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水禪心0808

    【原文】

    夜聞巴叟臥荒村,來打三更月下門。

    往事過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論。

    老非懷土情相得,病不開堂道益尊。

    唯有孤棲舊時鶴,舉頭見客似長言。

    【鑒賞】

    永樂即永樂鄉,在秀州(今浙江嘉興)西北十五里。文長老即蜀僧文及。

    文長老院,唐代叫報本禪院,宋代應文及之請,改名本覺寺。蘇軾通判杭州期間,曾三次過訪秀州本覺寺。第一次在熙寧五年(1072)十二月,文已年老,作《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詩;第二次在熙寧六年十一月,文已病重,題此詩;第三次在熙寧七年五月,文已去世,作《過永樂,文長老已卒》,有“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句,概括了他同文長老的全部交往。

    首聯點清題面,夜至永樂,聞文及病,不顧一路辛勞,雖已三更,還特往看視,突出地表現了他對鄉人的關切之情。

    頷聯出句是對前一年相會的回憶。從熙寧五年十二月至六年十一月已越一年,故云“過年”。一年之別,時隔不遠,“往事”還歷歷在目,故云“如昨日”。

    從《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詩可看出他們初次相見的談話內容:“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掃翠空。師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明年採藥天山去,更欲題詩滿浙東。”

    蘇軾抱怨自己離開家鄉太遠太久(其實才四年,蘇軾是熙寧元年冬守父喪期滿離家的,從此未再返蜀),連小孩的口音都變了。因此,每逢鄉人就特別親熱,整天談說巴山蜀水的秀麗。他羨慕文及的得道忘言,生活安閒;感嘆自己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 出任杭州通判,除作詩外,一事無成。表示已無心過問政事,只願遍賞浙東山水,題詩採藥而已。這就是“往事”的具體內容。

    頷聯對句又回到眼前,言自己所幸未死,得以重溫舊情。頸聯說他們間友情甚深,並非因為同懷鄉土,而是因為情投意合。這是否定一面以加強另一面的寫法。其實,“懷土”正是他們“情相得”的重要原因,不但文及生前蘇軾所說“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掃翠空”足以證明這點,而且文及死後蘇軾所說“存亡見慣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也證明共同的懷鄉之情是聯繫他們的重要紐帶。

    頸聯對句是對文及的慰藉之詞,言文及雖然臥病退院,不能開堂講道,其道卻更受人尊敬。此詩尾聯特妙,妙就妙在“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聖俞語,見歐陽修《六一詩話》引)如果要直接描寫文及的病情嚴重,很難下筆,且不知要費多少筆墨。

    蘇軾以舊時識客的孤鶴舉頭見客,長聲哀鳴作結,而冠以“唯有”二字,文及病得難以交談之意已在其中了。連孤鶴都為主人病重而哀鳴,作為鄉人的蘇軾,其難過之情就不言自明了。孤鶴的舉頭、見客、長言,既寫出了它的活動的全過程及其哀傷的神情,又造成一種孤寂、清冷、悲涼的氣氛,增強了全詩的抒情色彩,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蘇軾早年詩本以“氣象崢嶸,彩色絢爛”(《與侄書》)見長,這首詩卻具有他晚年詩的平淡風格。平淡不是枯淡,而是外枯中甘,淡而有味,通過平淡的敘事,抒發了對鄉人深厚的關切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上歷史民族關系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