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8503174271947
-
2 # 百川萌漢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與環境進行互惠式的互動,要理解個人必須將其置於環境之中,對個人問題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須在其生存的環境中來進行。
社會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加強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並影響人們的環境,以使人與環境的互動更具適應性。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與環境進行互惠式的互動,要理解個人必須將其置於環境之中,對個人問題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須在其生存的環境中來進行。
社會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加強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並影響人們的環境,以使人與環境的互動更具適應性。
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
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人和自然界是兩種不同的存在物,但二者之間並非絕對的對立。人的存在依賴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首要前提是物質資料的獲取,而供人類使用的物質資料的直接來源是自然界。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通過理性和能動性的發揮,人能夠讓自然界成為“人化自然”,但自然界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基本發展規律。人類的理性能力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要不斷關注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變化關系,才能取得符合人類需求的結果。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自然界是人類存在的前提,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總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的哲學視域中,人的本真狀態不是原始的無為狀態,也不是遮蔽了人的本質的異化的社會形態,而是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自由人聯合體。
勞動是人與自然界統一的實現形式。通過勞動,人與自然界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實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共生關系。物質生產活動是勞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馬克思始終從物質生產活動出發來探索人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並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物質變換是基於人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的基礎上的,只有雙方關系穩定,物質變換才能順利進行,反之,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順利進行也確證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