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1877583159363975

      辛棄疾   檢校山園,書所見。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檢校:查看,巡遊觀賞。   床頭:糟床,釀酒工具。   辛棄疾曾任江西安撫使,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冬(1181)被改任為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但不久便遭到彈劾,免官隱退江西上饒。但是可以看出,作者並沒有因為被罷官而苦惱,反而是因為脫離了紛擾的官場而愉悅。帶著閒適,放鬆的心情,作者在山林中游玩,觀賞。這一時期,辛棄疾創作了很多讚美大自然美麗,喜愛鄉下生活恬靜美好的田園詩歌。   本詞沒有綺麗的字句,沒有任何典故。字字句句朴素灑脫,自然清新,描寫生動傳神。   鬱鬱蔥蔥的青松翠竹,與雲端相連。生活在這青松、翠竹、白雲間,辛棄疾怡然自足。   他所以感到“萬事從今足”,不僅是因為可以徜徉於山間林泉,更因為松竹身上,寄寓著他高潔的心性。松、竹、梅,歲寒三友也。在文人雅士看來,它們是堅貞頑強、持節不阿的象徵。   “從今足”三字,說明這之前的辛棄疾從來沒有感到滿足過。這全是因為故鄉淪陷,因為國家危難,因為壯志難酬。南歸後的辛棄疾不但沒能在抗金戰場上英勇奮戰,反而在複雜的官場上摔得頭破血流。他痛苦、抑鬱、怨恨,極度的失望中又還帶著從不放棄的希望。   “連雲松竹”是否真的就令辛棄疾從此心滿意足了呢?從他閑居帶湖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依然還有憤懣、不平,他始終是一個錚錚鐵骨的愛國英雄。不過,幽美的自然環境,閒適的鄉村生活,還是能淡化他的愁懷,或者暫時讓他忘記煩憂。   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閑居的詞人親自拄著竹杖,到村東頭主持祭祀的人家分回應得的一份社肉,而自家新釀的白酒正好剛從糟床上榨出來。有酒有肉,足可醉飽逍遙。“社肉”,古時鄉俗,春秋兩次祭土地神,稱社日,祭神結束後,會將作為祭祀品的牲畜熟肉分給各家,以求降福。“床頭”,指糟床,釀酒器具。   能分得社肉,說明閑居鄉里的詞人已經融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就著社肉,喝著新酒,在詞人看來,這樣的生活悠哉遊哉、休閒自適,更可令他“萬事從今足”。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秋天的西風吹熟了山園裡的梨子、棗子,孩子們拿著長長的竹竿,在樹下偷偷地打果子吃。   鄉村人家的果樹長在房前屋後,頑皮的孩子總會趁主人不注意偷打幾個果子。一個“偷”字,表現出孩子們小心翼翼的樣子。他們大概是邊打果子,邊緊張地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人來。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辛棄疾發現了這些頑皮的村童,卻毫不生氣,反而命令家人:不要去驚動這些可愛的孩子!他自己則找了一個僻靜的地方躲了起來,安閒地看著孩子們把剛熟的梨棗打摘個夠。   秋風中,褐色的梨、紅色的棗掛滿枝頭,幾個小孩踮著腳,手裡的長長竹竿在樹上晃來晃去;另一邊的角落裡,白發的“老夫”躲在靜處,微笑著觀看這些孩子的“小把戲”。畫面中一老一少,一動一靜,妙極趣極。   這一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杜甫的《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杜甫憐惜偷棗的窮老婦人,是同情她的遭遇;辛棄疾任由孩子們偷棗,是出於由衷的愛憐,也是為了感受他們的快樂。雖然兩人面對的情況不同,但其中的寬厚、人道是相通的。   評 解   這首秋日即事的小令,用平實朴素的描敘,寫詞人閑居期間田園生活之樂趣,表達了他閒適達觀的心情和對鄉村風土人物的由衷喜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為別人自豪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