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生活碎片分享
-
2 # 乘風破浪的旭日5v
包勉為小說虛構人物,歲數不詳,包拯(999年-1062年),享年63歲。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沒有叫包勉的,包拯的兒子只有兩人
長子:包繶,董氏所生,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早逝。
包繶因父親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蔭補,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獲得宋仁宗趙禎賜封為太常寺太祝,但還未上任便於婚後第二年病故。崔氏傷心欲絕,誰知禍不單行,數年之後,五歲的兒子包文輔又夭折。
董氏與包公失去了長子和長孫,心如刀絞,但包公夫婦畢竟是開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紀輕輕便在家守節,勸她再嫁,但崔氏執意不從,公婆失去獨子已夠悲傷,自己再離開豈不叫老人家們更添一層痛苦。便說:“公公是天下盡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養翁姑,心滿意足矣。”
幼子:包綬,孫氏所生,幼名包誕,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包綬,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侍妾孫氏,但未出世,生母孫氏便被包公打發回娘家,多虧大嫂崔氏知悉孫氏懷有身孕,便揹著包公夫婦,私底下不斷派人送錢財衣物等到孫家,孫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將男孩抱養在自己房裡,名為長嫂,實為養母。
翌年,在包公六十歲大壽之際崔氏將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婦大喜,遂將此子取名包綖。包公於嘉祐七年過世,包綬年僅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