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理縱橫

    中國從陸地上去往印度,受青藏高原阻擋,只能繞行。如果是現在從西安出發去往印度有幾條線路可選擇呢?第一選擇是走航空線,直線飛往印度各城市,第二選擇走水運航線,通過渤海~黃海~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印度。

    陸路線路有兩條,一條可以走中南半島,經過西安~長江~廣州~越南~寮國~秦國~緬甸~印度等線路。另一條是走絲稠之路。如下圖:

    西行線路與中南半島的不同之處在於所經過的氣候帶有差別,西行線路經過的區域是溫帶荒漠氣候,而南行中南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論高山路途險駿,西行相對來說,山體高大,地勢險要,而中南半島地貌相對容易一些,人類依靠牲畜步行可以翻躍高大山脈,但難以涉水過江,也難以抵抗熱帶地區盛行的瘟疫。

    首先,熱帶地區氣象災害多,如暴雨,像今年中國南方地區持續40多天的梅雨,人類對降水並不能預測,只能被動接受,面對突如其來的山洪暴發不知所措,往往難以抗拒。

    其次,南方的颱風,這種自然災害,對於人類來說,多把它描述為妖魔鬼怪,人們只能避而遠之。

    再次是瘟疫盛行,溼熱地區瘴氣橫行,各種生物生存競爭殘酷,為此經常出現各種有毒有害生物,如毒蛇、螞蟥、蚊蟲等,它們傳播疾病快,發病突然,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人類面對死亡是無可奈何的。

    第四,南方河流較多, 這些河流多水流湍急,人們用船隻很難過江,古代往往把河流稱之為天險,難以逾越。如長江、紅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這此河流都將成為天塹。

    歷史上西安為唐朝都城,與西部各國都有友好往來,通過河西走廊向西是一條繁華之路,經過敦煌,沿著塔里木盆地北部,繞過帕米爾高原,經過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經過阿富汗、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

    這條線路遠比走中南半島風險要小,也符合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人們征服自然能力較弱,雖然繞行遠一些,只有這條路才更適合。

  • 2 # 穿插游擊隊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

    ——《西遊記》

    唐僧自長安到西天(印度)取經要走十萬八千里,這是在《西遊記》中人盡皆知的事情。雖然事實上,長安到印度並沒有十萬八千里,但在那個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裡,玄奘取經所經過的一萬多裡也足夠駭人。

    那麼,歷史上的玄奘為何放棄了其他路線,而選擇了涉沙漠、過帕米爾高原這一條看起來很繞的路線?

    玄奘的取經之路:西域大繞道

    不似《西遊記》中對於玄奘西行的戲劇化描寫,歷史上玄奘法師西行前,既不是什麼“御弟”,更沒有唐太宗授予的通關文牒,甚至嚴格意義上講,玄奘還是個突破國境封鎖的偷渡客。

    貞觀初年時,唐太宗李世民籌謀對東突厥進行反擊,正積蓄力量準備作戰,邊境戒嚴、大加封鎖。這種情況下,玄奘的申請書石沉大海,玄奘為了取經和學習佛法,他成了一個偷渡客。

    作為一名偷渡法師,對於道路的選擇出行成功率也就成了最重要的事。西域的道路雖然繞,卻有著其他道路無可比擬的優勢。

    為什麼說繞路反而是優勢?

    首先,我們要了解玄奘具體的出行路線。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能知道:

    “(玄奘)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今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地區)、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

    這條道路看似又遠又艱險,但在當時,這條通道已經比較成熟,作為絲綢之路,雖然處於半乾旱地區,也是沿著水源遍佈城鎮,而且絲綢之路不乏各地商旅,安全比較有保障。

    玄奘是非法出境,取經本不被政府允許,臨出關前還差點事洩,而當時的隴右到西域地區佛法盛行,民眾君主多崇信佛法,可以獲得物資補給,玄奘既需偷渡出境,又需跋涉沙漠,加上多年來西北地區完備的驛站系統,在西北通行也更容易成功。

    事實證明,玄奘的選擇是正確的。取經路上,他還真在西域有了特別的際遇,給他的西行之路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唐僧第一個遇到的,是崇尚佛法的高昌國國王麴文泰。高昌國王聽說玄奘即將到達伊吾,立即派人前往迎接,熱情款待,將玄奘奉為上賓,臨走時,還友情贈送玄奘一個安保團,自此,玄奘的西域之行也有了高昌國背書。

    當時的高昌國,在西域是除了西突厥之外最強大的政權。在高昌王保安團的保護下沒多久,玄奘又遇到了當時西域最強的西突厥可汗的保護。彼時的西突厥,北並鐵勒餘部,西南逾阿姆河,佔領吐火羅故地,拓境至罽賓(迦畢試)北界,幅勳遼闊。

    而西突厥統治者統葉護可汗,也曾與東羅馬結盟,一起攻打波斯帝國。在東羅馬的史料中,西突厥的可汗統葉護被稱為可怕的“北方之王”。

    當時位於今日巴基斯坦、阿富汗邊陲的護時犍、延帆、石汗那、犍陀羅等國家,置於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的兒子呾度設統治下,恰好呾度設又和高昌國有姻親關係,順理成章的,玄奘和統葉護可汗見了面。

    自打玄奘見了呾度設的父親統葉護可汗後,統葉護可汗除了請客聊天、給玄奘提供補給外,順便還給唐僧提供了一隊突厥衛隊護送玄奘前行。有了西突厥衛隊的保護,玄奘一路通行無阻。

    玄奘在取經的路上,經由中亞腹地突厥屬國時也毫無危險,最終順利抵達印度。

    古老的道路:蜀身毒道

    西域之路,無論是物資還是安全都有保障,但自玄奘取經出發到歸來長安,也足足用去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那麼在當時,除了西域的絲綢商道外,玄奘是否能從其他更近的路線進入印度求取經書?

    在唐朝之前,提到漢地通往印度最有名的道路,就是蜀身毒道。什麼叫“蜀身毒道”?顧名思義,這是自蜀地經中南半島通往身毒(印度),這條道路的神祕面紗早在西漢時就由張騫揭開。

    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張騫從西域歸來,向漢武帝稟報了他在大夏的奇特發現,在西域看到了蜀地的布匹:“居大夏時見蜀布、卭竹杖,問所從來,曰東南身毒(今印度)國。”

    張騫認為,如果能開通自西南通往身毒(印度)的近道,對漢朝有利無弊,漢武帝得知這個訊息和張騫的想法後十分高興,決心投入人力、物力打通從西南官道,從此,官方參與蜀身毒道的商業貿易。

    漢武帝下令,以今天四川盆地的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各路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當地夷人的阻攔未獲成功,著名的夜郎自大這一典故就發生在此時。

    在遇到西南夷的反抗後,漢武帝發兵征服了西南夜郎、滇、昆明等諸國及部落。但由於當地西南夷、雲南諸國的酋長、國君為了壟斷貿易利潤拼死與漢軍作戰,歷經十餘年,西漢僅打通了從成都到雲南腹地的道路。一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漢軍的進攻下,哀牢人選擇歸降,漢軍才“始通博南山、渡瀾滄水”,並置永昌郡,徹底貫穿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打通了自蜀地進入緬北,繼而進入身毒(印度)的道路。

    對於這條道路,唐人是有所瞭解的。唐中期的宰相、地理學家賈耽在他的著作《皇華四達記》“入四夷路程”中載:“自羊直佯(大理)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者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樂城二百里。又入騾國境經萬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經突是城至騾國千里。又自驟國西度黑山,至東天竺迎摩波國。”

    據賈耽記載,漢時,自蜀中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還不只有這麼一條,但這麼一條近路,到了隋唐時候卻已經不那麼好走,原因很簡單,隋唐等中央政權在雲南地區已經沒有人和機構,能像兩漢那樣,在蜀身毒道途經的幾個重要據點進行控制。

    蜀身毒道示意圖,隋末唐初時雲南樞紐城鎮已脫離統治

    早在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時,中原內地爆發候景之亂,寧州(今雲南)刺史徐文盛為了支援平叛,帶走了南朝原本在寧州部署的部隊,開赴內地。自此之後的南朝,再也沒有關於官吏到寧州就任的記載,寧州也完全被爨氏大姓統治,中原王朝也只能勉力維持名義統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玄奘所在的唐初,既往的蜀身毒道也因幾個重要據點的多年失控變得日漸荒涼。

    玄奘西行的大部分地區,雖然處於中央政權控制之外,但唐初的雲南和西域卻有很大不同。不同於西域地區有成熟的商路,雲南地區過往道路的維護也全靠政府。

    從地形上看,雲貴高原群山連綿,起落極大,有許多因地殼斷裂而陷落的山間盆地,同時,北面的橫斷山脈又形成了天然的阻隔,自西北進入雲南,在官道失修的情況下實際上並不容易。

    唐初,絲綢商路途經的城鎮國家中,大多數臣服於西突厥的武力之下,且沿著西北絲綢之路,先傳到西域,然後傳到漢地的西傳佛教在西北地區影響深遠;而云南地區各個勢力錯綜,有許多部落尚未開化,六詔時期又互相攻伐,南傳佛教尚未在此發散,沒有民眾基礎。這種情況下,除非軍隊過境,否則一人或是一個團隊走蜀身毒道,各方面的不確定性足以令其望而卻步。

    對於這條道路,曾在四川生活過多年的玄奘不會不知道,蜀身毒道雖然理論上距離印度最近,實則暗潮洶湧、風險重重。這麼看來,玄奘選擇捨近求遠,也在情理之中。

    開發尚未完成:唐吐蕃道

    如果玄奘法師再晚出生幾十年,再擁有一個上帝視角,那麼還有一條道路可以選擇——唐吐蕃道。

    在後世因為“一人滅一國”而多次上熱搜的歷史界網紅、唐朝官員王玄策就是經過吐蕃進入印度,據霍巍先生的《蕃尼古道上的考古發現》一文的考據推測,王玄策的路線應該是走通隴右的驛道,再從西寧一代出發向西南越過唐古拉山再沿念青唐古拉山脈東南麓南下抵達拉薩,再經由尼泊爾到達印度。

    但很可惜,這條道路在玄奘西行的時候很大可能是走不通的。彼時,唐與吐蕃的外交關係尚未建立,道路不通,又因為地廣人稀、氣候惡劣,想找個人問路都困難,玄奘走這個路線只能抓瞎。而唐吐蕃道也是直到文成公主入藏以後才逐漸修葺,佛教也是在此後開始在藏區傳播並流行起來,在此之前,吐蕃地區幾乎全民信仰苯教。

    經過一個敵我未明且不信佛教的國家,顯然不是明智選擇。而即便這條路已經開闢,歷史經驗表明,即便有國家層面的支援,在通訊不便的古代,走青唐通印度這條路,說是九死一生也不為過。

    歷史上,葉爾羌汗國的開創者薩亦德汗,打了一輩子仗,又建立了一個偌大的國家,苦沒少吃,身體狀況也一向很好,但在他親自率軍進攻西藏的過程中,當他繞道進攻拉達克,翻越喀喇崑崙山時,薩亦德汗剛到了克什米爾,就因為高原反應而羈患了嚴重的高山病,沒過幾天就與世長辭了。

    穿越青唐一帶所經的道路,一直到今日都是對人體的重大考驗,對於有著學習、取經、傳教等諸多工和夢想的玄奘來說,這條道路的風險性實在太高。

    玄奘法師的一萬里

    在玄奘法師沿著西傳佛教一路西行的過程中,多次駐足停留,潛心學習佛法,又在各地瞻仰佛教遺蹟,瞭解各個學派的不同。玄奘不僅僅以取經為目的,在學習、見聞的過程中,更將中外佛學融匯貫通,著有《三身論》,他所帶回的經書和他自身的思想對漢傳佛學有著深遠影響。

    當我們揣度唐玄奘為何捨近求遠,選擇了一條看起來很繞的道路時,除了安全因素外,不能忽略的是,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區作為西傳佛學的通道,其佛學氛圍濃厚,高僧名士輩出,而玄奘作為一個修道者,西行求取經書固然重要,這一路走來的學習和經歷也是難能可貴。

    參考文獻:

    霍巍《蕃尼古道上的考古發現》

    吳焯《佛教蜀身毒道傳播說質疑》

    《秦漢蜀晉南朝的治邊方略與雲南通道拓建》

    《大唐西域記》

    《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

  • 3 # o無念o

    中南半島?就中國境內的湖南、廣東,已經外地人受不了了,煙瘴之地,毒蟲橫行,玄奘從這過就去了半條命,再從中南半島走走,直接人就沒了。不信?你去看看咱雲貴人民最愛吃的燒烤有些什麼。

  • 4 # 棍哥觀史

    歷史上法顯、玄奘“西天取經”的去時路線基本上是相同的,大致沿著絲綢之路,越過印度河進入中印度地區。而返回的路線截然相反,法顯是在印度東海岸走海陸回國,至山東登陸返回祖國;玄奘則因當年答應了高昌國王,取經後返回高昌國宣講佛法,所以幾乎是沿原路返回,只不高昌當時已被唐朝征服,玄奘也就未做停留,直接返回了大唐。所以法顯是西行陸路取經,東行海路歸國;玄奘是來去一條路走兩遍。那麼按照今天的地理知識,法顯東歸之路明顯距離更近,為何不能來去都走海陸?又或是通過中南半島前往印度呢?

    西天取經的路線選擇

    唐朝長安前往印度的路線應有四條,第一條路線就是法顯、玄奘選擇的西行路線。此路線從長安出發,向西經河西走廊抵達西域,翻越蔥領,穿越帕米爾高原,沿印度河南下,渡河後向東進入中印度(天竺)。

    第三條路線是從長安南下四川,經過當時的南詔,由布拉馬普特河(雅魯藏布江)流域進入印度。有人說這條路線上的南詔與唐朝關係不好,此路行不通,這個說法其實不對。南詔與唐朝對立是中晚唐時期的事兒,由於唐朝國力衰退,南詔國開始擾亂西南,威逼四川,唐僖宗因此懸賞鎮壓,這也是後來播州楊氏崛起的原因。

    而在唐初,南詔還只是西南諸邦中的勢力之一,只因唐朝廷需要扶持西南政權牽制吐蕃,所以朝廷選擇了最南端的“蒙舍詔”,扶持其征服了洱海地區的五個大型部落,從而統一洱海。貞元十年(794年),唐德宗封其首領異牟尋為南詔王,這才有了南詔國。所以玄奘西行的貞觀三年(629年),走南詔路線是有可行性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

    小說《西遊記》將玄奘西行稱“西天取經”,這個說法也很恰當,因為玄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究佛教各派學說之分歧。換言之,如果說法顯是為了探索佛教完整的戒律清規,那麼玄奘就是為了探索南北佛宗的統一概論。法顯作為前輩,帶到中國的是佛教“世界觀”,玄奘則是去尋找“方法論”。玄奘時期中國佛教流行攝論宗和地論宗,此兩家有關法相多有乖違,玄奘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所以這一路走去,不管大乘、小乘,能夠聽聞學習便是目的,那麼路線選擇就儘可能路過崇尚佛教的國家,而且越多越好。

    基於這種目的,前人法顯的《佛國記》就是很好的路線指南。比如法顯記載的蔦夷國(今新疆焉耆)之旅,由於蔦夷國信奉小乘佛教,對中原大乘佛教徒沒有好感,所以連寺廟都不讓投宿,法顯團隊中的智嚴、慧簡、慧嵬返回高昌(新疆吐魯番)籌措行資,才化解了教派之爭帶來的麻煩。這就為玄奘提供了指南,200多年後,玄奘偷渡出關,得到的最大資助便是高昌國。

    此時高昌國王鞠文泰信奉佛法,在玄奘離開高昌前,玄奘應鞠文泰要求,剃度了4個高昌國徒弟隨行,答應歸來時在高昌傳法三年。麴文泰則為其準備了30匹馬、30套衣服、100兩黃金、3萬銀錢、500匹綾絹,並令25名隨從,1名掌握多種語言的官員陪同西行。除此之外還親手給沿途25個綠洲小國的君主備下請求通行的書信,並給每位君主備上厚禮。小說《西遊記》裡的徒弟四人、通關文牒或許就是以此為原型。

    其一:唐朝初建,百廢待興之際,統治者並不支援佛教的發揚。因為自古以來,宗教的發揚與推廣都會吸引大批勞動人口轉為僧侶,這即讓勞動力大量流失,又使財政稅收減少,對於戰亂後的社會經濟的恢復極為不利,歷史上三大滅佛事件皆有這個因素。

    其二:唐初與突厥關係緊張,隨時都有戰爭爆發的可能,邊境嚴禁人口出關,一方面是擔心關內人口流失,另一方面也是防止間諜活動。

    貞觀三年(629),關中大旱,唐朝廷這才准許關中百姓出關逃荒,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隊伍裡向西而去的。到達重鎮涼州後,由於唐朝與突厥的戰爭一蹴而發,故而又被攔在關內,無法繼續西行。玄奘在涼州寺廟坐堂傳法時又被涼州官軍遣返,因為他沒有政府簽發的“通行證”和“暫住證”(唐朝僧人遊歷傳法需要到尚書省授權的州府開具證明),他的度碟(僧侶身份證)只能證明他是長安的僧人。

    如果換成是第三條路線,玄奘需要通過狹窄的古棧道抵達漢中,再由漢中巴蜀之間的山谷進入巴蜀,經巴蜀入南詔。此處的關卡與西北截然不同,不在茫茫戈壁之上,而是處在“一線天”式的峽谷之上,偷渡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恐怕到不了南詔就被遣返或者捉拿,這就是玄奘走不了中南半島的原因。

    綜上所述,玄奘的路線選擇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前行者法顯,自己以虔誠為態度,以歷學為目的,以順利偷渡為基礎。因而選擇了偷渡可能性大,沿途佛學中心較多的路線。迴歸時若非與高昌國王有約在先,他很可能會效仿法顯,從海陸歸國,可惜的是,他抵達高昌時,唐朝軍隊已經駐守在了此地,鞠文泰也已死去!

  • 5 # 津城沐雨

    原因很簡單,唐僧向西通過西域、中亞地區再南下,是當時最好走的路。

    如果不從西域走,唐僧可能會走水路,很難選擇走中南半島這條道路,我們來看看這三條路在當時條件下的“路況”。

    唐僧出發時雖然唐朝還沒有拿下西域,但是漢朝在這一地區有過長久的經營,西域諸國的詳情也有史料記載,路線可以查閱。

    除此之外,早在兩百多年前的公元399年,南北朝時期的高僧法顯就從長安出發,通過西域地區前往印度,法顯在佛國記中對路線和沿線風土人情也有記載。

    所以說從西域去印度的路在當時條件下是最熟悉最安全的路。

    在抗日戰爭時期,修一條中緬公路就困難重重,緬甸的原始森林更是難以跨越,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從野人山就埋藏了大量將士忠骨。

    而在古代的唐朝時期,這條路更難通行,甚至是沒有路。

    現在的雲南地區,在當時是南詔國的地盤兒,雲南地區的橫斷山脈和怒江在這裡把西行之路攔腰斬斷,很難通行。

    海路:不知凶險幾何的道路。

    除了以上兩條陸路,還有一條路就是走海路,從南方出發,通過南中國海穿越馬六甲,然後從印度海岸登陸。

    但是,唐朝早期以及之前,受制於當時的航海技術,這條路並不通暢,茫茫大海更是看不見的凶險。

    其實,早在唐僧之前,就有人有過這條路,也就是法顯從印度回來時走的路,但從法顯的路程和遇到的凶險來看,還是陸路安全。

    當時,法顯搭乘印度商船從海路返回,中途卻遇到了風暴,船隻進水,為了減輕船重,商人要把法顯的佛像、佛經丟到大海里,後來幸好遇到一小島把船補好(是不是有點兒像《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經歸來路過通天河的情形?也許靈感就是來源於此)。

    這時一位同行的漢地商賈、也是資助過法顯的友人恐嚇印度教徒表示,如果敢殘害漢地人士,他就會告發船主的殺人行徑,這才幫法顯逃過劫難。

    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到了岸邊,船上各人雖知己到漢地,但不知道到了漢地的哪一處,有人認為己過了廣州,也有人認為尚未過廣州。

    法顯於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裡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勞山,法顯歷經千辛萬險,終於回到了祖國。

    可見,海路當時非常凶險,一旦出事,很可能就直接沒救了。

    對此,大家認為呢?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大唐西域記》,《佛國記》。

  • 6 # 曹城少年

    從中國到印度一共有四條路,這四條都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道路。只不過難易程度不同。

    第一條路,也是自漢以來最繁忙的道路,著名的“絲綢之路”。佛教的傳入也是途徑河西走廊,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外出求經,就要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中亞,向南進入印度。最早去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是三國時期的高僧朱士行,公元260年,他從雍州出發西行。他經過千辛萬苦,度過流沙,克服各種因難,終於到達了于闐(今新疆和田),求得大本《般若》。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東晉高僧法顯通過這種方法進入印度併成功取回真經,商旅眾多,路途較好。唐朝僧人玄奘也是踏著古智者的腳步求取真經。

    第二條路,從長安出發,入西寧,翻越唐古拉山和巴顏喀拉山,進入拉薩,再在適當的月份翻越喜馬拉雅山,到尼泊爾,印度。這條路有兩個著名的人物走過,一個是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作為和平的使者,嫁給松贊干布,從此,漢藏一家親。雖然沒有走到印度,也是走了大部分的道路。

    第三條路,通過雲貴地區繞行緬甸進入印度。在漢朝的時候也是開闢過的,我們所知道的夜郎國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現的,後來歸入漢朝版圖。只不過,雲貴地區,山林繁茂,少數民族林立。在唐朝初期,並沒有實際控制這些地區,再加上文化不同,佛教並沒有在這些地方普及,官道不通,驛站不修。後來的吐蕃進攻大唐也是經過隴西,四川和雲貴地區,都不是吐蕃的行軍路線,行路難啊,行路難,望路興嘆啊。這條路對於玄奘法師來說,基本上寸步難行。

    第四條路,東晉高僧法顯回來的海路。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載有200人的印度式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所幸平安無事。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終於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就是現在的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嶗山。在唐朝初期,並沒有繁忙的海上商船貿易,況且多是商船,對一個和尚來說,船費也是一大筆開銷,對化緣出行的玄奘法師來說,難度難渡啊。也就不選擇這條道路了。

    這樣一對比,玄奘法師不經過西南方向,進入天竺(印度)的原因就一目瞭然了。推薦電影《大唐玄奘》,詳盡的描述了西行之路。

  • 7 # 史論縱橫

    簡單來說,玄奘西行走中亞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最為明智的,其他所有的路線都不如西亞好走。

    先說中南半島這條路線,從地圖上看,是稍微近一點,但是道路並不好走。

    玄奘西行的起始點是在長安,從長安到中南半島要先到嶺南,光是這一路就相當困難。

    唐朝詩人杜牧曾經在詩中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展示了盛唐時期中國冷鮮鏈運輸網路的發達。走了幾千里路的荔枝,從南方到京師竟然沒有變味,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杜牧這是一首諷刺詩,揭露唐王朝最終爆發安史之亂的緣由。

    當時的交通並沒有那麼發達,為了運輸這點荔枝,也不知道死了多少差官和馬匹,揮霍了多少民脂民膏。由於古代南方開發程度低,山河險阻特別多,玄奘想要如果從中南半島走的話,將要面臨極大的挑戰。

    古人對南方熱帶氣候的恐懼是十分強烈的,《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就曾提到遭遇惡劣的氣候環境,多次導致士兵發生疾病。

    以前有一部講述民國時期雲南與東南亞國家邊貿的電視劇叫《大馬幫》,期間也有馬幫的人走失在原始森林中,或者遭遇沼澤、瘴氣等自然災害。

    過一陣子要上映的《鬼吹燈之雲南蟲谷》,估計也會給大家全方位展示熱帶氣候的厲害之處,要知道卸嶺魁首陳瞎子,就是在熱帶雨林氣候中把眼睛搞瞎的。

    總之,想要穿越中南半島,光是這個複雜的氣候和惡劣的交通就夠人喝一壺的了,當然,最艱難的還是到孟加拉境內的時候,如果趕上雨季可能全是水,根本無法通行。

    其實,玄奘如果真的要從南方去天竺的話,那還不如直接坐船去了!

    還別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打通了天竺與中國的海上交通,很多佛教弟子就是從水路到達中國的。

    最著名的當屬菩提達摩,也就是達摩祖師,在離開天竺後,在海上顛簸了三年之久,才到達了中國南海,在廣州登陸。

    當時正是中國南朝最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在位期間,還派遣使臣到廣州迎請,達摩到達南京後,梁武帝還與達摩探討了佛理。

    後來達摩北上到達洛陽,在嵩山少林寺下榻,開創禪宗,引領中國佛學快速發展。

    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水路風險太大,在造船技術並不發達的唐代,走這條航路絕對是九死一生。

    唐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和尚叫作鑑真,為了到日本宣揚佛教,從公元742年就開始東渡,一直到公元754年第六次東渡才成功到達日本。

    前五次失敗,也許也能看出當時走水路的艱辛,第一次東渡的時候,因為別人誣告鑑真勾結海盜,被拘禁。

    第二次東渡在長江出海口就遇到大風,船差點沉了,修好後再出,被風吹到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差點來了一個荒島餘生,後被人所救。

    由於前三次都是在江浙一帶出海,均未能成功,第四次時,鑑真從福州出海,剛出發又被官府的人攔下。

    第五次東渡是最艱難的一次,出海後連續颳了半個月的大風,等到鑑真等人登岸的時候,發現自己來到了海南三亞,從三亞回到內地期間,由於旅途勞頓,氣候多變,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

    再說,在船上一漂就是三年,連一口青菜都吃不上,那得多難受。

    玄奘西行與鑑真東渡,都是唐朝時期較為有影響力的佛學傳播過程,相比之下,西行之路雖然慢一點,但是至少是安全可靠的。

    西域通道在古代的時候更為發達,自從絲綢之路開通以來,長安就有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商人前來經商。

    應該說,唐朝時期,西域自駕遊的路線已經很成熟了,選擇西行是很明智的啊!

    當時的唐朝並非沒有佛經,而是佛經太多,分歧太多,嚴重影響了佛學的進一步發展。玄奘西行就是為了和西域各國的僧人進行佛法辯論,西行沿途全是佛教寺廟,作為唐朝時期的“沙發客”,這都是他西行路上下榻的地方。

    不但能免費住宿,還能免費吃東西,吃飽了再與當地的和尚進行佛法辯論,走走停停十七年,豈不美哉。

    通過這次西行,玄奘首先將沿途風景、所見所聞寫成遊記《大唐西域記》,一度在唐朝熱銷,稿費賺到手抽筋。

    另一方面,玄奘將十幾年來辯論心得,經過整理,完成對佛學理論的重新整合,後來還創立了法相宗。

    總體來說,玄奘西行的路線,看起來繞了一點遠,其實是最好走,成就也最大的一條路。

  • 8 # 劉小新lyx

    當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由古都長安城到天竺(即現印度北部地區),主要有三條通道,一條是距離最遠的北線:古絲綢之路(也就是玄奘走的這一條);一條是距離最近的中線:經過青藏高原的吐蕃國,再翻越喜馬拉雅山進入天竺;最後一條是距離居中的南線,自長安出發像西南方向,經過雲貴川,翻越橫斷山脈,進入現緬甸密支那或者曼德勒地區,進而向西進入天竺地界。

    而南線情況也是如此,南線小國林立,同時由於橫斷山脈的阻隔,交通訊息閉塞,不少小國還不知道唐朝的存在,不利於玄奘通關。此外南線氣候炎熱潮溼,雨林密佈,有著毒蟲瘴氣,以及可怕的叢林疾病例如迴歸熱、瘧疾、破傷風等,這對於生活在北方的玄奘來說是致命的。即使是到了1942年中國赴緬遠征軍在穿越緬北地區的野人山時也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根據資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96師及新22師和第五軍軍部數萬人越過野人山抵達滇西后各部均損失近半,隨軍撤退的40多名婦女,生還的只有4人。而整個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的10萬總兵力當中,戰鬥犧牲的中國軍人約2萬多人,卻有3萬人死在了緬北的叢林裡,可見西南向的滇緬線是何等的險惡。因此,玄奘不可能走南線前往印度。

    而北線雖然路程長卻沒有這麼多問題。北線的自然條件更好,雖然缺水但是沿途的綠洲的位置是固定的,可以做足準備避免缺水。雖然也要面對高海拔的環境,但是行走在高海拔的地區的時間短,對人影響不大。北線也沒有南線的大量毒蟲和疾病,因此更加安全。更重要的是北線所經過的國家大都信奉佛教,而玄奘作為一個得道高僧肯定會受到這些國家的優待,免去許多麻煩。而事實也確實是如此,玄奘行走到高昌國就受到同樣信奉佛教的高昌國國王麴文泰的熱情款待,奉為上賓,最後結為兄弟。同時,走北線還可以沿途與眾多佛教高僧探討佛法並考察這些西域佛國,增進玄奘本人的佛學知識。

    因此基於以上的種種考慮,玄奘走北線是最為合理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數學系的博士生和一個計算機專業博士生,到底哪個在社會上更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