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4758475896854
-
2 # 用戶3728480225552
一直以來,竹子一直為文人墨客所鍾愛,他們愛它的堅貞不屈、折服於它的凜凜氣節,他們寫下的無數詠嘆竹子的詩篇,讓人頂禮膜拜。
《新竹》
【清】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隱娘說:新長的竹子要比舊竹子高,它們的生長全憑老的枝幹扶持。下年又有新長出來的,會長得更高。比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新生力量的成長又須老一代積極扶持。這首詩頗有哲理。
《庭竹》
【唐】劉禹錫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依。
隱娘說:這是唐代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詩句雖短,詩意甚高。詩面寫竹,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千村萬陌,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那裡都可以清高自立。
《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隱娘說:這是一首題畫詩,其中描寫竹子堅勁不折的精神。它深深地立在腳下的土地,不管風吹雨打,依然堅挺,這樣的精神,是很多人的向往吧。
《竹》
【宋】蘇東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隱娘說:蘇軾喜歡吃肉,人所共知,但他卻說:寧可不吃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沒竹子。沒有肉只會讓人消瘦,但沒有竹子卻令人俗氣。瘦了還可以長胖,可俗氣卻沒有辦法醫治。
這麼愛吃肉的蘇軾,為了竹子,都可以放棄肉,看來,竹子高潔的品質也是深深感動了他呀。
《詠竹》
【宋】王安石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隱娘說:人們愛竹直而有節,且生來清瘦,更讚美它越老越堅硬、剛強。竹子曾與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潤,最終則伴隨松柏傲然挺立於結冰凝霜的寒冬。
詩的頭兩句讚揚了竹的不可毀其節的剛正,後二句又指竹勇於同大自然的各種考驗相抗,不怕風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這首詩不僅是詠竹,更是詩人自身品格的抒發與吶喊。
《詠竹》
【宋】徐庭筠
不論臺閣與山林,愛爾豈惟千畝陰。
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
葛陂始與龍俱化,嶰谷聊同鳳一吟。
月朗風清良夜永,可憐王子獨知音。
隱娘說:喜歡竹子,從來不是因為它創造的陰涼,而是還沒有破土而出,就已經有氣節了,及至長大後伸展到高處,也無心誇耀。在月朗風清之夜,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詠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為嗚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
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
隱娘說:在白居易看來,竹子不用製作成樂器,也不用製成釣魚竿。待到花草全部凋零後,下雪時來欣賞它,別有風致。在詩人看來,竹子有著出塵的風致,他物無可比擬。
《詠竹》
【宋】楊萬里
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
便無文與可,自有月傳神。
隱娘說:在凜凜的冰霜中,竹子那渾身雪白修長的身軀體現出它的氣節。不需要用優美的文字來描述它,在月光的輝映下,自然可以感受的到它的傳神,它的韻味。
-
3 # 菜園子mua
1、遠看,那竹林綠得像一塊無瑕的翡翠;近看,竹林又像一道綠色的屏障。
2、一株株翠竹高聳挺拔,頂天立地,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它四季常青,象徵著山區人民正直、質朴的品格和積極向上、艱苦奮鬥的精神。
3、一場春雨過後,竹林吮吸著滋潤的甘露,孕育了好多胖娃娃,它們探出了黃花花的小腦袋,向大地展示著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4、霧靄的天來到這裡,煙波浩渺,露水浸透了你的心扉。神神秘秘的霧嵐中,一座座飄渺的山峰,像一個個羞澀的竹海妹,演繹神奇夢幻的浪漫情調。
回覆列表
蘇軾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蘇軾關於竹子的詩句有很多,如: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林斷山明竹隱牆。——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蘇軾的竹子情懷:
如果用一種植物形容中國文人,大概十之八九都會想到竹吧,竹本身的虛心而直、不畏霜雪的特點契合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意識。蘇東坡,他“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比這幾條總結出來的“節操”來得更具人間煙火氣。蘇東坡對竹最經典的評說,無疑是“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這一句。我特別欣賞的是蘇東坡的真實,他並不因為竹之雅,就斷然排除吃肉,雖然文人們向來贊成“肉食者鄙”,對吃肉的當權階級是瞧不上眼的,然而蘇東坡不管這些,他又說:“不俗加不瘦,竹筍加豬肉”,原來,他不但喜歡吃“東坡肉”,還喜歡吃竹筍燒肉。
蘇東坡愛竹情深,他認為竹的奉獻太多,他曾在《記嶺南行》中為竹“打抱不平”,說嶺南人應該對竹抱愧才是。因為嶺南人的飯桌上擺的是竹筍,房子上蓋的是竹瓦,載貨用的是竹筏,燒飯用的是竹燃料,寫字用的是竹做的紙,腳上穿的是竹做的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
蘇東坡在各個人生階段對竹子的審美態度都不同,年輕的時候,他希望看到的是滿眼的密密麻麻的竹子,所謂“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就是他的理想;人到中年,心態已不如年輕時激進豪邁,他欣賞的是“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的情景;到老年時,又變為“累盡無可言,風來竹自嘯”的淡定從容了。這條由竹勾畫的人生的軌跡,和蔣捷的“少年聽雨歌樓上,壯年聽雨客舟中,而今聽雨僧廬下”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