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想說的是,論文作者的數量不能由個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而是取決於對完成論文工作有實際貢獻的人。然而,長此以來,國內學術圈特別是在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發表論文時普遍有個陋習,就是同一篇論文的作者非常多,有的甚至能達到20個。但是,其中對論文有實際貢獻的人往往沒有幾個。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在他們看來作者越多越能體現論文價值,越能體現團隊協作能力,整個論文看起來“更好看”。
2. 礙於情面,把熟悉的人都加進去。有的研究生認為,自己發表論文如果不帶上同實驗室裡的其他同學和老師,面子上過不去,害怕關係弄僵。
3.寫論文互相掛名,擴充“自己的”學術成果。這種現象在國內是最普遍的。在目前的教育體制和評價體制下,論文數量和質量是非常關鍵的指標。多數情況下,第二、第三作者論文對研究生畢業或職稱評聘也是算數的。因此,寫論文時,通過互相掛名可以高效地對自己的成果進行“充數”。
對於以上三種情況,我是持否定態度的,寫論文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作者數量和排序,對論文工作沒有實際貢獻的人就不要加進去了。國外學者在這方面做的相對較好,值得我們學習。
不算多。一般認為作者是參與書寫或對論文有比較大貢獻的人員,頂級期刊論文研究內容和結果十幾個人完成也不算多。當然學科差距也很大,有些醫學期刊作者能到二十幾個
在此我想說的是,論文作者的數量不能由個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而是取決於對完成論文工作有實際貢獻的人。然而,長此以來,國內學術圈特別是在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發表論文時普遍有個陋習,就是同一篇論文的作者非常多,有的甚至能達到20個。但是,其中對論文有實際貢獻的人往往沒有幾個。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在他們看來作者越多越能體現論文價值,越能體現團隊協作能力,整個論文看起來“更好看”。
2. 礙於情面,把熟悉的人都加進去。有的研究生認為,自己發表論文如果不帶上同實驗室裡的其他同學和老師,面子上過不去,害怕關係弄僵。
3.寫論文互相掛名,擴充“自己的”學術成果。這種現象在國內是最普遍的。在目前的教育體制和評價體制下,論文數量和質量是非常關鍵的指標。多數情況下,第二、第三作者論文對研究生畢業或職稱評聘也是算數的。因此,寫論文時,通過互相掛名可以高效地對自己的成果進行“充數”。
對於以上三種情況,我是持否定態度的,寫論文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作者數量和排序,對論文工作沒有實際貢獻的人就不要加進去了。國外學者在這方面做的相對較好,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