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聽雨、賞雪、候月、酌酒、蒔花、尋幽、撫琴。
焚香
香,既能悠然於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
古人焚香是為了享受高雅,也是宮廷貴族們顯示身份的象徵。而在現代喧鬧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這種動中求靜的意境。在客廳裡擺上一個香爐,焚上一柱香,閉目養神,靜靜地感悟香氣中帶來的奇妙感受。熏香還有助於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自己浮躁的心也會變得踏實。
品茗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聽雨
聽雨是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萬事萬物,聆聽點點滴滴灑落大地的雨聲。仿佛淅瀝淅瀝的雨滴,是雨精靈所奏的催眠曲,讓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獲得一種心靈的愜意。
賞雪
欣賞雪花的晶瑩剔透,冰清玉潔,讓人想到在這凡塵世界也要保持一種像雪花一樣的純潔無瑕,保持一份超凡脫俗、高潔的心境。
候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蘊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於內心思想情感之中,並使月與內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並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酌酒
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裡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蒔花
花卉藝術是人們表現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人生、藝術和社會生活體悟的媒介,是人們藉助於自然界的花草作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時至今日,人們對花仍舊情有獨鍾,各地的花展、花市、花節人潮湧動,盛況依然,我認為,華人好花,不僅僅好其花形,更緣於花文化的精髓:花韻。
尋幽
多去遊覽山水,尋找、蒐索幽雅的勝地。
撫琴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俞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徵。
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聽雨、賞雪、候月、酌酒、蒔花、尋幽、撫琴。
焚香
香,既能悠然於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
古人焚香是為了享受高雅,也是宮廷貴族們顯示身份的象徵。而在現代喧鬧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這種動中求靜的意境。在客廳裡擺上一個香爐,焚上一柱香,閉目養神,靜靜地感悟香氣中帶來的奇妙感受。熏香還有助於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自己浮躁的心也會變得踏實。
品茗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聽雨
聽雨是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萬事萬物,聆聽點點滴滴灑落大地的雨聲。仿佛淅瀝淅瀝的雨滴,是雨精靈所奏的催眠曲,讓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獲得一種心靈的愜意。
賞雪
欣賞雪花的晶瑩剔透,冰清玉潔,讓人想到在這凡塵世界也要保持一種像雪花一樣的純潔無瑕,保持一份超凡脫俗、高潔的心境。
候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蘊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於內心思想情感之中,並使月與內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並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酌酒
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裡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蒔花
花卉藝術是人們表現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人生、藝術和社會生活體悟的媒介,是人們藉助於自然界的花草作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時至今日,人們對花仍舊情有獨鍾,各地的花展、花市、花節人潮湧動,盛況依然,我認為,華人好花,不僅僅好其花形,更緣於花文化的精髓:花韻。
尋幽
多去遊覽山水,尋找、蒐索幽雅的勝地。
撫琴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俞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徵。
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