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字拾荒人

    鄒一桂是中國清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詞臣及宮廷畫畫家,他堅持遵循自然萬物的自然態勢,堅持形神兼備的作品風格,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繪畫風格。其所作的山水畫,大多是以其任職於貴州時期所見之山水風光為素材,為後世留下了一片難得的山水世界圖景。

    鄒一桂,生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蘇無錫人“,字原褒,號小山,小山居士、讓鄉,晚號二知、二知老人、蓉湖一老、陽枝耆英,從其相關作品中的印章和款識可知,其常用的別號有二泉山人、九龍山人、九龍山樵、子等,齋號則有邃廬、培月軒、九龍山房、亦園等。作為乾隆朝重要的宮廷畫家,鄒一桂有別於一般的畫院畫師。他的身份首先為翰林出生的高官,其次才為伴隨帝王左右的畫家。再者,他身世顯赫,出身名門,且其父親、叔伯們皆為丹青妙手,尤以“鄒菊”名聞海內。

    鄒一桂的仕途經歷表明,其在雲、桂、黔度過的時間竟有十年之久。雍正十年(1732),鄒一桂出任廣西鄉試副考官。在圓滿完成鄉試任務後,不久鄒一桂被授予雲南道監察御史。雍正十三年(1735),任職提督貴州學政。在地方官中,學政為一方之文宗,肩負著一省的教化和培養士子的重任。乾隆三年(1738),他繼續奉旨留任。鄒一桂任貴州學政官時是盡心盡職的,尤其是對貴州這個遠離京城的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乾隆七年(1742)鄒一桂自貴州回京,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過七旬致仕返鄉,其從未離開過宮廷。如果說鄒一桂二十多年的宮廷生涯使其在乾隆的詩畫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話,那麼其雲、桂、黔的任職經歷則為其山水畫注入了個性鮮明的異質元素。

  • 2 # 鏟盡崎嶇大道平

    鄒一桂(1686年-1772年)清代官員,畫家。字原褒,號小山,又號讓卿,晚號二知老人,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雲南道監察御史、貴州學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官至內閣學士。擅畫花卉,學惲壽平畫法,風格清秀。曾作《百花捲》,每種賦詩,一經進呈,皇上亦賜題絕句百篇,一桂複寫一卷,恭錄御製於每種之前,而書己作於後,藏於家。著有《小山畫譜》、《大雅續稿》。

    中文名

    鄒一桂

    別名

    原褒、小山、二知老人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南武進

    快速

    導航

    清史文載

    個人成就

    人物作品

    人物經歷

    父鄒熙森,工書畫,家藏名畫極豐。鄒一桂受家庭薰陶,年輕時除攻讀四書五經外,酷愛繪畫,其妻惲蘭溪也善繪畫。但科舉屢試不第,直到雍正五年(1727) 42歲方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從此仕途亨通。歷任雲南道監察御史、貴州學政、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禮部待郎,官至內閣學士。雍正十年(1732),在監察御史任內,上疏奏請嚴禁地方官媒勾結不法之徒,私自蓄養婦女,以此詐騙奸利,並給地方官以失察處分。雍正帝準其所請。雍正十三年(1735),在擔任貴州學政期間,上疏請求整治科場弊端。鄒一桂在56歲時當上了禮部給事中,他見到刑部的監獄裡已經判決的犯人與還未判決的關在一起,這是有違大清法律的,給犯人有了串供機會及其他弊端。他給乾隆帝上書要求制止這一做法,得到乾隆帝的同意。[1] 乾隆七年(1742)轉任給事中時期,巡撫許容因誣陷同僚被撤職,可不久聖旨又命許容任湖北選撫,當時輿論譁然。鄒一桂憤然上書,要求將許容撤而復出的理由詔示天下,以明賞而維國法,乾隆帝被迫收回成命。乾隆十一年(1746),在大理寺任職時辦案認真,反對草菅人命,多次糾正冤案、錯案,並對監獄管理進行整頓,上疏奏請嚴禁各監獄以非刑折磨犯人。乾隆十四年(1749),皇帝下詔各大臣舉薦深明經學而又品德高尚的儒生,鄒一桂舉薦無錫著名學者顧棟高,結果顧以第一名被取中。乾隆十九年(1754),在禮部侍郎任內,同部侍郎張開泰徇情保舉鄒一桂之子為國子監學正。事發張開泰被革職,鄒一桂被降三級留任。

      鄒一桂在59歲時當上了掌管國家祭祀的太常寺少卿,監獄中的事本與他無關。但他看到獄吏們對犯人們施行了一些不符合大清律的酷刑,如“令諸囚排頭仰臥,橫穿長木,壓其手足”等等,上書乾隆帝要求嚴禁。經乾隆帝批准,廢除這些酷刑。後來,鄒一桂被升為禮部侍郎。鄒一桂在封建官場中雖有不少正直的行為,為人稱道。但他留給後人的還是他的山水畫和花卉畫。乾隆二十三年(1758),鄒一桂獲准辭職回鄉。乾隆帝南巡時,曾賜“畫禪頤壽”匾額。乾隆三十六年(1771)赴京祝皇太后壽辰,加贈尚書銜。第二年(1772)回家,卒於東昌途中,終年86歲。

  • 3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各個朝代筆記小說中的記人敘事,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情況:

    真有其人,或無其事。

    這樣的結果,往往使人難辨真偽、混淆虛實;

    這樣的結果,也會讓人將嚴肅的歷史娛樂化,或者將小說娛樂當成了歷史真實;

    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正經或假正經者的憎惡,當然,也一定會引來眾多好奇者的圍觀。

    話說回來,不論是歷史,還是筆記小說,都是寫給人看的,如果看完之後,讀者能有簡單的愉悅、中層的感悟、用心的辨析,那麼,就不負歷史與筆記小說文字的至今留存了。

    這裡,就根據筆記,來說一個人,講一段事。

    本文的主人公,叫鄒一桂。

    鄒一桂,《清史稿》卷三百五·列傳九十二有傳。

    既然正史有傳,那就依照正史,先嚴肅介紹其人。

    鄒一桂生於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卒於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享壽87歲。鄒一桂擅畫,為一代名家。畫家高壽,這也可作為一個例子。

    鄒一桂,字原褒,號小山,晚號二知老人,江南武進人。

    祖父鄒忠倚,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參加己丑科殿試,中進士;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己丑科進士身份補殿試,一舉奪魁,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鄒一桂中二甲一名進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編修。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被授任為雲南道監察御史。

    清高宗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轉任禮科給事中。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遷太常寺少卿。

    此後,經過四次升職,官拜禮部侍郎。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左授內閣學士。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請求致仕,朝廷諭旨,准以原品休致。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詣京師祝壽,被朝廷加以禮部侍郎銜,在原籍享受資俸。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從京師歸鄉途中,卒於東昌道,朝廷加以尚書銜。

    鄒一桂擅畫,工花卉,承“清六家(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的合稱。亦稱“四王、吳、惲”。他們繼明代董其昌之後,享有盛名,領導畫壇,左右時風,當時被目為“正統”。)”之一、常州畫派開山祖師惲南田(即惲壽平,原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別號云溪外史,晚居城東,號東園草衣,後遷居白雲渡,號白雲外史,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之後,號為專家。

    鄒一桂曾創有畫作百花捲,每花題詩一首,進呈皇帝,深受皇帝稱賞,併為此畫作題寫絕句百首。

    晚年時,鄒一桂雖被輕微責罰,但致仕歸裡時,據說,皇帝還曾賦詩餞別。

    按照正史,已嚴肅說完其人。

    下面,就根據筆記,輕鬆講講其事。

    話說,鄒小山文采斐然可觀,又工繪畫。他的畫,時人能得一尺半幅,都視如珍寶,小心收藏。

    鄒小山還沒有通達之前,喜歡狎邪之遊,而且,他特別喜歡哨笛。那個時候,有事沒事,鄒小山就和梨園子弟呆在一起,做些度曲填詞的事情,並且樂此不疲。

    鄒小山的父親(鄒熙森),性情嚴正,對兒子的行為非常痛恨。他多次訓誡鄒小山;但是,鄒小山卻是屢教不改。

    大怒之下,父親將鄒小山逐出家門,並且嚴詞訓斥,出門之後,不許他說是自己的兒子。

    時間久了,鄒小山困窘異常,他自己無法忍受這種無依無靠的生活,但是又不敢回家。於是,他就請熟識的人去向父親哀求,希望父親能夠稍加憐憫,即使不讓自己還家,便是多少給些花費也行。

    前去鄒家遊說的人,說好說歹,鄒小山的父親始終不為所動。

    遊說無果,鄒小山又想了個主意,他讓遊說的人再往自己家裡哀求。

    這一次,準備的理由也很充分、也很能打動人。因為,當時鄒小山已經是諸生了,所以,他交代遊說的人,說是自己要去應試,請求父親大人開恩,給自己一點資費,好做改過上進的花銷。

    鄒小山的父親很是堅決,當下就回絕了遊說者,並說道:

    “為人子弟,如果其人賢良,生活貧賤對他又有何妨?如果不賢,即便是他能夠富貴加身,難道他最後能夠免於若敖氏一般的困餒嗎?”

    所謂“若敖氏一般的困餒”,據《左傳·宣公四年》載:

    春秋時,楚國司馬子良生了一個兒子叫子越椒,令尹子文見他生得“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擔心將來會成為使若敖氏滅宗的禍害,便勸子良把他殺死。子良不肯。“子文以為大戚(音qi,憂慮,憂愁)。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主持國事政務),及速行矣,無及於難。’且泣曰:‘鬼猶(若)求食,若敖氏之鬼(指若敖氏家族的祖先)不其餒而(猶言將受飢餓,這是說由於子越椒的胡為而使若敖氏家族斷絕子嗣,宗廟無人祭祀)!’”後來,果然不出子文所料,若敖氏終因子越椒的叛楚而滅絕宗祀。

    沒有在父親哪裡討到分文,鄒小山在鄉里也無法立站,最後,他決定,隻身北上。

    當日,離開鄉里的時候,鄒小山只有一個布被隨身。

    北上過程中,鄒小山想了個辦法,他將布被裡面的棉絮去掉,乘天晚後,在布被裡面裝上草根、樹葉,然後裝作很吃力的樣子揹著,就如同背了很重的貨物一樣,再去旅店求宿。

    次日,天還沒亮,鄒小山就把被子裡面的那些草根、樹葉倒在地上,收好布被,悄悄地開啟門,就溜走了。

    大多時候,鄒小山離開旅店時,店中人也不會懷疑,都覺得他背來的東西還在店中呢,他肯定不會丟下東西不顧,大概就是早起外出閒走。孰不知,他已經白賺了一晚的伙食、一夜的宿費,就這麼揚長而去了。

    鄒小山一路北上,一路使用這一伎倆,竟然屢試不爽,都沒有被識破穿幫、更沒有被抓住懲罰。

    到達京師之後,鄒小山無所事事,還是混跡在歌場舞館之間。

    在歌舞之地,鄒小山和藝人們一起彈奏絲竹。

    那時候,誰也不知道,這被人輕賤的行當之中,還有一位落魄的世家公子。

    京師之中,乃是繁華之地,聲伎為天下之最。當日,崑曲最為盛行。因為盛行,所以其中的財利不薄;因為財利不薄,所以很多愛好崑曲、才能優異的人都躋身其中。當時,社會上對崑曲的樂曲、演奏、技藝等,都用功精深、很多地方,已經嚴格要求到細緻入微了。

    鄒小山在這個行當中混跡,他的技藝,與那些專業人員 比起來,還是有些差距的,很難並駕齊驅。時間一久,那些技能高人一籌的藝人,都對鄒小山施以白眼。所以,他在這裡混得也沒有那麼快樂開心。

    有一天,皇帝傳旨,讓崑曲班子入內演劇。正好,當天鄒小山酒喝得稍微有點多了。

    進入內廷之後,鄒小山也沒太在意自己喝酒的事,就粉墨登場了。

    那天,演出的劇目,是《李三郎羯鼓催花》(即唐玄宗李隆基事)。

    皇帝看戲看得高興,忍不住也要上前去撥弄樂器。因為皇帝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所以,節奏、旋律上多有舛錯,主要演奏者被皇帝攪合地苦不堪言。

    不過,這倒是沒有影響鄒小山的演唱,他還是能夠臨場發揮,隨意調整節奏,而且唱得抑揚頓挫,全都與演奏的節拍相合。

    皇帝大悅,他對鄒小山的崑曲演唱非常滿意。

    鄒小山在內廷唱了幾次之後,皇帝就問起他的家世來。

    鄒小山不敢隱瞞,如實道來。

    皇帝一聽,知道他是大家出身、書香子弟,馬上命令安排鄒小山入國子監就學。

    之後,鄒小山在考試中高中進士。

    鄒小山高中進士的訊息傳回家中之後,他的父親根本就不相信,硬說是肯定弄錯了,應該是同名同姓的人。

    鄒小山為官之後,皇帝知道他以前的事情,但是,從來沒有因為以前的事情而輕看他,倒是經常督責他好好為官。正因為這樣,鄒小山更是刻勵圖報,最後官至高位,成了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用人,還是是有其策略的。

    嚴肅的人物,輕鬆的事件,大家隨心笑看吧!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山童姥為什麼要抓西夏公主給虛竹,而不是抓一個普通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