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4079585878975
-
2 # 山山來遲193957874
古代的遊排序是第一位享有最高權力的是公爵。排在第二位是候爵。第三位是伯爵。公候伯子男。中國古代沒有伯爵和男爵。
-
3 # 用戶5119196148852
中國周代爵位從高到低排序為公、侯、伯、子、男五爵,後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不盡相同
到了秦朝時期,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去掉了王爵,廢除了封國制,改為郡縣制,只保留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
漢朝時期,也沒有王爵,但是爵位增加到二十個等級。
西漢時期雖然沒有王爵,但恢復了封國制,天子之下為諸侯王。
魏晉時期,又恢復了王爵,同時把王又細化為親王、郡王,以體現與皇帝的親疏程度。
事實上,使用“親王”字樣為稱號的朝代,只有清朝。
-
4 # 用戶9187192934683
公伯侯爵”排列順序:公爵、侯爵、伯爵。中國周代爵位從高到低排序為公、侯、伯、子、男五爵,同時,爵位的排序也依據此而排列高低。而後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不盡相同。
-
5 # 麥芽糖LD
古代爵位的順序從高到低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爵位從夏商時期開始,到中華民國建立後結束。夏朝時置五等爵,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分別是公、侯、伯。
-
6 # 相生橋上的光輝
公爵。
爵位,又叫做封爵、世爵等,是中國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主要用來表示身份的等級高低以及權利的大小,通常可以由嫡長子或非嫡長子世襲。
秦、漢朝時期置二十等爵制度,魏晉至隋唐時期置九等,元朝設八等,明朝原本設五等,後來又革除子、男二爵,清朝時期的爵位主要分成宗室、功臣、外藩蒙古三種,再從三種細分爵位。
-
7 #
西周時期,貴族爵位分為六個等級,即王、公、侯、伯、子、男。當時天下最高地位的人是天子,稱為“王”,原則上是沒有“王爵”的。
到了東周末年,一些諸侯擅自稱王,自封王爵,但並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如秦國、楚國、徐國、宋國、越國,這些稱王者和周宗室的姬姓親緣關係較遠,因而他們率先破壞周朝的禮制。一些戎狄首領也稱王,如邵王、呂王、豐王等,但同樣也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到了秦朝時期,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去掉了王爵,廢除了封國制,改為郡縣制,只保留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
漢朝時期,也沒有王爵,但是爵位增加到二十個等級。西漢時期雖然沒有王爵,但恢復了封國制,天子之下為諸侯王。
魏晉時期,又恢復了王爵,同時把王又細化為親王、郡王,以體現與皇帝的親疏程度。事實上,使用“親王”字樣為稱號的朝代,只有清朝。
《白虎通》記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
1公爵
其中,公爵的“公”意為正直無私,善於治理百姓,憑著一顆公正的心為天下百姓做主,故稱為“公”。
公爵在臣子中地位最高,如周公、召公等,較大一些諸侯國的國君一般都是公爵,如魯昭公、秦穆公、齊桓公等等。
《周禮》記載:公爵封地為方圓五百裡。
2侯爵
《逸周書》記載:侯爵的“侯”意為等待、順從、迎候,做事依照天道。
較小的諸侯國的國君一般為侯爵,如曾侯、蔡侯、虞侯等等。
侯爵朝見天子,需手持玉器信圭,以此提醒“侯”應該尊重天子,謹慎從事。
3伯爵
伯爵的“伯”意為率百姓順應天時耕作的長者,或為治理封地輔佐天子。
再小一些的諸侯國國君一般為伯爵,如井伯、榮伯、單伯等等。
“伯”朝見天子手執玉器躬圭,寓意著絕對服從天子。
4子爵
子爵朝見天子時,手持玉器谷璧。
“子”最初為姓氏,源於古老的殷商部落,其後代建立了商朝,子姓成為了國姓。
一些與姬姓疏遠的諸侯國,或較小的諸侯國國君為子爵,如楚國、越國、耿國、巴國、邾國、莒國等等。
楚國最初為子爵,曾要求周天子提昇爵位而遭到拒絕,于是自封為王爵。
5男爵
男爵朝見天子時,手持玉器蒲璧。
“男”有擔當、擔任等含義。可見記載的諸侯國中,惟有許國國君為男爵。
周天子在國家發生戰爭、遷都等重大事件時,對有功於周王室的低等爵位國君,有晉升爵位的慣例。
-
8 # 用戶3812739731425524
爵位高低分別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回覆列表
公侯伯子爵位對照表如下:
公侯伯子男中公爵爵位是最高的,子爵爵位是最低的。
按照順序進行排列: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