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海小子

    李存勖的隕落可以說是他自作自受,首先,他自己是個戲迷,所以對唱戲好的人深信不疑,因此也為他今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其次,他的老婆是個財迷,這也是他斷送江山的原因之一。接下來分別來看一下。

    劉氏因為本是貧困農家出生,所以窮怕了,當他當了皇后以後,就開始變著法兒撈錢。各地進貢國庫的錢,她總要搬走一半才行。

  • 2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一、回答是否定的

    九二六年,唐莊宗死,李嗣源入洛陽,宰相豆盧革率百官勸進,李嗣源只許用監國名義,說是要等李繼岌(李存勖長子、魏王)回來…在監國的短期間內,別人替他殺死李克用唐莊宗的子孫,沙陀貴族滅絕以後,才正式即皇帝位。(范文瀾《中國通史》以下簡稱《中國通史》)

    二、二李生平簡介

    (一)、李存勖

    死後廟號莊宗。923~926年在位。沙陀族。晉王李克用長子。

    善騎射,好俳優之戲。少時從父征討,常以身衝鋒陷陣。

    其父李克用,在唐朝末年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封為晉王。開平二年(908),李克用死,李存勖在太原即晉王位。

    此後與後梁連年混戰,開平五年(911)大敗朱溫軍於高邑(今河北高邑)、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等地,逐步據河北。同光元年(923),即帝位,國號唐。史稱後唐。旋遷都洛陽。

    同年十月,唐莊宗採納郭崇韜的計謀,一舉滅掉覆滅唐朝的後梁,樑末帝自殺。

    同光三年(925),又擊敗前蜀,王衍降。

    同光四年(926),激起魏州兵變,李克用養子李嗣源乘機南下攻洛陽。李存勖為部下郭從謙所殺。

    (二)、李嗣源

    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沙陀族。李克用養子。

    善騎射,初從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戰,以功拜代州、相州刺史,昭德軍、天平軍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

    莊宗昏暗驕衿,李嗣源以功大遭忌,同光四年(826年)受命征討魏州兵變,至魏 與變兵會合,回師攻洛陽,被群臣擁戴監國,後稱帝。在位能革除弊症,任用安重海、任寰等穩定後唐政權。晚年,殺諸重臣,群下離心,終於在兵亂中受驚死去。

    三、李存勖 跌宕人生

    (一)、軍事奇才

    李存勖驍勇善戰,攻城拔寨,一馬當先。他的軍旅生涯顯赫一時,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戎馬倥傯大半生在亂世之中攻滅或擊退了各割據勢力,最終滅掉後梁,建立了後唐。

    他具有超人的軍事天賦,一代軍事奇才。《中國通史》:“李存勖是十分好戰的武人,喜歡親身衝鋒陷陣,像個勇猛的先鋒將”。他常常隻身衝鋒陷陣,幾次陷入重圍,險些被敵生俘。

    他膽力過人,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其能征善戰、長於謀略;開疆拓土、攻城掠地是把高手。

    (二)、政治上白痴

    李存勖在到達人生巔峰時刻,卻突然從軍事天才變成了政治上白痴,“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

    (《新五代史•莊宗神閔敬皇后劉氏傳》以下簡稱《新五代史》):“莊宗自滅樑 ,志意驕怠。宦官、伶人亂政”。他沒有長遠的政治志向;沒有治國的戰略頭腦和平天下的才幹;在治國理政方面就如同白痴一般。

    (1)李存勖滅‘’後梁‘’是為報父仇,他將滅後梁作為畢生的願望。滅樑後,他自以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敵人已滅,之後勇氣全消,不圖進取,沒有了平天下之豪氣。《中國通史》:“唐莊宗在軍事上不過是個冒險猛攻的先鋒將,滅樑以後,猛氣全部消失了。在政治上則是個腐朽勢力的總代表。…他把戰鬥當做鬥雞尋樂,此外便一無所知,樑鬥敗,自己也接著滅亡。”

    (2)《中國通史》:“唐莊宗是個昏暗無知的蠢人"。

    他縱容皇后干政。《新五代史》:”皇后劉氏在後宮中獨掌大權。她又喜歡聚斂財物,還派人到各處去做生意,後宮財物堆積如山。…而莊宗由此開始迷信佛。"

    《中國通史》:"他親信宦官伶官。他幼年就喜愛演戲,稱帝后仍面塗粉墨與優伶同演。”他還依靠伶官做耳目心腹,使得滿朝文武大臣眾叛親離。

    (3)"唐莊宗又是一個驕傲自矜的蠢人。他不許有人比自己高強,有功不賞,和疑忌功臣,是他敗亡的又一個原因"《中國通史》。

    唐莊宗疑心重,疏忌殺戮功臣。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的讒言,冤殺了有大功大將郭崇韜。大將李嗣源,亦因為戰功最大,遭到了李存勖的疑忌,幾次險些被殺。

    《中國通史》:九三三年,李嗣源率養子李從珂充先鋒,攻入開封,唐莊宗喜極,牽李嗣源衣,頭觸李嗣源說,我得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勞,我要同你共有天下。滅樑以後,他舉手對功臣們說,我從這十個指頭上得天下。意思是你們都沒有功勞。他不賞功臣,卻用伶人做州刺史,有功軍官莫不憤怒。戰功最多的李嗣源首先遭到猜忌。李嗣源自成德鎮入朝,留在洛陽,遇險好幾次,得宦官李紹巨集保護,才免被殺害。

    (4)他最大的罪惡是殘害民眾,不管百姓死活。他委孔謙管財政,重斂急徵,百姓困苦,民不聊生,藩鎮怨憤。孔謙用搜刮來的財物來滿足皇宮及宦官伶人這一群人的貪慾,民眾窮困愁怨無告,唐莊宗卻賜孔謙‘’豐財贍國功臣‘’的名號。《新五代史》:“同光三年(925年)秋天發大水,伊、洛兩河地區百姓流離失所。朝廷賦稅銳減,全軍將士許多都成為餓殍。百姓愁苦不堪,哀嚎遍野,莊宗卻在同皇后沉溺於打獵遊樂。

    李存勖一味驕衿,貪財拒諫 ,沉湎酒色,群臣怨恨 ,功臣解體,他腐朽墮落的民賊面目暴露無遺。

    (三)、慘死兵變

    大將郭崇韜被冤殺是兵變的導火索。

    《中國通史》:”郭崇韜被殺 功臣舊將莫不疑懼 ,謠言大起。魏州軍怨唐莊宗不賞舊功,乘人情不安,擁指揮使趙在禮為魏博留後,據魏州作亂。李繼岌大軍正和康延孝作戰,唐莊宗一時找不到良將,只好再用李嗣源,使率一部分親軍去攻魏州。親軍又號從馬直,是唐莊宗從各軍中挑選勇士組成的精銳軍隊。指揮使郭從謙,本是伶人,認郭崇韜為叔父。郭崇韜死後,郭從謙對部屬稱冤。唐莊宗曾對他戲言,說,你為什麼違揹我去依靠郭崇韜,你想幹什麼?郭從謙大懼,加緊鼓動親軍作亂。”

    後來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力勸其奪取開封,據形勝地反抗唐莊宗,李嗣源這才下決心圖謀自立。河北州鎮都歸附李嗣源,軍勢大振。李嗣源率軍向開封,使石敬瑭為先鋒 ,李從珂為後殿,進入開封城。

    唐莊宗此時軍心渙散,有一半士兵都當了逃兵。

    《中國通史》:郭從謙率從馬直攻入宮城,唐莊宗率十餘人力戰,被流失殺死。李繼岌率軍到關中,進退失據,在渭南被李從襲殺死。

    此時的李存勖除滿腹驕奢淫逸、鬼迷心竅之外,則一無所有。蓋驕則思佚,佚則思淫,富貴誤人,以致於此。曾經風光無限之李存勖始料不及的是隻做了不到四年的皇帝,最終被伶人郭從謙結束了生命。

  • 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這分明是李存勗自己作死,李存勗以沙陀部落精兵於馬上取天下,但是不懂政治,不知與民休息。李存勗幼善音律,故寵信伶人。每自傅粉墨,與優人共戲於庭,優名“李天下”。諸伶恃寵怙勢,出人宮掖,侮弄朝官。四方藩鎮爭以貨賂結好伶官。最為蠹政害人的伶官名叫景進,被李存勗委以耳目,專替李存勗探聽宮外的事情。景進經常單獨奏事,由是得以干預政事,將相大臣都忌憚他。“軍機國政,皆與參決。三司使孔謙兄事之,呼為八哥。”李存勗還用宦官作心腹。

    唐末誅宦官,宮內各執事都用士人代替。後梁也用士人。李存勗遷都洛陽後,恢復唐舊制,宮內各執事和諸道監軍都用宦官。他聽從宦官的建議,“分天下財賦為內外府,州縣上供者入外府,充經費;方鎮貢獻者人內府,充宴遊及給賜左右。於是外府常虛竭無餘而內府山積”。洛陽宮殿巨集大,宦官想大增宮女,詐稱宮中空屋太多,所以夜裡有鬼怪遊蕩。

    李存勗便命宦官王允平、伶官景進採擇民間女子,遠至太原、幽、鎮,不下三千人。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他從魏州回到洛陽,搶掠魏州諸營婦女千餘人,“載以牛車,累累盈路”後梁大將段凝,統兵五萬,在黃河上抵禦後唐軍隊,後梁亡,段凝全軍降後唐。

    他通過伶官景進納賂於劉夫人(後為李存勗皇后),因此受到優寵,李存勗任命他為泰寧軍節度使(鎮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後梁宋州節度使(鎮宋城,今河南商丘)袁象先,是朱溫的外甥,後唐滅樑,象先運珍貨數十萬,偏賂劉夫人及權貴、伶官、宦官,不久,中外爭譽。名義上黃河南北是統一了,實際政權並沒有鞏固下來。

    荊南節度使高季昌聞唐李存勗滅樑,改名季興(避李國昌諱),入朝洛陽。他為了轉移後唐的兵鋒,以蜀道艱險勸李存勗伐蜀,謂“蜀土嚞饒,又主荒民怨,伐之必克。克蜀之後,順流而下,取吳如反掌耳”。李存勗接受他的意見,決意伐前蜀。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李存勗以魏王繼岌(李存勗子)充西川四面行營都統,大臣郭崇韜充東北面行營都招討制置等使驍將康延孝為先鋒排陣斬斫使。魏王繼岌都統下置中軍,由工部尚書任圜、翰林學士李愚參預都統軍機。另派供奉官李從襲充中軍馬步都指揮監押,高品李廷安、呂知柔充魏王府通謁。李從襲、李廷安、呂知柔三人都是宦官。郭崇韜將出兵,先向李存勗保薦有薦引舊恩的北都(即太原府)留守孟知祥為未來的西川節度使。

    後唐軍六萬,同光三年九月十八日從洛陽出發,長驅入蜀,到十ー月二十八日克成都,前蜀主王術出降。唐軍從出兵到滅前蜀,歷時僅七十天,這說明前蜀政權腐朽已極,不堪一擊;然而後唐統治也面臨深重的危機。

    後唐伐前蜀之戰,魏王李繼岌雖為都統,軍中制置部署,一概出於郭崇韜,崇韜終日決事,將吏賓客趨走盈庭,蜀之降官爭以寶貨、妓樂賂遺崇韜及其子廷誨。都統府牙門索然,魏王所得不過匹馬、束帛、唾壺、塵柄而已。李從襲等隨繼岌人蜀宦官,內心嫉恨不平。郭崇韜素來厭惡宦官,曾告誠繼岌說:“大王他日得天下,驟馬亦不可乘,況任宦官,宜盡去之,專用士人。”

    這話被呂知柔竊聽到,由是宦官都切齒痛恨。蜀人見郭崇韜權大,聯名請求李繼岌留崇韜鎮蜀。宦官乘機進讒,繼岌遂與崇韜相互猜疑。這時成都雖下,而蜀中盜賊群起,佈滿山林,崇韜命任関、張筠分道招討,大軍因之淹留未還,李存勗遣宦官向延嗣促令班師。向延嗣到了成都,嫌郭崇韜態度做慢,與李從襲串通一氣,回洛陽誣告郭崇韜父子有異心。

    適逢李存勗査閱蜀中府庫簿籍,怪所藏珍寶不多,延嗣又說珍寶盡入郭家。李存勗慍怒,欲除郭崇韜而猶豫未決。劉皇后竟出手詔,密令李繼岌殺郭崇韜父子。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隨後趕到成都,接管蜀中軍政事務,李繼岌乃部署諸軍北返。

    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本來是朱溫養子,朱友珪殺朱溫篡位,也要殺朱友謙,朱友謙降附李存勖,賜姓名為李繼麟。後唐統一黃河南北,因友謙以河中歸附而無後顧之憂,友謙亦自恃有功,苦於伶官、宦者“求無厭”,遂拒而不與,結果得罪了伶官、宦者。郭崇韜被寃殺,伶官景進誣告朱友謙和郭崇韜合謀造反,唐李存勗又殺朱友謙全家一百餘口。

    李繼岌大車從成都出發,康延孝率一萬二千人為後軍。延孝所部多河中兵,聞朱友謙無罪族誅被殺,河中將士大譁。軍至劍州(治普安,今四川劍閣),延孝擁兵西還成都,自稱西川節度使,李繼岌在利州(治綿谷,今四川廣元)聞訊,署任圓為副招討使,將兵追討,孟知祥遣西川兵,蕫璋率東川兵,會攻叛軍,很快就把康延孝的叛亂鎮壓下去了。

    李繼岌才引兵倍道而東。後唐李存勗的失敗,同殺害郭崇韜關係很大。後唐的精銳部隊六萬人,均隨郭崇韜入蜀。魏王李繼岌輕信讒言殺害了郭崇韜,他又控制不住這支大軍,危亡的形勢,立刻顯現了。同時當時朝廷經濟拮据,如果西川掌握在朝廷手中,經濟情況尚可改善,李繼岌一離開成都,東西川的統治權力落人董璋、盂知祥手中,中原的經濟危機,也就更為嚴重了。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發生饑荒,民多流亡,老弱往往餒死;租娬不充,東都倉廩空竭;軍士乏食,有僱妻鬻子者。翌年三月,以軍食不足,河南府豫徵夏秋稅,民不聊生。租庸使又以倉儲不足,臉刻軍糧,軍心動搖。宰相請發內庫贍給諸軍。劉皇后出妝具及三銀盆,並皇幼子三人於外廷,說宮中別無蓄積,請鬻以贍軍。宰相惶懼而退。到了四方兵起,李存勗不得不出金帛給賜諸軍,樞密宣徽使及供奉內使景進等皆獻金帛以助給賜,軍士詬詈道:“我等妻子已餓死,要金帛何用!”人心渙散,無法挽救危亡的局面了。

    魏博軍隊是樑唐之際的勁旅,李存勗以魏博銀槍效節都為親軍,攻取汴、洛,銀槍都屢立戰功,滅樑之後,李存勗不念舊勞,反而加以猜忌。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二月,成守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西南)的魏博士兵,期滿回鎮,到達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李存勗以鄴都(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空虛,恐兵至為變,命令他們留屯貝州。

    魏博兵士皇甫暉因人心浮動,率眾譁變,殺魏博指揮使楊仁晸,奉銀槍效節指揮使趙在禮為帥,焚掠貝州,兼程南下,攻破鄴都。李存勗得到訊息,派驍將元行欽率騎兵三千前往招撫,亂軍守啤拒戰,行欽攻城失利。李存勗不得已起用宿將李嗣源,率領一支親軍進討鄴都。親軍號稱“從馬直”,是李存勗挑選軍中驍勇士卒組成的。指揮使郭從謙,認郭崇韜為叔父。

    郭崇韜遭冤殺後,郭從謙涕泣不平,用私財交結從馬直軍校,鼓動親軍作亂。天成元年三月初六日,李嗣源率親軍至鄴都城下,次日下令軍中,明晨攻城。當夜從馬直軍土譁變,擁李嗣源人城。城中不接受外兵,皇甫暉擊散亂軍,趙在禮親率諸校迎李嗣源入城。李嗣源藉口收撫外兵,出城至魏縣,收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兵五千;南趣相州(治安陽,今河南安陽),得馬數千匹,始能成軍。

    元行欽從鄴都退保衛州(治汲縣,今河南衛輝),上奏李存勗,說李嗣源和鄴都叛兵通謀,以後嗣源屢次上表申訴,都被元行欽扣留。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向李嗣源建議:“夫事成於果決而敗於猶豫,安有上將(指嗣源)與叛卒人賊城(鄴都),而他日得保無恙乎!大梁,天下之要會也,願假三百騎先往取之;若幸而得之公宜引大軍進,如此始可自全。”石敬瑭揮兵渡河,突入大梁。三月二十六日,李嗣源也率領大軍進入大梁。

    李存勗率扈從兵二萬五千,也從洛陽東往大梁,至萬勝鎮(在中牟縣),聞李嗣源已經佔領大梁,神色沮喪,登高嘆息道:“吾不濟矣!”即命旋師。土卒逃散,只剩一萬多人。李存勗路過器子谷(在當時汜水縣西),山路狹窄,每遇衛土,便用善言安撫,許以厚賞。回答說:“陛下賞賜太晚,誰也不會感恩。”

    李存勗剛回到洛陽,四月初一日,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發動兵變,帥所部兵攻入興教門(皇宮南面三門,左日興教門)。李存勗率宿衛軍校十餘人力戰被流矢射中身死,年四十二。身經百戰統一黃河南北的後唐李存勗就這樣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結束了他的生命。 洛陽兵變,李存勗中流矢而死。

    劉皇后攜帶金寶,逃往晉陽。諸軍大掠都城。李嗣源引軍入洛陽,稱監國。魏王繼岌率徵蜀大軍至興平,進退失據,行至渭南,被宦官李從襲殺害。任代領全軍二萬六千人,歸降李嗣源。宗室諸王多被李嗣源部下所殺,李存勗諸幼子下落不明,李克用家族幾乎滅絕。劉皇后在晉陽為尼,也被李嗣源派人殺死。

    李存勗晚年,命宦官為諸道監軍。李嗣源下令罷諸道監軍使,以李存勗由宦官亡國,命諸道盡殺宦官。在洛陽兵變時逃出洛陽的數百名宦官,藏匿山林,或落髮為僧。有七十餘人逃到晉陽,全部被捕殺。四川行營都監李從襲,也在華州被殺。發動兵變的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外調為景州(州治弓高,今河北景縣東北)刺史,剛到景州就被李嗣源殺了,並誅其族。

  • 4 # 歷史是杯酒

    李存勖的死和李嗣源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他的死還是得怪自己太“作”了。李存勖是一個善於打天下的,而不善於守天下的皇帝。

    “吾於十指上得天下”

    “吾於十指上得天下”,這句話是李存勖滅掉後梁後所說的一句話。顯示了他的滅後梁後的高度自信。當然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他也配的上這句話。

    李存勖出身軍人世家,祖父因破龐勳的功勞,被唐懿宗賜名為李國昌,父親李克用因破黃巢的功勞,被封為晉王,佔據以山西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李存勖從小就跟著父親四處征戰,在他5歲時,李克用曾當著眾將領指著他說:

    “我老了,此是奇兒,二十年後,將代我戰於此地”

    事實也是如此,李存勖比李克用更有雄才大略。在幽州劉仁恭被進攻而向李克用求救時,李克用因劉仁恭反覆無常,想要拒絕。而李存勖則認為在黃河以北能與朱溫相抗衡的已經沒剩幾個了,如果幽州也被朱溫吞併了,後面肯定對晉不利。李克用聽後,採納了他的建議,馬上出兵救幽,阻止了朱溫的蠶食。

    開平元年(907),朱全忠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梁(史稱後梁),之後不久他便派遣大軍圍攻晉的潞州(今天的山西長治)。樑晉相持不下,李克用也因此戰而憂勞成疾,最終於開平二年病逝,其弟李克寧及監軍張承業,輔佐李存勖繼承晉王位。李存勖嗣位後,親率大軍,趁著彌天大霧,兵分幾路,直撲樑軍大營,打得樑軍措手不及,橫屍遍野,順利解了潞州之圍。朱全忠得知戰況後,驚得不知如何是好,半天吐出一句話:

    “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克用雖死猶生。”

    開平四年(910),朱全忠懷疑趙王與晉勾結,便派大軍攻擊。趙王向晉求救,李存勖力排眾議,親率大軍救趙,在趙州境內的柏鄉一帶與樑軍對壘。次年,李存勖將裝備精良的樑軍打得大敗,斬首兩萬,獲馬匹3000,輜重無數。經過此戰,晉軍由守轉攻,變被動為主動。

    在後方,李存勖對太原的內政進行全面整頓,命令地方官舉賢才,罷貪官,寬租賦,贏得了民心,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對軍隊,他嚴肅軍紀,強化軍隊的訓練,大大提高了戰鬥力。

    樑乾化二年(912),李存勖派周德威攻擊幽州的劉守光。劉守光向樑求救,梁太祖朱全忠親率大軍救援,結果被晉軍打敗。最終,晉軍攻克了幽州,殺掉了劉守光和他的父親劉仁恭。乾化五年(915),樑的魏博鎮主帥楊師厚逝世,樑末帝欲趁機分而治之,結果導致魏博兵變。亂兵向晉求助,李存勖趁機平定亂兵,佔領魏博鎮。後來,李存勖又與其它諸侯及契丹戰鬥,最終控制了戰局。

    龍德三年(923),李存勖稱帝,建國號為大唐(史稱後唐),李存勖便是唐莊宗。他即位後,得知樑鄆州空虛,便派李嗣源乘虛而入,佔領了鄆州。後來,又派軍直搗後梁首都開封,接連獲勝,順利攻入汴梁,樑末帝因此而自殺,後梁滅亡。同光三年,又滅前蜀,後唐達到全盛。

    李存勖作戰勇猛,常常身先士卒,喜歡自引輕騎迫敵營挑戰。有人勸他不要這樣做,他卻說:

    “定天下者非百戰何由得之,安課身居帷房以自肥乎?”治國一塌糊塗

    李存勖能征善戰,膽略非凡,說他“於十指上得天下”也不為過。但是,當他做了皇帝后,自以為基業以及穩固,做起了風流太子,把國家治理的一塌糊塗,最終在其稱帝三年後便眾叛親離,身死族滅。

    重用伶人和宦官。李存勖自幼擅長音律,當他做了皇帝后便經常化妝後與伶人一起上臺唱戲,因此伶人恃寵專橫,出入宮廷,侮弄朝臣。其中伶人景進“軍機國政,皆與參與”。除了用伶人外,他還大召宦官,召了1000多人,把他們當做心腹,為自己服務。

    以武力得天下,卻不重視軍士。同光二年(924),政府要發錢犒勞軍士,但是錢數不夠。樞密使郭崇韜獻出10萬緡勞軍錢,他勸李存勖也拿出點私房錢意思意思。李存勖卻不肯,只是拿出了一個貴族因謀反被沒收的財產來敷衍了一下。這使得軍士十分不滿。同光三年(925),災荒嚴重,政府發不出軍糧,軍士沒有飯吃,弄得賣妻鬻子。而李存勖根本毫不在意,仍是自己遊戲玩樂。

    殺戮功臣,最終導致其滅亡。大將郭崇韜帶兵滅前蜀,立了大功。但他與宦官不和。宦官便向李存勖誣告他有異心,李存勖還在猶疑之際,其皇后劉氏竟密令殺掉了郭崇韜父子。訊息傳出後,舉國譁然,留言四起。這時,魏博鎮軍卒皇甫睧,乘人心不安,聚眾發動兵變,推舉趙在禮為統帥,攻佔鄴都。李存勖派元行欽前去平叛,結果失敗。不得已的情況下,李存勖只得派出被自己猜忌的李嗣源率領侍衛親軍前去鎮壓。李嗣源帶兵到鄴都後,親軍譁變,擁李嗣源入城與趙在禮聯軍。李嗣源本來並沒有謀反的意願,但是他迫於形勢,在無以自明的情況下只得謀反。李存勖得知情況後,急忙率領扈從兵2萬多人前去平叛,結果中途士兵跑了一半。他撫慰士卒並許以後賞,士兵們卻說他賞賜的太晚了,已經不再感謝他了。回到洛陽後,結果士兵有一次發動譁變,在混戰中,李存勖中流矢而亡。

  • 5 # 丁強888

    因為前面詳細的說過李存勖之死的經過,所以這裡簡單的闡述一下:李承勖之敗。首先是因為他失去了底層士兵的軍心。

    三場兵變都是底層士兵造反

    從貝州皇甫暉兵變。當時的皇甫暉就是一個底層大頭兵,賭錢輸了,發現皇帝又沒有以前那樣大筆的賞賜這些大頭兵,又有謠言英明神武的李存勖被狠毒的劉皇后殺死了。於是就譁變了。譁變的時候找不到一個稍微地位高一點的人來承頭。說連殺三個不願當亂兵頭頭的中層將領之後, 裨將趙在禮才在生命威脅下成為被挾持的亂兵頭目(像不像武昌那位從床下被拉出來的黎元洪)。

    後來這個事情越鬧越大。派已經雪藏已久的李嗣源前去平叛,對李嗣源的能力和威望超級不放心的李存勖派給李嗣源的軍隊可是李存勖的侍衛親軍從馬直。後來李存勖自己的親軍在城下就要擁著李嗣源與叛軍合流,造自己皇帝的反。

    反而是李嗣源即使叛軍把他放出來之後還一直在不停的上表表忠心。只不過後來看星星之火已經燃成燎原之勢,加上自己早已經被李存勖猜忌了。才最後造反成為反對李存勖的勢力集結的中心。

    李存勖最終還是死在他自己的親軍手裡。興教門之變的主力可是他集合起來要去討伐李李嗣源的最後的親軍從馬直。

    總結一下:三場兵變,導致了李存勖的敗亡,貝州兵變是底層小兵譁變。魏州城下兵變是李存勖自己的親軍叛變,興教門之變是李存勖最後的親軍要了他的命。

    李存勖敗在失去軍心

    所以,一直以來流傳的李存勖前期英明神武,後期只專注於享樂等等他失敗的原因可說是似是而非。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存勖已經失去了他最親近,最可靠的親衛士兵的軍心。而正是其他實力藩鎮看到連他最可靠的親軍都拋棄了她,才大著膽子一起來推翻了五代第一戰神李存勖的統治。

    當然,李存勖是怎麼失去了最親近士兵的愛戴的,這個又是一個大的話題。有時間我們再研究了。

  • 6 # 生活的家長裡短

    是的,李存勖政權是被沙坨貴族李嗣源推翻,但李存勖並非死於李嗣源之手,是他提拔的指揮使郭從謙起義,混戰中被亂箭射殺。史稱“興教門之變”。

    第一,李存勖早年務實發奮,大有作為。號稱“戰神”,戰績甚至在岳飛之上。他是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克用去世時給李存勖留下三支箭,完成復仇。其一征服後梁朱溫,其二擊敗契丹,其三剷平劉仁恭。“晉王三矢”由此而來,不負眾望的李存勖最終相繼完成了父親遺願。做了後唐開國皇帝。

    第二,李存勖當政以後開始腐朽昏庸。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就是那幫吹拉彈唱搞音樂的人)、宦官,殺戮功臣。橫徵暴斂卻是個守財奴。每天都要搗騰些樂器和戲劇。興趣愛好都把治理國家給耽誤了。

    第三,郭從謙復仇。李存勖殺死了郭崇韜和李存乂引起了郭從謙很大的不滿,遂決定報仇。郭從謙把李存乂當作義父,把郭崇韜視為叔父。

    第四,李存勖被郭從謙的手下亂箭射中後還沒有死,被侍從扶到宮殿後因失血過多說是口渴的厲害,侍從跑進宮裡和劉皇后要了一杯乳漿,結果適得其反很快死去。死後一名伶人念及李存勖生前寵幸,在他屍體上放了些樂器,就火燒了李存勖遺體。

    五代十國,兵變幾乎就和家常便飯一樣。李存勖這位和唐玄宗李隆基有點相似的帝王,前面兢兢業業,勵精圖治,開疆擴土,後面卻唱戲演戲之類的。他的失敗不僅僅是個人原因造成的,還有歷史因素。

  • 7 # 小龍女5505

    後唐莊宗、也是一代雄主李存前期治國才能和韜略兵法都是一流,開創了一方霸業,滅後梁和前蜀、風光半生、勢傾天下顯貴一時。可惜執政後期變成昏庸殘暴之君丶殘害忠臣、猜忌謀將、貪財信奸,致朝政腐敗、將士怨恨、大臣怨恨,最終因手下郭從謙發動兵變而受傷被殺。因此李莊勖死於叛亂部下之手、身死國滅,不是被義子李嗣源等沙陀貴族密謀推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信任的朋友沒有站在我這邊,我覺得自己很可悲,是自己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