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蝸72

    寬容。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恕”是一以貫之的具有綱領性作用的內容。《論語·里仁篇第四》雲:“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雲:“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見孔子所說的“恕”是講的人己統一的情操,它要求人們在立身處世的時候要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在別人身上。

    孔子在談論“恕”的時候還常常把它和“忠”聯繫在一起。此種情境下的“忠”,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篇第六》)他的意思是說:你要求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應該那樣對待別人。可見,“忠”是對“恕”的補充,當它和“恕”聯繫在一起時,便使原先在態度上比較消極的“恕”具有了積極的色彩。孔子關於“恕”的觀念在保持自身人格獨立性的同時,還表現了對他人人格的尊重,這樣便在一定的範圍內將人與人的關系拉向了平等的狀態,賦予了個人以自我選擇的自由。

    但這並不等於說“恕”是無條件的。作為“仁”的重要內容之一,“恕”也是以“禮”為其外在表現形式的,這也就決定了它必然以傳統的“尊尊”與“親親”觀念為前提。《論語·八佾篇第三》雲:“事君盡禮”;同書《論語·學而篇第一》又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把推己及人的“恕”固定在一個有限的框架之中。《禮記·中庸第三十一》曾引孔子的話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孔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夠很好地貫徹“忠恕之道”,他沒有把對於兒子的要求拿來事奉父親,沒有把對於臣下的要求拿來事奉君上,沒有把對於弟弟的要求拿來事奉兄長,沒有以為友之道去對待朋友。這就告訴我們,所謂推己及人是按照人們在宗法等級關系中的位置去推導,而不是無任何規約的。

    《禮記·大學篇第四十二》還把這個意思發揮成“絜矩之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這裡所體現的“恕”的精神也是從上下左右的關系來考慮的。總地來看,孔子的“恕”,主要是要求“君子”——貴族卿大夫及士一類的人,把對家族的愛推廣到整個天下,同時也提醒這些人應該自重自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最深港口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