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簡單便是福474

    及笄,指女子可以盤發插替的年齡,一十五歲光景。笄,替子,以答結髮如成人,相當於男子之冠禮。古代女子已許婚者十五而替,三十而嫁;未許婚者,二十則笄。古時女子一般十五歲許婚,結髮上替。《禮記·內則》日:“女子十五有年而笄。”

    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說文》日:“答,首笄也。”

    是笄與答為同義詞,古時男女通用,後來分稱男子系發穿冠之物為答,女子固髻之物為笄,因而稱女子初結髮成髻之時為及笄。

  • 2 # 拾月的小可可

    及笄禮在古代指的是成年禮,也就是滿了十五週歲的女子,參加過及笄禮之後,便可以進行婚嫁,既是成年,也是最適宜婚嫁的年齡,在及笄禮之後的髮型也是有所變化的。

    “笄”是一種髮簪。笄禮的方式非常優美,因為它是專為女孩子設計的成人禮:一笄禮的古義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明顯將女子的社會責任縮定在狹小的範圍內;不過,我們不應該以時代的限制為由就放棄儀式本身的神聖和象徵作用,實際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新意。

  • 3 # 手機用戶68851477094

    古代女子及笄的意思指女子到了可以許配或出嫁的年齡(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及笄,拼音jí jī,漢語詞語。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 4 # 十字架上的救贖425

    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笄禮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

    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