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姓是華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位大姓,尤勝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當今蕭姓人群大約佔了全華人口的O.58%,總人口大約在近730萬。 蕭,又名荻,或名荻蒿、牛尾蒿、艾蒿、香蒿。似白蒿,白葉莖粗科生,多者數十莖,有香氣,古文香與薌通,也名薌蒿,而艾無香氣,蕭與艾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蕭可以供祭祀,也可以作點明之物。在商朝,商王的兒子被封在蕭,其名曰子蕭.就是因為那個地方到處生長著蕭,後來在此建立了蕭國。 古蕭國古址在今安徽蕭縣。至今蕭縣仍產大艾蕭,每逢端午節,家家門首皆插艾蕭,有香氣。艾蕭也可以灸瘍瘡、消腫,是一種藥材。蕭人以艾蕭為氏族原始圖騰,因為蕭在祭祀中的用途,而祭祀在古代是氏族活動中最肅穆而隆重的,所以古人創造這種草的圖形時,就用甲骨文中的肅,上加草頭組成,形成了氏族的名和族徽。蕭入定居的地方稱蕭,建成的城堡稱蕭邑,最後建立了國家和產生了姓。漢族蕭姓的來源主要有兩大支:贏姓、子姓。 第一支出自贏姓。遠祖可追溯到4 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東夷族的一支,其後裔皋陶在堯舜時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贏。伯益的後裔孟誇的後代被封在蕭。親商的贏姓蕭國在今安徽蕭縣西北。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後裔徐、奄十七國聯合武庚及三監叛亂,周成王命周公旦東征討伐,贏姓蕭國滅亡,子孫以國為氏。周公旦把蕭國遺民封給其子伯禽,伯禽是魯國始祖。外逃的蕭國子孫被迫南迂于今江西樟樹市西的蕭水,一支向西遷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瀟水,一支向東遷移到浙江蕭山,贏姓蕭氏的歷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源自子姓。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史稱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啟為商朝末帝紂王之兄,在平定武庚版亂中有大功。春秋初由河北趙縣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傳到宋湣公時,公元前682年宋國猛將南宮萬殺湣公叛亂,公子御說逃奔蕭,宋戴公之裔樂大心平定叛亂,公子御說繼位為宋桓公,樂大心因功被封於蕭,史稱蕭叔大心,子爵蕭國為宋國附庸。春秋末公元年,子姓蕭國滅於楚國,子孫以國為氏。子姓蕭氏的歷史有2700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戰爭紛亂,政權更迭頻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華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漢民中的事件不斷地發生,北方蕭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北宋以後。北宋北部的遼國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鶻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個氏族全部改姓蕭氏,成為遼國第一大姓,北方地區的蕭姓一下就增加了許多;到元朝時華北和中原的這部分外族全部成為漢族。清朝滿洲八旗舒穆祿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體改為漢姓蕭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遼國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時已有一部分改為蕭姓,而舒穆祿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南方蕭姓中融入外族基因發生在明清時期,涉及的重要的有關民族有苗、瑤、壯、土家、傣族等,南方的土著中的蕭姓最早來自中原地區南下的蕭姓漢民,加入土著後逐漸土著化,並形成了土著中的強大派系,在南方地區漢化的過程中很多土著的蕭姓又回到漢族。
蕭姓是華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位大姓,尤勝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當今蕭姓人群大約佔了全華人口的O.58%,總人口大約在近730萬。 蕭,又名荻,或名荻蒿、牛尾蒿、艾蒿、香蒿。似白蒿,白葉莖粗科生,多者數十莖,有香氣,古文香與薌通,也名薌蒿,而艾無香氣,蕭與艾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蕭可以供祭祀,也可以作點明之物。在商朝,商王的兒子被封在蕭,其名曰子蕭.就是因為那個地方到處生長著蕭,後來在此建立了蕭國。 古蕭國古址在今安徽蕭縣。至今蕭縣仍產大艾蕭,每逢端午節,家家門首皆插艾蕭,有香氣。艾蕭也可以灸瘍瘡、消腫,是一種藥材。蕭人以艾蕭為氏族原始圖騰,因為蕭在祭祀中的用途,而祭祀在古代是氏族活動中最肅穆而隆重的,所以古人創造這種草的圖形時,就用甲骨文中的肅,上加草頭組成,形成了氏族的名和族徽。蕭入定居的地方稱蕭,建成的城堡稱蕭邑,最後建立了國家和產生了姓。漢族蕭姓的來源主要有兩大支:贏姓、子姓。 第一支出自贏姓。遠祖可追溯到4 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東夷族的一支,其後裔皋陶在堯舜時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贏。伯益的後裔孟誇的後代被封在蕭。親商的贏姓蕭國在今安徽蕭縣西北。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後裔徐、奄十七國聯合武庚及三監叛亂,周成王命周公旦東征討伐,贏姓蕭國滅亡,子孫以國為氏。周公旦把蕭國遺民封給其子伯禽,伯禽是魯國始祖。外逃的蕭國子孫被迫南迂于今江西樟樹市西的蕭水,一支向西遷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瀟水,一支向東遷移到浙江蕭山,贏姓蕭氏的歷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源自子姓。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史稱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啟為商朝末帝紂王之兄,在平定武庚版亂中有大功。春秋初由河北趙縣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傳到宋湣公時,公元前682年宋國猛將南宮萬殺湣公叛亂,公子御說逃奔蕭,宋戴公之裔樂大心平定叛亂,公子御說繼位為宋桓公,樂大心因功被封於蕭,史稱蕭叔大心,子爵蕭國為宋國附庸。春秋末公元年,子姓蕭國滅於楚國,子孫以國為氏。子姓蕭氏的歷史有2700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戰爭紛亂,政權更迭頻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華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漢民中的事件不斷地發生,北方蕭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北宋以後。北宋北部的遼國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鶻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個氏族全部改姓蕭氏,成為遼國第一大姓,北方地區的蕭姓一下就增加了許多;到元朝時華北和中原的這部分外族全部成為漢族。清朝滿洲八旗舒穆祿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體改為漢姓蕭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遼國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時已有一部分改為蕭姓,而舒穆祿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南方蕭姓中融入外族基因發生在明清時期,涉及的重要的有關民族有苗、瑤、壯、土家、傣族等,南方的土著中的蕭姓最早來自中原地區南下的蕭姓漢民,加入土著後逐漸土著化,並形成了土著中的強大派系,在南方地區漢化的過程中很多土著的蕭姓又回到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