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LC如風
-
2 # 熱鬧春風0h
御史臺是監察機構,最早源於漢朝。
漢朝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自成系統的監察組織。中央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關。長官為御史大夫,職掌全國的最高監察權,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屬官。地方監察機關主要是在京師設的司隸校尉和各州(部)刺史。司隸校尉可糾舉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並可直接彈劾三公。
御史臺是監察機構,最早源於漢朝。
漢朝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自成系統的監察組織。中央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關。長官為御史大夫,職掌全國的最高監察權,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屬官。地方監察機關主要是在京師設的司隸校尉和各州(部)刺史。司隸校尉可糾舉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並可直接彈劾三公。
御史臺,中國古代官署名。東漢至元朝設置的中央監察機構。秦漢以御史負責監察事務。御史所居官署稱御史府,又稱蘭臺、憲臺。南朝梁陳、北魏魏齊時,稱御史臺。隋唐五代宋金元歷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中丞原在殿中蘭臺辦事,為御史之長後仍留台中,因而稱其官署為御史臺。與尚書臺、謁者臺並稱為三臺。歷代沿襲,並有憲臺、蘭臺、烏臺的別稱。唐高宗時曾以憲臺為正式名稱。
唐朝貞觀之前,御史臺僅僅風聞奏事,沒有司法權力。貞觀間,御史臺設置臺獄,受理特殊的訴訟案件。開元十四年(726年)後,專設受事御史一員,以御史充任,每日一人輪流受理詞訟。從此,凡重大案件,御史臺和刑部、大理寺組成三法司聯合審理。大理寺負責審訊人犯、擬定判詞,刑部負責複核,同時報御史臺監審。
御史臺以御史大夫為主官,御史中丞副之,領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中唐之後,御史大夫多缺,御史中丞為實際上的主官。宋代御史為寄祿官,不理御史臺事,監察事務實際由門下省給事中、拾遺等官充任。金、元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並置,而御史大夫不理御史臺事,仍以御史中丞為主官。
唐朝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臺為左肅政臺,專管京官、軍隊的監察事務,地方監察事務另設右肅政臺負責。稍後,左臺也可以監察地方。兩臺每年春秋兩季派出專使以四十八條巡察州縣,春季派遣的稱風俗使,秋季派遣的稱廉察使。神龍元年(705年),改成左右御史臺。先天元年(712年)廢右臺,次年復置,稍後再廢。唐朝在洛陽也設置御史臺,稱東都留臺。中唐以後,節度使、刺史等外官可帶御史臺官銜,稱外臺。
宋代元豐改制後,恢復設立御史臺官署,職掌同唐朝,但不設留臺,外官不帶御史臺官銜。
元代,御史制度空前發達,御史臺直接在地方設立行御史臺,與行樞密院、行中書省併立。
明代,廢御史臺,改設都察院。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都察院,御史臺之名遂廢。但在文章中仍稱御史臺,如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及在御史臺,值他御史觸上怒,將廷杖,諸御史詣政府乞伸救,輔臣以上意為辭。”清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