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焚琴煮酒
-
2 # 文淵閣007
古代西方著名的十字軍東征發生於1096——1291年近兩百年間,十字軍東征作為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發動人員為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主要目的是為了清除地中海東岸的異端國家,從而進行的所謂“正義戰爭”。加上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的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國家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佔據此地,於是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
戰爭源頭根據基督教傳說,巴勒斯坦是耶穌誕生與昇天的地方,他的墳墓就在被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古代曾是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也是希伯來王國的都城,自然也被猶太教徒視為“聖地”。按照伊斯蘭教歷史的說法,真主使者穆罕默德曾於622年7月17日在耶路撒冷乘天馬昇天,於是那一天便被伊斯蘭教歷定為登霄節,耶路撒冷也成了穆斯林的“聖城”。默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後,近東地區也在此時併入阿拉伯帝國版圖之內,阿拉伯人對異教徒卻比較寬容,拜占庭的東正教徒和西歐的天主教徒都可以自由地進入聖地進行朝拜。
11世紀末期,突厥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發生內訌,局勢混亂,一些伊斯蘭清真寺遭到破壞,但從海路來的朝聖者只要繳納為數不多的稅後,依然可以去耶路撒冷朝拜。然而當時的教皇和教廷卻編造出穆斯林侮辱西方朝聖者的訊息,從而煽動宗教矛盾。當時龐大的拜占庭帝國日傾衰落,1091年,一支突厥人準備進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國危在旦夕,走投無路的帝國皇帝阿歷克塞一世不得不向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國遭受的外患,尋求西方的援助,成為西方封建國家發動戰爭的藉口之一。
-
3 # 樂學讀書會
第一,最開始的十字軍東征是因為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受到了迫害,逃到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向西歐各國求援,號召東征也是為了解救教友。
第二,趁機收回西歐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現在的西班牙葡萄牙。
第三,教皇的野心,教皇意圖染指世俗政權,建立統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號召十字軍希望藉助宗教力量取得更多的軍權。證據是1302年教皇頒佈的《唯一神聖》通諭。同時也為了敲打東正教,維護羅馬教廷的權威。
以上原因是根據劍橋歐洲史得來的分析。大部分人可能不瞭解那段歷史,那時候的阿拉伯帝國已經從北非入侵西歐,佔領了西班牙。
到了後幾次的十字軍東征,基本上已經純粹就是為了搶劫,十字軍不單搶異教徒,連拜占庭也一起搶了。
但是教皇的意圖受到了封建國王的反對,於是封建主開始扶持自己的王國宗教,也就是宗教改革運動。三十年戰爭後,教皇的唯一性權威喪失,西歐新教崛起,同時意味著神權被歸於政權之下,西歐各種小帝國開始出現。
收復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窮的叮噹響,地中海貿易被阿拉伯人和義大利把持,處於最西邊的半島沒有優勢,迫切希望開展海運,於是探索新航路,找到了非洲好望角,同時發現了美洲,地理大發現開啟。
東征促進了文化融合,有幾種說法,一是拜占庭帝國西歸的基督徒帶回古希臘著作,二是阿拉伯人翻譯了古希臘文獻,又被西歐翻譯回去。反正西歐得到了地理大發現的原始資本積累,也得到了古希臘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正式開始科學改變世界的大門。。。
-
4 # sdqst聖殿騎士團
十字軍東征的真實原因是,11世紀末的歐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長足的發展,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的貪婪慾望了,他們渴望向外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另外,當時的西歐實行長子繼承製,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為生;西歐的商人們,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獨佔該地區的貿易,因而也積極參與了十字軍。還有失去土地的農民;而羅馬教皇想合併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在這些共同利益的促使下,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
-
5 # 燃先生
首先十字軍東征如題主所說,絕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
而征討目標也不都只是穆斯林世界,甚至目的地不都是耶路撒冷。例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甚至攻佔並屠城了同屬基督教世界的君士但丁堡。
雖然最初十字軍東征確實是為了收復聖地,雖說從七世紀開始阿拉伯帝國就控制了耶路撒冷,但是宗教政策相對寬容,基督徒和猶太人並沒有失去太多宗教權利。但是從11世紀初法蒂瑪王朝搗毀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當塞爾柱帝國在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勝利後佔領了大量拜占庭領土,包括聖城耶路撒冷(幾年後從法蒂瑪王朝)。整個基督教世界籠罩在被伊斯蘭教威脅下,聖城在天主教徒心中有無上的地位。當拜占庭帝國失去大部分領土以後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兵源,而曼齊克特戰役慘敗以後軍事實力受到重創。而1054年東西教廷大分裂以後,所以十字軍東征之前西歐基督教世界並沒有伸出援手。而塞爾柱帝國對耶路撒冷的佔領極大刺痛了教廷和教徒的神經。其中還有一個觀點,這是當時教宗烏爾班二世的宗教野心,通過東征來對拜占庭或者說東正教施加更大的宗教影響力。這是來自東方的誘因。
我們再看西歐內部,封建體制內結構固化,領主騎士們建功立業心切,而收復穆斯林土地甚至光復聖城簡直是無上功績,而東部黎凡特地區又有極其富饒讓人眼花繚亂的戰利品(至少是他們這樣認為),農民階級不滿現狀,也希望去東方找到人生突破,至少是可以朝聖吧。而在此之前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敘任權鬥爭中在神學理論上將皇帝的征伐合法化,也就是使教宗獲得了以基督教世界名義徵召軍隊或者說騎士,來討伐基督的敵人。
而事實上,每次的十字軍東征都有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國王皇帝們甚至是教皇各懷鬼胎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舉兩個例子。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不合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德烈一世(強行打個廣告,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國,想必大家第三帝國都知道是哪個,首都在德國一個美麗的小城德荷比三國交界處,亞琛,這裡不光有我的母校RWTH亞琛工大,連續32代羅馬皇帝加冕處,是德國第一個被稱為王城Kaiserstadt的城市,還有天然溫泉和眾多歷史景點,非常值得來玩)在行軍途中,腓德烈一世死了,腓力二世直接就撤了,留了理查一世一家孤軍奮戰一位伊斯蘭世界最偉大將領之一——薩拉丁,最終各有勝負,因為英格蘭內亂而匆匆達成了停戰協議後回國,而理查一世在此贏得了彪炳千古的美名——“獅心王”。而獅心王在回國途中被巴本堡王朝奧地利公爵奧波德五世抓獲,後來轉交新任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之手,因為神聖羅馬帝國和英格蘭有西西里的領土繼承糾紛,最終在英格蘭繳納了15萬馬克鉅額贖金後獅心王才回國,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受英格蘭人民愛戴,在東征消耗了大量國家財富以後還願意出錢贖回他。第二個例子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由當時的教皇英諾森三世動員,威尼斯共和國無比精明敏銳的盲眼總督恩里科·丹多洛利用這次十字軍東征拔掉了匈牙利王國控制的眼中釘肉中刺——扎達爾,自己的經濟血脈海上貿易競爭對手,因為威尼斯雖然船多而精通造船術,但是軍事實力不夠,而威尼斯因為這次行動又被教皇英森諾三世絕罰,開除了教籍。
寫了這些只是想說,十字軍東征不是單純的軍事行為,也不止是軍事政治宗教行為,各種勢力錯綜複雜的關係糾葛,但是歷史也是因此才有趣,不是嗎?
-
6 # 行盡深山又是山
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裡這麼說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
他的這句話,淋漓盡致地解釋了歐洲對地中海沿岸,特別是中亞地區阿拉伯世界所佔據的地區發起的“聖戰”,即十字軍東征的原因。
中世紀的宗教衝突戰爭的本質其實都是為了掠奪利益,但有時候卻又需要必不可少的思想指導,而其中宗教衝突,是整個西方中世紀時期,最重要的戰爭指導思想。
公元1世紀開始,創始於羅馬帝國境內猶太省(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羅馬帝國,在隨後的6個世紀裡,基督教已經成為了整個西方世界思想領域的超級霸主,教廷不僅掌握著當時社會思想領域的唯一解釋權,還將其影響力不斷投射到世俗領域。
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基督教各階層神職人員,個個都是土豪,最起碼也是一箇中產階級。他們以宗教的名義佔據大片土地莊園,以“什一稅”的方式在所以基督教國家榨取教徒的血汗錢,富得流油。
自從基督教建立之後的接近6個世紀以內,它的發源地,聖城耶路撒冷、以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都處於基督教國家羅馬帝國及其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境內,基督教徒在這一區域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然而,到了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強勢崛起,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以武力脅迫非穆斯林入教和動不動就發動以宗教為旗號的戰爭。在這種情形下,在伊斯蘭教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穆斯林們實行了最大化武力,每一個穆斯林都是戰士,他們迅速地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
穆斯林們一度打到了歐洲中心地帶的法拉克王國的心臟地帶,後來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挫敗,從而其在西歐的擴張步伐才被遏止,但自此之後的南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基督城們生活在穆斯林的統治之下。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互相對立的氣氛越來越濃重,教徒雙方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鄰居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從7世紀開始到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從未間斷過。
到了公元11世紀,西歐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十分劇烈,主要體現在賴比瑞亞半島(西班牙)上,早年間阿拉伯人入侵滅亡了半島上的西哥特王國在此建立了伊斯蘭政權,半島上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
在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的鼓勵和號召下,狂熱的基督教徒們,為了利益的諸國封建主們,想到東方通過戰爭發家致富的破落騎士們,在教皇的“感召”下毅然決然遠離家鄉,參與到了聖戰之中去。
利益才是戰爭永恆的主題因神學理念分歧而分道揚鑣的東正教拜占庭帝國,在面對穆斯林的步步緊逼不得不向羅馬教廷求援,而此前已經皈依基督教的諾曼人剛剛從阿拉伯人手裡奪回了西西里島、義大利沿岸各個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和共和國艦隊等都強烈渴望在地中海和阿拉伯人控制的紅海建立政治和商業優勢,畢竟這裡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
就在這樣的社會變化、種族衝突、宗教對立和商業期待的因素下,公元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分別在義大利和法國召開宗教大會,號召基督徒以十字徽為標誌組織聖戰,向耶路撒冷進軍,從伊斯蘭教手中解放聖地,從這裡開始,持續了接近200年的宗教戰爭拉開了序幕。
儘管十字軍以捍衛宗教和解放聖地為口號,但事實上卻成為了一場財富掠奪和領地瓜分的野蠻之旅。
十字軍東征的組織是非常混亂的,除了法國、德國、英國和羅馬教廷等由教皇和國王親自組織的正規部隊有明確的土地掠奪和財富獲取目的外,多數成員均是沒落貴族和流離失所的平民,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出征,四面八方都向耶路撒冷進軍,他們沒有資金和後勤支援,甚至都沒明確的行軍路線和日程安排,完全靠沿途搶掠。
在整個十字軍東征的時代裡,戰爭的主要爭奪區域中東地區,興起多太多的大大小小的基督教王國,多少落魄貴族一夜之間發家致富,但在持續不斷的戰火洗禮下,又迅速消亡,無論是十字軍還是穆斯林,他們之間爭奪的不僅僅是宗教歸屬,更多的是實打實的利益。
這是一場瘋狂的掠奪盛宴,宗教屠殺、財富搶劫無處不在。
-
7 # 石海釣沉
十字軍為毛要東征?大家眾口一詞的回答是:拯、救、聖、地!!!
這個聖地指的就是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地區,中世紀以前,這個今天看來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地名,可是羅馬帝國及其繼承者拜占庭帝國CROWN上的明珠,是通往重要糧倉埃及的必經之路,而更令基督徒們心嚮往之的,這裡也是聖子耶穌的殉難昇天之地。而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及拜占庭帝國的衰微,包括聖地在內的巴勒斯坦及忒羅地區逐漸為阿拉伯人所掌控,雖然歷屆哈里發都對宗教問題報以寬厚的容忍,基督教朝聖者在繳納足夠路費後仍可自由朝聖,但從此,基督徒認為,魂牽夢繞的聖地之夜盡成敵壤。但此時的歐洲,尚是一片黑暗,各路蠻族仍在部落酋長的帶領下,在歐洲大地上橫衝直撞,殺人越貨,他們並未形成統一的國家民族,也沒有足以支援遠征的社會形態,當時的阿拉伯諸國尚出於上升時期,連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都被阿拉伯給入侵了,沒吊打基督徒算是客氣了歐洲怎敢奢望反攻呢?所以,這個大計 一耽誤就是一個明朝加半個清朝。
直到10世紀之後,阿拉伯各國在充分吸收了波斯腐朽文化後一個個變得弱不禁風了,歐洲的機會才來了。此時,歐洲各主要國家的雛形已經初步具備,封建主之間吵也吵過打也打過,基本上疆域固定下來了,大家一核計,我們還能打哪呢?教皇站出來說,拯救聖地吧!於是在這個動人的口號下,各路人等也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君權神授的時代,教皇說話還是有人聽的,大封建主想通過遠征來改善與教會的關係 ,藉以強化自己的統治 。
中小封建主則希望擴大自己的地盤。
而由於歐洲的嫡長子繼承製,大批受封的騎士由於是老二老三,並沒有自己的封地只能靠出賣體力給地主打架來維生,那個時代,騎士的裝備 武器,隨從以及日常開銷都價值不菲,一匹上好戰馬需要四十頭母牛才能換來,一副好的盔甲甚至更貴一點,所以,如果沒有封地做支撐的話,騎士的日子其實是很苦的,得天天想著打架搶劫支付工資和銀行卡欠賬。
當然,從封建主角度看,找一個由頭,把領地上這些遊手好閒的騎士給遠遠支走,也是件不錯的買賣。
-
8 # 野史也是史
十字軍東征—打著聖戰旗號的侵略,是一場“十字架反對新月”的戰爭。
耶路撒冷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奉為各自的聖地後,由此產生了一幕幕爭奪聖地的悲劇。羅馬教廷和西歐封建主打著聖戰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各國進行了長期的侵略戰爭。從1096年開始,十字軍共進行了9次東征,歷時近200年,到1291年,隨著十字軍最後一個據點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十字軍東征結束。
這場戰爭的起因,學術界爭論不休,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宗教擴張是十字軍東征的最主要原因公元11世紀,來自西亞的征服者塞爾柱土耳其人入侵巴格達,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開始解題。戰亂使不少基督教會遭到破壞,朝聖者只能從地中海乘船去耶路撒冷。羅馬教廷藉機煽動歐洲人的宗教仇恨情緒。恰在這時,拜占庭帝國遭到突厥人的進攻,向羅馬求救,羅馬教皇喜出望外,他們早已圖謀重新統一教會,進而使穆斯林改信基督教。掀起了一股宗教狂熱潮,導致十字軍東征。
二、西歐封建貴族的領土擴張也是其主因公元11世紀,西歐國家城市興起,國內外貿易迅速發展。商人們把東方名貴商品大量的運回歐洲,極大的刺激了封建貴族對東方的貪慾。在朝聖者到達東方後,為那裡繁榮的經濟、巨集偉壯觀的廟宇、宮殿和悠久燦爛的文化所吸引。這場戰爭除了收復聖城外,貴族、王室,尤其是年輕人則希望在東征中獲得新的領地。他們聚集在一起,像浪濤一樣湧向東方。
三、歐洲人的民族復興心理是其次要原因第五次十字軍東征之前,歐洲人剛剛將摩爾人趕出賴比瑞亞半島中部,同時也拿下了包括西西里在內的一系列地中海島嶼。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感使得民眾對於“奪回”被阿拉伯人佔據的土地充滿了鬥志。這是後續幾次東征的主要原因。
十字軍東征給西亞、埃及和拜占庭人民帶來了災難,嚴重阻礙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十字軍東征也對西歐社會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使東西方之間的商業活動日益頻繁。
-
9 # 老四N
1054年,基督教分成兩大派別:西面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東面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歷任羅馬教皇都計劃著統一兩派。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召開的宗教會議上倡議西歐的教徒向東進軍,東征期間,教會發給每個戰士一個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前後共有9次,延續的時間長達200年之久。
歐洲十字軍僅僅是受到了教皇的蠱惑,還是另有原因,史學界有三種主流看法。
第一,宗教原因是十字軍東征的決定因素。中世紀末,基督教徒深信人都有罪,贖罪的方法有二:一是苦行,二是朝聖。根據基督教傳說,巴勒斯坦是耶穌誕生的地方,他的墳墓就在被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但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同樣視耶路撒冷為聖城。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天主教徒奪回聖地,並大力渲染穆斯林的罪行,形成了一股宗教狂熱,導致十字軍東征。
第二,有人認為十字軍東征是經濟原因。騎士是中世紀西歐各國的職業軍人,是封建貴族中的低階階層,由於長子繼承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歐出現了很多無世襲封號、無財產和土地的騎士。他們渴望去東方冒險,獲得土地和財富。平民由於受到封建主壓迫,也希望到東方去碰碰運氣,而義大利的威尼斯等地的商人,希望打破阿拉伯和拜占庭人對東西方商道的壟斷。這樣,社會各個階層都受到利益驅使,成為十字軍東征的基礎。
第三種觀點認為,政治因素是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原因。當時龐大的拜占庭帝國日益衰落,龜縮在歐洲東南一角。1091年,一支突厥人準備進攻君士坦丁堡,走投無路的拜占庭帝國皇帝阿歷克斯一世不得不向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求援。這樣,西歐封建主出兵東征就順理成章了。
現在史學界關於十字軍東征的根本原因還沒有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十字軍東征使東方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遭到了一場浩劫,同時也使西歐各中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
10 # SirJanzen
十一世紀末,羅馬教徒以奪回巴勒斯坦聖地為號召,發動西歐的君主、教俗封建主和商人,對近東地區進行了歷時兩個世紀的侵略戰爭。參加遠征的西歐軍士以十字架為標誌,故稱為"十字軍"。也稱為"十字架反對彎月"的戰爭。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主階級貪圖享受的慾望急劇膨脹,西歐廣泛實行長子繼承製,其他諸子則成為騎士,領土狹小,難以為生,往往靠打家劫舍度日。封建主階級上自君主,下至騎士,都希望向外擴張領土,廣殖財貨。一〇九五年十一月,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表演說,蠱惑教徒參與"奪回主的墳墓"和奪取落在異教徒手中的財富的遠征。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分為農民和騎士兩支隊伍,農民部隊戰鬥力差,大部分被突厥人殲滅。騎士部隊在一〇九九年七月攻佔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東侵共有八次,大批生靈遭到塗炭,西歐幾十萬人也因十字軍侵略而死於非命,社會生產力受到破壞。十字軍運動削弱了拜佔廷、阿拉伯商人在東西方貿易中的地位,有利於西歐經濟的發展。
回覆列表
時間:1096年人物:烏爾班二世
影響:十字軍東征促使東西方兩個世界的經濟文化在碰撞中產生了熾熱的火花,為雙方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並在某種程度上促使西歐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入了世界的前列。
災害顯然沒有給封建領主帶來太大的災難,相反,歐洲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消費慾望,尤其是對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領地上的收入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他們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盛產奢侈品的東方。
無獨有偶,恰在此時,從東方的中亞崛起的塞爾柱突厥人開始東羅馬帝國挑釁。突厥人興起後以驚人的速度向西擴充套件,大約在公元10世紀時在遷徙的過程中接受了伊斯蘭教,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佔領了兩河流域。他們向羅馬發起進攻時,羅馬已經開始沒落,其在西亞的半壁江山幾乎全部淪陷,聖地耶路撒冷也被突厥人佔領。萬般無奈的羅馬皇帝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救,希望得到西歐信奉基督教的國家的支援。
自基督教分裂之後,歷任羅馬教皇做夢都想收復東正教,重新使基督教得到統一。而東羅馬帝國的求救對於羅馬教皇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他不僅可以利用這次援助伺機統一基督教,還可以把西歐的不穩定因素轉化為對外戰爭的力量。他的一石二鳥的計劃在1095年的宗教會議上得到了認可。在這次宗教會議上,烏爾班二世面對數以萬計的聽眾,發表了影響歐洲幾個世紀的演講,他從耶穌的成長經歷著手,嚴厲譴責了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和對朝聖者的虐待,並利用當時西歐人狂熱的宗教信仰,呼籲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聯合起來,投入一場助基督教重獲聖地的偉大的東征。他還指出,聖地非常肥沃富饒,參加東征不僅可以免除一切苦行,還可以赦免一切罪行。因參加這次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帶“十”字標記,故這次東征又被稱作“十字軍東征”。
演講結束之前,全體聽眾高呼:“這是上帝的旨意!”這個口號很快就成了十字軍東征的戰鬥口號。十字軍在幾個月後就出發了,隨後爆發了一系列長期的神聖戰爭,並一直持續了200年左右。
十字軍東征對歐洲和中東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它帶來了大量的戰爭和血腥屠殺,激化了東西方兩種文明的矛盾。時至今日,這兩種矛盾仍然非常尖銳。但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範圍的擴大,兩個世界的經濟文化在碰撞中產生了熾熱的火花,為雙方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如現在的西歐語言中仍然可找到中東文化的痕跡;其次,西歐許多封建領主在戰爭中破產而死,加上大量的農奴沒有回到土地上,這大大促進了西歐封建落後的農奴制的衰落。大量的土地被收為國有,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王權。並且,在戰爭中,中東眾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香料等傳入西歐,不僅加快了兩地的商業貿易發展,也使西歐人的野心急劇膨脹,為後來的地理大發現打下了基礎。
同時,十字軍帶回了大量的戰利品。他們將金銀用以支付戰爭費用,此舉增加了西歐的貨幣供應,推動了西歐經濟的發展。11世紀是西歐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之前落後的制度和衰敗的經濟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除14世紀外),西歐逐漸站在了世界文明隊伍的前列。雖然這種轉變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產生的結果,但十字軍東征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烏爾班二世】烏爾班二世,原名歐德?德?拉尼,出生於法國馬恩市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年輕時在蘭斯任副主教,此後先後擔任克呂尼隱修院修士、副院長、紅衣主教等職務,1088年當選為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是一位堅強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他上任之後發動了從伊斯蘭教徒手中重獲聖地的基督教戰爭,即十字軍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