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豬豬

    這首《黃河》,不是真要賦詠黃河,而是借事寓意,抨擊和譏諷唐代的科舉制度.

      一開頭,作者就用黃河無法澄清作比喻,暗示當時的科舉考試的虛偽性,揭露官場正和黃河一樣混濁,即使把用來澄清濁水的阿膠都傾進去,也無濟於事.接著又用“天意難明”四字,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

      下面兩句,作者進一步描畫科舉場中的黑暗.李白詩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黃河古來又有九曲之稱,如劉禹錫《浪淘沙》詞:“九曲黃河萬里沙”.詩人巧妙地把這兩層意思聯繫起來,馳騁想象,寫道:“解通銀漢應須曲”.表面上是說黃河所以能夠通到天上去,是因為它河道曲折.可是“銀漢”在古人詩詞又常用來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這句的真實意思是說,能夠通到皇帝身邊去的(指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高官顯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當的手段.唐代科舉考試,特別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學問,而是看士子有沒有投靠巴結當權人物的本領,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敗的.

      古人誤以為黃河發源於崑崙山,所以作者說它“才出崑崙便不清”.這也是有寓意的.“崑崙”同“銀漢”一樣,是指朝廷豪門貴族甚至當朝皇帝.因為那些被提拔薦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與貴族、大臣私下裡勾結,一出手就不乾不淨,正如黃河在發源地就已經混濁了一樣.

      五、六兩句,包含了兩個典故.第五句是指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的誓詞,誓詞裡說:“使河如帶,泰山若礪.”翻譯出來就是:要到黃河象衣帶那麼狹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樣平坦,你們的爵位才會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說的是漢代張騫奉命探尋黃河源頭.據說他坐了一隻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覺到了一個地方,看見有個女子正在織布,旁邊又有個放牛的男子.張騫後來回到西蜀,拿這事請教善於占卜的嚴君平.君平說,你已經到了天上牛郎織女兩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這兩個典故,同樣也有寓意.上句是說,自從漢高祖大封功臣以來(恰巧,唐代開國皇帝也叫“高祖”),貴族們就世代簪纓,富貴不絕,霸占著朝廷爵祿,好象真要等到黃河細小得象衣帶時才肯放手.下句又說,封建貴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佔鬥”.(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學屬於紫微垣,居於天北極的周圍.古人用以象徵皇室或朝廷.)他們既然占據了“北斗”,那麼,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試求官的人),只要經他們的援引,自然飄飄直上,不須費力了.

      由此可見,詩人雖然句句明寫黃河,卻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罵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貼切.這和羅隱十次參加科舉考試失敗的痛苦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

      傳說“黃河千年一清,至聖之君以為大瑞”(見王嘉《拾遺記·高辛》),所以詩人說,三千年(應是一千年)黃河才澄清一次,誰還能夠等得著呢?于是筆鋒一轉,不無揶揄地說:既然如此,就不勞駕您預告這種好消息了!換句話說,黃河很難澄清,朝廷上的烏煙瘴氣同樣也是改變不了的.這是對唐王朝表示絕望的話.此後,羅隱果真回到家鄉杭州,在錢鏐幕下做官,再不到長安考試了.

      這首詩藝術上值得稱道的有兩點:第一,詩人拿黃河來諷喻科舉制度,這構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緊扣黃河,而又句句別有所指,手法也頗為高明.詩人對唐王朝科舉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詩中語氣激烈,曾有人說它是“失之大怒,其詞躁”(見劉鐵冷《作詩百法》),即不夠“溫柔敦厚”.這是沒有理解羅隱當時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們:彝族荷包有沒有什麼典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