

    當時朝廷對於毛文龍的定位很明確,不指望毛文龍可以消滅後金,只要毛文龍在島上按時騷擾後金,那就是毛文龍的最大功勞了。

    而滿洲方面則將毛文龍視作心頭大患,或是招降毛文龍,或是出兵平叛毛文龍。但是毛文龍卻軟硬不吃,像一顆釘子一樣牢牢地牽制著滿洲。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越的將領,卻被袁崇煥給殺了。原因是袁崇煥覺得毛文龍割據一方,不受自己的控制。當時毛文龍似乎也感受到了袁崇煥的殺意,他說:

    “將江山而快私憤,操戈矛於同室。”

    毛文龍看來,袁崇煥完全是為了一時之快而想要殺掉自己的。最終毛文龍的預感成真,袁崇煥果然同室操戈,殺掉了毛文龍。就這樣,毛文龍就慘死了。

    說實話,毛文龍與袁崇煥並沒有什麼私人恩怨,毛文龍也沒有叛亂的嫌疑。但是袁崇煥卻殺掉了毛文龍,僅僅是因為他不夠聽話。

    不光是毛文龍,此後滿桂等大將也與袁崇煥交惡嚴重。可見袁崇煥不懂得團結一切力量,因此這樣的人扛不起大梁。

    二、袁崇煥不懂得跟皇帝打交道

    說實話,袁崇煥守衛遼東,說白了就是給崇禎皇帝打工。袁崇煥要人、要糧餉,都要經過崇禎皇帝的首肯才行。但是袁崇煥卻不懂得如何和皇帝打交道,以至於屢屢引起崇禎皇帝的猜疑。例如說殺毛文龍一事,崇禎皇帝的反應是:

    “帝驟聞,意殊駭,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

    可見崇禎皇帝事先並不知道袁崇煥要殺了毛文龍一事,後面知道了袁崇煥殺掉了毛文龍一事,但是木已成舟,崇禎皇帝還要依靠袁崇煥,因此也只得赦免袁崇煥,並且還要褒獎他。

    不得不說,袁崇煥擅殺朝廷大臣一事必然會在崇禎皇帝的心裡留下非常大的震動。因此皇帝此時必然也會對袁崇煥產生猜疑和仇恨之心。

    此後便是己巳之變,當時皇太極率軍從防守薄弱的喜峰口長城處殺入明朝內地,隨後到了遵化城下。遵化城距離京城只有二三百里,因此此時紫禁城陷入了一片慌亂之中。

    這個責任應該怪誰?應該怪袁崇煥!因為袁崇煥是薊遼督師,除了防守遼東之外,薊州也是他的防區。但是袁崇煥卻忽略了這個防區。

    對於皇帝來說,你殺毛文龍可以,但是你殺了人之後你要有效果吧!皇帝更加在乎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現在你將敵人放進來了,這自然就觸碰了皇帝的逆鱗了。但是袁崇煥不懂這一點,反而還出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式,將敵人引到了京城之下進行殲滅。

    說實話,從戰略角度看,袁崇煥的想法非常正確,依靠堅固的京城消滅敵人自然是對的;但是從政治角度,袁崇煥幹了一件不折不扣的蠢事。將敵人引到京城之下,這是對於皇帝的一種威脅,自然會引起崇禎皇帝的仇恨了。袁崇煥此時應該做的是盡力將敵人拖在薊州、通州一帶,而不是放任敵人長驅直入。

    因為袁崇煥不懂政治,只懂軍事,最終死在了崇禎皇帝的手下。

    三、袁崇煥的平遼戰略有問題

    袁崇煥曾經向崇禎皇帝說過如此的話:

    “五年則東夷可平,全遼可復。”

    一般來說,我們如果跟一個人聊天說過兩天請你吃飯,不一定是真的過兩天。同理,袁崇煥說五年平定遼東,自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年。但是袁崇煥忽略了他交談的物件,那便是皇帝。俗話說得好,君無戲言。你對著皇帝也不能亂說話,因此崇禎皇帝便默認了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戰略,並且還讓袁崇煥去做。

    因此本來可以穩步進行的平遼戰略,一旦加入了五年這個限制,便成了一場鬧劇。朝廷之中沒有兵、沒有錢、沒有武器,一切都需要時間來準備。因此五年根本就是不可能事件。當時朝中人聽說了袁崇煥的五年戰略後,也如此說:

    “然竊恐督師之語非其平日胸有成竹,目無全牛。”

    可見朝中人也多認為袁崇煥是在吹牛。但是牛吹出去了便要實現,因此袁崇煥在遼東的戰略之中便多了幾分急躁,少了幾分沉穩。例如說毛文龍一事本可徐徐圖之,但是袁崇煥卻因為他不聽自己命令而殺掉了毛文龍,可見其急迫之心。

    因此在此時,袁崇煥的心態已亂,計劃也亂,自然平遼也成為了一句空話。我猜測即便是袁崇煥此時不死,五年之後平遼計劃也無法實現,等待他的也只有崇禎皇帝的怒火。

    不得不說,袁崇煥的失敗,我認為崇禎皇帝個人的急躁性格也是重要原因。

  • 4 # 歷史小俠客

    一些人談論歷史常常感嘆,假如某個人不死的話,那麼歷史的真相就會改變,那麼歷史真的可以假設嗎?如果袁崇煥不死,明朝會不會能夠多苟延殘喘一會兒呢?

    袁崇煥是什麼人,他是明末抗清名將,他戎馬一生,抵禦清軍的進攻,立下了赫赫的戰功,他是廣東東莞人,考上了進士,最終當到了兵部尚書。

    崇禎最遺憾的是自己沒有大將來輔佐自己,這個時候很多大臣就推薦袁崇煥,後來袁崇煥最終被千刀萬剮了,假如袁崇煥不死的話才能夠能挽救危亡中的明朝呢?

    但是袁崇煥還沒有幹到5年,就被崇禎帝下詔處死了,如果他能夠幹到5年的話,是否能夠平定遼東?

    歷史顯然不相信浪漫主義,當袁崇煥當著重人的面誇下海口之後。就有人直接就問袁崇煥自己是否有信心能夠平定遼東,他立刻就回答“上期望甚迫,故以年慰聖心耳”。

    說明他自己也明白,當時民間雙方對壘,明朝是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的。因為努爾哈赤早已經統一了女真。內部的威脅已經消除了,而在薩爾滸大敗之後,明朝的精銳力量基本上喪失殆盡,只能轉入守勢。

    所以說即便是袁崇煥沒有被崇禎處死,以當時的背景和國情,袁崇煥的能力也是無力迴天的。當然他作為一股力量。是對歷史局勢能夠發生一定的左右的。至少滿族人不會那麼容易進關。很有可能皇帝的寶座會回到李自成的手下。

    畢竟在袁崇煥被處死之前。滿清八旗兵一直攻不進山海關。如果不是吳三桂開啟山海關。那麼就沒有後來的一片石大戰,李自成也不會迅速失敗。

    所以說即便袁崇煥不死,明朝最終還會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他這個人是不能挽救一個朝代的危亡的,明朝的滅亡主要根源還是在於自己的制度出了問題,最終還是需要一個新生的王朝解決封建王朝的固有頑疾。

  • 5 # 歷史情報官

    袁督師可以說非常的厲害,打得當時的後金可以說是聞風喪膽,擁有很高的軍事造詣,甚至皇太極死因都和他有著莫大的關係,並且大可以說是大明朝北方的一個支柱,他非常的忠君愛國,如果他不被殺的話。

    我個人認為大明還是有中興的希望的,袁崇煥死後關外很多地方基本丟失殆盡,只剩下一個山海關拱衛京師,沒有了袁崇煥的佈防,大明朝基本上是已經被黃土埋一半了,就拿八旗軍曾經逼近北京來說說吧,只有袁崇煥的軍隊趕到才將八旗軍大跑,並且後來的吳三桂沒有袁崇煥那麼的中心,當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吳三桂是沒打算好好的救援的,並且還和皇帝討價還價,耽誤了絕大的勤王時間。

    這件事情要是換袁崇煥的話,以他的性格絕對會用最快的速度,趕到北京進行勤王,要知道袁崇煥親手打造的關寧軍,忠心成度絕對非常的高,不存在指揮不動的問題,也就沒有吳三桂什麼事情了,再有就是當時袁崇煥所帶領的關寧軍,戰鬥力而言,我個人覺得要比吳三桂帶領時候更厲害一些。

    只要守住北京成的話那麼一切就都不是問題了,此時就算滿清進關了,就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打李自成還是打大明,而面對滿清的八旗軍,李自成和崇禎也會面臨著選擇。

    首先就是他們要不要聯手畢竟農民軍是以漢人居多,雖然說是造反我個人認為在外族面前肯定會一致對外,北京城作為皇城還算是非常的堅固,所以八旗軍會先進攻李自成,以李自成的實力對抗八旗軍還是有難度的,一旦被打敗投降大明的機率會大很多。

    加上袁崇煥的指揮下固守,此時各地的勤王援兵也會陸續的趕到,重現一此于謙的我北京保衛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趁著這個機會崇禎皇帝再努努力,大明中興早晚的事情。

  • 6 # 濤說精彩歷史

    袁崇煥死之前,尚且有“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北京保衛戰擊敗皇太極。袁崇煥死後,明軍敗仗連連。這說明袁崇煥的正面作用>負面作用。若不死,可推遲明朝滅亡。

    (袁崇煥在遼東經營的關寧錦防線)

    沒有袁崇煥之後:

    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明軍大敗;

    崇禎九年,阿濟格率軍,117天圍繞北京城“環城遊”;

    崇禎十一年,多爾袞,嶽託入邊。打到濟南,殺濟南十三萬人。

    崇禎十四年,鬆錦大戰,明朝十三萬人全軍覆沒,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降朝。

    崇禎十五年,阿巴泰犯邊,遠征至山東,斬殺魯王朱以派等宗室數千人,掠奪財富數萬。

    ……

    (袁崇煥正面作用>負面作用)

    所以結論是,袁崇煥不死,關外戰局至少可以穩住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可以降低明朝的軍餉、財政壓力,讓明朝有多錢和精力對付農民起義軍,推遲明朝的滅亡。

    類似的問題還有,戰國李牧不被冤殺,趙國能不能推遲滅亡?

    春秋伍子胥不被冤殺 ,吳國能不能推遲滅亡,等等。

  • 7 # 物質文化史

    先說說答案吧,我認為袁崇煥是否死,和明朝滅亡關係不大。袁崇煥是個小人物而已,既不能加速或推遲歷史的程序,更不是個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之所以其身上的光輝過於耀眼,一方面是由於寧錦大捷實在是戰果過於輝煌,這一點不能否認。另一方面是由於袁崇煥是被崇禎所殺,這一點肯定有人不理解,一會兒在文章中小編來說明。

    先說說袁崇煥為什麼是一個小人物,既不能推遲明朝滅亡也不能挽狂瀾於既倒 。

    首先,不能否認寧錦大捷時袁崇煥的功勞。包括崇禎和孫承宗(袁崇煥的提拔者)都認為寧遠和錦州必將落入努爾哈赤之手,但袁崇煥孤膽英雄神奇地守住了寧錦,還讓努爾哈赤丟了一條命,可謂是蓋世之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寧錦大捷時努爾哈赤意氣用事,犯了兵法之大忌,用後金將士的血肉之軀去面對堅城烈炮,在進攻受挫後又親臨前線指揮,結果被火炮擊中,不治身亡。這才是寧錦大捷袁崇煥獲勝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崇禎繼位後立刻提拔袁崇煥作為督師,讓其掌管遼東地區的軍事。給袁崇煥官職和錢糧的意思就是對其抱有深厚希望,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袁崇煥上來就殺了堅守皮島的總兵毛文龍,還讓後金軍一度打到北京城下,這無論如何不能說是讓崇禎安心的訊息。可見,袁崇煥即使軍事上有其獨特的一套,在政治上還是很幼稚,失去了其最大的靠山崇禎的信任,相信其離死也不遠了。

    袁崇煥為何身上光輝如此耀眼?

    一方面,其對抗努爾哈赤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確實是毫無爭議的,袁崇煥打仗確實有真本事。

    另一方面,《明史》是清朝人所寫的。在著錄《明史》時,無疑要顯示推翻這個政權的正當性,這其實是歷朝歷代著錄歷史所必須遵從的潛規則。比如說,周朝人著錄歷史就必然寫商紂王如何暴虐,所以要讓後人認為武王伐紂是正義之舉。這個慣例放到這裡也同樣適用。滿族人從崇禎手中奪取大明江山,所以《明史》中必須突出崇禎昏庸的一面,於是袁崇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突出袁崇煥的能力,崇禎很無能所以自毀長城,於是被滿族皇太極奪取了天下。

    總結

    綜上所述,袁崇煥有一定的能力,但遠未達到改寫歷史的地步,其只是個小人物而已,能力比不上熊廷弼和孫承宗。但由於機緣巧合而成為清朝史官手中的墨汁,用來染黑崇禎,進而為清朝奪取天下提供了正當理由。

  • 8 # 歷史名人坊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袁崇煥不死,肯定不能扭轉明朝的滅亡,最多推遲幾年。

    我們先了解下袁崇煥:袁崇煥字元素,廣東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袁崇煥本來是個文官,後來通過毛遂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因為得罪了魏忠賢被迫辭官。

    為什麼說袁崇煥不死,不能扭轉明朝滅亡的結局,理由如下↓

    內憂外患獨木難支:當的明朝可不是隻有努爾哈赤一個敵人,明朝從朱元璋建國,就一直在打蒙古,但是知道元朝滅亡的那一刻,也沒能把蒙古給滅了,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袁崇煥死了以後,遼東將領換成了洪承疇,洪承疇雖運籌帷幄,但是前期剿滅李自成關鍵時期調走了,他對於瞭解遼東局勢還是太倉促!袁崇煥的死把一直負責剿滅李自成的洪承疇調到了遼東,使得李自成得以喘息,結果死灰復燃,一發不可收拾。可以明朝真的是按下了葫蘆起來了瓢。

    但是到了袁崇煥主持邊務的時期,形勢已經發生了大變,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直,來自葉赫和江夷(布佔泰)等的同族威脅基本得到了消除,隨著薩爾滸明軍戰敗,後金轉入戰略進攻,明軍基本轉入守勢。

    在努爾哈赤被群毆的時候,袁崇煥在修築寧錦防線,典型的死守戰術。在人家不行的時候你不打,人家強大了你在守,能守得住嗎?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朝廷腐敗國庫空虛:邊軍欠餉“或至三年以上”,士兵常年吃不飽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哪怕是戰事緊急的遼東也出現了“軍糧四月不得發”士兵殺良冒功的現象也讓人觸目驚心,例如在陝西“副總兵趙大胤報斬賊級五千,驗之皆婦人首也”。軍紀根本已經蕩然無存。這樣一直以殺良冒功未能的軍隊,很難想象其戰鬥力能有多強。奸臣當道,貪汙腐敗,比如崇禎曾撥出十萬私房錢賑災,結果得到賑濟的只有7000人,平均十兩銀子尚不能救活一人。

    皇帝無能,崇禎皇帝雖然說很勤奮,但是他終究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子,還疑心病很重。

    所以客觀的說,明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不是誰一個人可以挽留的,袁崇煥雖然盡力了,但他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明朝的問題。

  • 9 # 坐看東南了

    毛文龍被袁崇煥殺了以後,遼東戰略平衡被徹底打破,明軍在遼東的犄角佈局失去了毛文龍這個後方,因為毛文龍一死,駐紮在後金後方的毛文龍舊部樹倒猢猻散。原來,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戰略佈局是袁崇煥守住寧錦一線,毛文龍守住後金後方的皮島等地,這樣後金部隊被兩邊牽制,不敢大舉進犯北京。

    袁崇煥在寧遠駐守,毛文龍在皮島駐守,皇太極前後受到牽制,如果繞開寧遠從內蒙古南下侵略,勢必受到袁崇煥和毛文龍對後金老巢的前後夾擊。毛文龍一死,皮島威脅解除,袁崇煥孤軍成不了氣候。

    毛文龍死後3個月,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率6萬騎兵繞過袁崇煥的你寧遠防線,向西從內蒙古南下攻破長城防線殺到北京城下。崇禎帝大驚失色,召集袁崇煥等部下勤王。最後北京勉強解圍,解圍的根本原因在於皇太極此時還不想攻下北京,一是因為很難攻下,攻城代價太大;二是就算攻下了當時也守不住。皇太極只是搶劫和試探。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很多次,從崇禎二年(1629年)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滿族人來明朝搶了五次,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

    袁崇煥的優點在於勇敢,身先士卒,守城有一套。缺點就是做事守法粗糙,不夠老練。

    國家多事之秋,崇禎帝應該保護這樣的將領,因為明末比較缺乏這樣勇敢又會打戰的將領,貪生怕死的多。古人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崇禎帝書讀的這麼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可是有政治潔癖的崇禎帝就是容忍不了袁崇煥大大咧咧的毛病,在京城上下一片呼聲中,崇禎帝終於同意處死袁崇煥。

    袁崇煥是第一個死於崇禎帝的傑出將領,開了頭就沒那麼容易收手了。此後,明朝稍微有點本事的將領,陸陸續續,要麼被崇禎帝處死,要麼戰死沙場,要麼送給了敵人:盧象升、傅宗龍、汪喬年、楊嗣昌、賀一龍、洪承疇、孫傳庭等等。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孫傳庭在陝西戰死的時候,崇禎帝已經無一良將在手,明朝成了多米諾骨牌,一推就倒。所以《明史》雲:傳庭死,而明亡矣。

    不是說不殺袁崇煥明朝就能延續多少年,而是說,崇禎帝這樣不懂得保護能幹事的手下,必然亡國。

  • 10 # 白小滿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老實說,我認為殺不殺袁崇煥,對明朝滅不滅亡沒太大的影響。

    對於袁崇煥,我不粉也不黑。我承認他是個忠臣,不覺得他是內奸;我承認他有能力,能在他的地盤擋住後金軍隊,但是那有什麼用呢?

    因為明朝的滅亡,是內憂外患一起發作才導致的。雖然後金軍隊消耗了更多的大明精銳,但是其實那些流寇起義軍才是大明亡國的根本。他們到處流竄作亂,裹挾民眾,給大明的生產帶來的極大的影響。本來就年年饑荒沒飯吃,還這麼多人不種田起來造反搶掠,惡性迴圈之下,想不亡也難。

    但是他們死了有用嗎?沒用。死了一個李自成,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李自成。事實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叛軍們都投降過朝廷,有些情況當然是詐降,但是大部分情況,我認為是真的想投降。

    他們當初是因為沒飯吃才造反的,政府帶著點錢和糧食去招降他們,他們馬上就接受投降了,其實他們的造反意志真不堅定。但是投降了又如何呢?政府也沒錢沒糧食,投降了一樣得捱餓,政府給的錢用完了,糧食吃光了,只能繼續起來造反。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袁崇煥固然忠心為國,但是想要挽狂瀾於既倒,他還沒這個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一次性通過教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