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窩粥裡有一瓶冰可樂
-
2 # 用戶6829503114642
以下是書憤的根源:
1186年,陸游61歲寫了《書憤》,深沉、慷慨地表達了他的憤情。四聯56字,無一“憤”字,卻句句皆“憤”。前四句重在激憤,後四句偏於悲憤。激憤愈烈,悲憤愈深。那麼,他緣何生憤、憤什麼呢?
一憤“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為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二憤“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著一“空”字,沉痛之極。
三憤“鬢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著一“已”字,悲涼之至。
四憤“國無人”。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為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出《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T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放的風格。
回覆列表
1、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
2、從報國無門衰鬢先斑的個人境遇中來。自己一心報國,在北望中原時豪氣如山,願做“塞上長城”,頗有自許之情,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所以自己卻只能喟然長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只能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