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火火的G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到“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正月裡剃頭,真的會死舅舅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正月剃頭死舅舅”的來歷。“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實際上是一句歇後語,其中的“死舅”諧音“思舊”,“思舊”指的是思念明朝。清軍入關以後,在中原地區實行“剃髮易服”的法令,剃髮令、易服令、圈地、占房、投充、逃人法被稱為“清初六大弊政”,其中尤其以剃髮令受到的抵制最為激烈。

    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打著“弔民伐罪”的旗號,其統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受到了一部分漢族老百姓和士大夫的認可,然而,清朝統治者隨後推行的“剃髮易服令”卻受到了強烈的抵制,並且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輪的反清起義。

    為了強制推行剃髮令,清廷還提出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口號,為此,民間反清義士則提出了“頭可斷髮不可剃”的口號來回應,與清廷針鋒相對,但是,民間的反清鬥爭最終還是被清政府給鎮壓了,人們不得不以“正月不剃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怒,正月不剃頭的意思就是“思舊”、“思明”。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歇後語“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實際上這句歇後語在一開始的目的是以“正月裡不要剃頭”的方式來對抗清朝統治者強行推行的剃髮令。

  • 2 # 暮暮雪梨膏

    民間傳說是正月理髮死舅。二月二龍抬頭的含義:民間認為,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民間傳說,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華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 3 # 仰望星空

    舊俗“正月不剪頭,理頭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正月裡是不理發的,一直到二月二龍抬頭,人們才會去理髮部(現在叫美髮廳)剪頭理髮,覺得寓意很好,龍出頭,大展宏圖,也意味著新的開始。那麼,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古人基本上是不剪髮的。上古五刑從夏朝開始“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從周朝開始,王族中犯宮刑者,以髡代宮,即斷長發為短髮。髡刑可以說是很嚴重的刑法,對於古人來說,被髡刑意味著極大的侮辱。

      這在《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有明確記載。受傳統影響,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和鬍鬚不能剪,否則被認為不孝,被人剪去鬚髮被認為是奇恥大辱。春秋時屈原在《涉江》裡有“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描述的就是當時的隱士“接輿、桑扈”不和統治階級合作,寧願冒著不孝和被人侮辱指點,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憤懣,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髡刑在西漢時由於“緹縈救父”事件,感動了漢文帝,于是將髡刑變為“城旦、舂”,就是指犯了輕微法律本該處以黥面割發的侮辱刑法,變成了守城或者築城的勞力。但是髡刑還是存在,並沒有消失。眾所周知的故事就是魏武皇帝曹操“割發代首”,由於行軍曹操自己的戰馬受驚踩壞了莊稼,按律當斬,但“刑不上大夫”,于是以發代首,割掉一綹頭髮來懲罰,這讓當時的軍隊立馬軍紀嚴明。雖然有人諷刺曹操,但是也可看出髡刑是多麼的嚴厲,古人對自己頭髮是多麼的愛惜。

      故人不剪髮不代表不理發,注意“理”和“剪”是有區別的,《詩經》“予發曲局 ,薄言歸沐。”意思是說當頭髮捲散蓬亂之時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說明古代就注重梳理。“沐”專指“濯發”,而濯發清理就需要用篦子和梳子,統稱“櫛”,成語中“櫛風沐雨”就是用梳子和篦子來形象的比喻風雨。其中梳子是用來梳理,篦子則用來去蝨子和蝨卵“蟣子”。頭髮長自然容易髒,長蝨子也是正常現象。比如,像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唐朝的白居易都留下過捉蝨子的詩句。嵇康是這樣寫的:"性復多蝨,把搔無己",杜甫的《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耳聾須畫字 ,發短不勝篦”之句,宋朝朱熹在注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生氣了,女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