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東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征服希臘各邦。
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掠奪性遠征,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毀壞性的破壞,但是客觀上也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繫,雙方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許多希臘人移民到了西亞,其生活方式、風俗、語言和文字由此傳入東方,同時西方也從東方汲取了不少文化養分。經這一途徑,希臘和與東方文化獲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機會。
事件背景
公元前4世紀,希臘各城邦內部及各城邦之間矛盾錯綜複雜,衝突持續不斷。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乘機運用外交手段、金錢利誘和軍事進攻等手段插手希臘事務。
當時的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在大流士三世統治下,內政腐敗,政局不穩,國勢日衰。波斯在小亞細亞僅部署有騎兵2萬、希臘僱佣兵2萬、艦船400餘艘。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到波斯軍阻擊。波斯軍約3萬人沿河東岸展開,以騎兵為第一線,步兵為第二線,憑岸固守,阻敵渡河。遠征軍則置步兵方陣於中央,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命令先頭部隊佯動,誘使敵軍向左移動,待其隊形出現間隙,乘機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撲敵陣中央。激戰中,馬其頓軍發揮長矛優勢大量殺傷敵人。波斯騎兵亡千餘人,其步兵遭馬其頓軍四面打擊,迅即潰敗,2000餘人被俘。遠征軍僅亡百餘人。
事件經過
前337年,腓力二世確立對全希臘的霸權後,在科林斯召開各邦大會,宣布各邦間停止戰爭,建立以他為盟主的泛希臘同盟,並以“復仇”為借口決定對波斯宣戰。
亞歷山大東征
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在平息內亂和鎮壓希臘人的反叛後,即調兵遣將,準備東征。
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以馬其頓軍為主,僱佣兵和各邦盟軍為輔,組成一支遠征軍(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
前334年初春,他授權安提帕特將軍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
亞歷山大東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征服希臘各邦。
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掠奪性遠征,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毀壞性的破壞,但是客觀上也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繫,雙方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許多希臘人移民到了西亞,其生活方式、風俗、語言和文字由此傳入東方,同時西方也從東方汲取了不少文化養分。經這一途徑,希臘和與東方文化獲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機會。
事件背景
公元前4世紀,希臘各城邦內部及各城邦之間矛盾錯綜複雜,衝突持續不斷。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乘機運用外交手段、金錢利誘和軍事進攻等手段插手希臘事務。
當時的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在大流士三世統治下,內政腐敗,政局不穩,國勢日衰。波斯在小亞細亞僅部署有騎兵2萬、希臘僱佣兵2萬、艦船400餘艘。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到波斯軍阻擊。波斯軍約3萬人沿河東岸展開,以騎兵為第一線,步兵為第二線,憑岸固守,阻敵渡河。遠征軍則置步兵方陣於中央,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命令先頭部隊佯動,誘使敵軍向左移動,待其隊形出現間隙,乘機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撲敵陣中央。激戰中,馬其頓軍發揮長矛優勢大量殺傷敵人。波斯騎兵亡千餘人,其步兵遭馬其頓軍四面打擊,迅即潰敗,2000餘人被俘。遠征軍僅亡百餘人。
事件經過
前337年,腓力二世確立對全希臘的霸權後,在科林斯召開各邦大會,宣布各邦間停止戰爭,建立以他為盟主的泛希臘同盟,並以“復仇”為借口決定對波斯宣戰。
亞歷山大東征
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在平息內亂和鎮壓希臘人的反叛後,即調兵遣將,準備東征。
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以馬其頓軍為主,僱佣兵和各邦盟軍為輔,組成一支遠征軍(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
前334年初春,他授權安提帕特將軍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