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蕊軒1359

    制作簡單又大的紙風箏,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材料:

    - 一張大約1米長、0.5米寬的彩色紙或者白色紙

    - 兩根長度為1.2米左右的竹子(也可以使用其他材質的支撐棒)

    - 線輪和線

    步驟:

    1. 將彩色紙或白色紙沿中心對折,然後將對折處割開,得到兩張相同大小的半張紙。

    2. 在其中一張半張紙上畫出風箏圖案,並用剪刀將其剪下來。這裡推薦選擇比較簡單易於制作且不容易斷裂的圖案。

    3. 將兩根竹子分別放在風箏圖案正反面上,並用膠帶固定好。注意要保證竹子之間距離均勻並且與圖案各個角落連接緊密。

    4. 在風箏頂部和底部分別打一個小孔,並通過繩索穿過去以便於懸掛和控制方向。

    5. 最後,在線輪上纏繞足夠長的線,然後將線頭系在風箏底部孔洞處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懸掛時要確保空氣流通良好、避免高壓電源附近等危險區域操作,並適當調整線輪位置以掌握好方向和高度。

  • 2 # 用戶1191486977475639

    1、主要材料:木釘、透明膠帶、包裝紙。所需工具:彩筆、剪刀、膠水、直尺、美工刀 2、步驟: (1)將A4紙對折,在紙上(廣告紙也可以)畫出你的創意對稱圖形,畫出一半就可以。 (2)沿線有剪刀剪下對稱圖形,展開後就是一個完整蝴蝶圖形。 (3)使用彩色筆為你的創意圖形畫上美麗的色彩。 (4)用縫衣針將棉線穿過塑膠管,將兩根塑膠管固定成十字形(塑膠管可用竹箋代替)。 (5)將做好的十字形骨架,用貼紙貼在風箏背面的中央處。 (6)在風箏背面的骨架末端,用貼紙貼上剪成細條的塑膠袋, (7)用縫衣針從正面將棉線穿過骨架,固定棉線,準備可以放風箏了! (8)將風箏向背面稍微彎出弧形,將風箏兩側更容易排風,你就可以讓你的創意飛上天空咯!

  • 3 # 用戶4340502598792428

    簡要做法風箏的形狀: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 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紮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技藝概況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料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還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從主觀願望上講,我們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為後代留下一本有關中國風箏技藝的寶貴資料,供今人繼承和發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只能等待著這方面新的發現。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今天還能找到一些。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中國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制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準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做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前輩同好,有識之士和青少年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算機網絡的介質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