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花的故事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先解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古屍的分類大家瞭解嗎?只有先對這個問題有所瞭解後才能夠好的瞭解被髮掘出來的古屍是怎麼安置的。下面麻花就對這兩個問題深入給說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屍的分類

    現在世界範圍內對古屍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其形態不同而進行的,比較權威的有五種,分別是乾屍、溼屍、凍屍、蠟屍和泥炭鞣屍。

    首先是乾屍,這個大家應該不陌生,但要注意的是乾屍還分為人工乾屍和自然乾屍,人工乾屍我們從很多影視劇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較著名的就是古埃及的木乃伊,其形成的原因就是通過人工干預將屍體的水分抽乾,讓屍體快速脫水和風乾。

    自然乾屍主要形成於乾熱沙土地區,其墓室乾燥,空氣流通,形成原因就是屍體還來不及腐爛,就因為自然因素屍體的水分快速蒸發而形成。不管是人工乾屍還是自然乾屍,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外形乾癟,重量較輕。

    第二種溼屍,同樣是顧名思義,溼屍的特徵就是屍體的頭,頸,軀幹,四肢均儲存較完整;全身潤澤, 面板覆蓋完整,呈淺黃褐色,觸之有油膩感;毛髮附於原位;手指,腳趾紋理清晰;皮下脂肪豐富,軟組織尚有彈性;部分關節稍可活動等等。

    但這類屍體多半是剛死亡不久的屍體,古屍中並不常見。最具代表的就是馬王堆出土的辛追了。這具古屍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其千年不腐的原因過於複雜,主要可以總結為防腐措施很好,埋藏較深、密封較好、這些措施讓墓室中空氣得不到流通,地下水也不會滲入,從而使得屍體得以不腐且面板等組織還具有一定活力。這也是絕大多數古溼屍形成的原因,但由於其形成條件苛刻,至今都沒有多少,可以說是現階段發現的古屍種類中最為神祕的一種。

    第三種凍屍,這個也比較好理解,顧名思義,這種屍體一般多出現於像西伯利亞這樣的極寒之地,形成條件就是低溫。低溫導致人體細胞和細菌失去活性,屍體最終得以完整儲存。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幻小說中出現的將屍體用液氮冰凍以後在未來人類科技達到一定水平後復活的劇情就是基於凍屍。當然,我個人認為復活的可能性很小,畢竟人體已經死亡,各種器官也就死亡了,就算還有一些細胞具有一定活力,但要把人復活估計不太可能。

    第四種蠟屍,蠟屍和溼屍比較像,其形成的條件也是需要密封阻隔空氣流通,但其埋藏之地必須是相對潮溼且鈣、鎂等元素豐富的地方。因為去形成的原因是屍體置於水中或溼土,面板遭水浸泡而變疏鬆;皮下脂肪因腐敗而產生脂肪酸, 並與鈣、氨離子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灰白色或黃白色的脂蠟狀物質。

    這種古屍手觸之有油膩感,用指壓陷,,脆而易碎,外形較為肥胖。而且很難出現完整的蠟屍,多是區域性的屍蠟。代表是揚州出土的明代古屍(彭淑潔)。

    最後就是泥炭鞣屍,這種古屍和蠟屍正好相反,多發現於酸性泥沼中,其膚質非常精密,狀似鞣皮。形成原因是大量酸性物質作用。代表是上海浦東東昌路明代古屍。

    怎麼儲存

    說完了古屍的分類,我們發現古屍有很多不同的型別,甚至有些古屍形成的原因是相反的,那麼自己儲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味地用一兩種方法來儲存。

    針對不同型別的古屍要用不同的儲存的方法。其中最為簡單的就是乾屍了,只要保證乾屍處於乾燥的環境下,一般乾屍都不會遭到破壞。凍屍也是一樣的,只要保證其處於足夠低的溫度環境下,凍屍也是不容易遭受破壞的。

    比較麻煩的就是溼屍、鞣屍和蠟屍了。其中鞣屍和蠟屍由於屍體已經因為其形成的原因基本固定了其狀態,短時間內不容易發生變化。當然,為了能夠長期儲存,要儘量將這兩種型別的屍體放置於相應的環境下。

    最後就是最難處理的溼屍了,當時辛追的出土就因為處理時不夠謹慎和技術問題導致這具古屍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壞,好在專家們迅速採取了措施才沒讓這具古屍進一步腐爛。具體的措施就是用酒精,甘油和福爾馬林混合液注射,以便保護屍體和內臟器官,也就是現代防腐技術。

    怎麼安置

    既然也有了比較好的儲存手段,那麼最後這些古屍要怎麼安置的問題了。首先要明確的是死者為大,我們國家的政策也是絕不主動發掘古墓,一般都是搶救性發掘,也就是有實質性證據證明古墓被破壞過後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而採取發掘行動。我們發現的古屍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

    因此,最好的安置手段就是不動古屍,讓它繼續在它原來的地方長眠。

    但搶救性發掘出來的古屍就要進行妥善安置了,一般情況下就是進行科研,上面說到的古屍分類,各類古屍形成的原因就是專家們通過對這些古屍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這樣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瞭解人體,疾病、死亡等等,最終讓我們的醫學技術進步,是有意義的。

    最後就是展覽了,這種做法感覺有點不太尊重死者,但從古屍被髮掘出來那一刻就意味著不尊重它了,能做的自然是讓古屍更有價值,科研也是一樣的道理。那讓更多的人認識它們,瞭解它們也算是另一種對古屍的尊重了,所以展覽也是一種安置古屍方法。

    結語

    古屍是極其稀有的,不管是哪一種型別的古屍,能保留到今天,除了一些特殊自然條件形成的古屍以外,大多都是古人花費了極大代價做了防腐工作的。所以,不管是讓我們更為直觀地瞭解那段歷史也好,還是研究防腐技術、人類進化、疾病、死亡也罷,古屍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都是極為珍貴的。

  • 2 # 歷史畫中人

    考古是我們發現歷史、研究歷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考古挖掘,我們可以通過出土的文物直觀的看到、觸控到歷史的面目,也可以和史料記載中的一些事情進行比對,印證史書中真真假假。考古除了會發現文物之外,還會發掘出很多的古人屍骸。

    考古簡介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很早就有學者注意到進行古代遺蹟考察和古代遺物研究的重要價值。

    產生於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為發達,最終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一些帝國主義國家派遣的探險家、考察隊,曾潛入中國邊疆地區進行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調查發掘遍及全國各個地區,逐步建立起完備的中國考古學體系。

    考古學是研究如何尋找和獲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以及如何依據這些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Archae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研究古代之學”,在17和18世紀,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蹟的研究,到了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的研究。

    (1)指考古研究所得的歷史知識,有時候還可以引申為記述這種知識的書籍;

    (2)藉以獲得這種知識的考古方法和技術,包括蒐集和儲存資料,審定和考證資料,編排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和技術;

    (3)指理論性的研究和解釋,用以闡明包含在各種考古資料中的因果關係,論證存在於古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

    古墓中有屍骨的少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件事情,並不是所有的古墓開啟之後都是有屍骨的,很多古墓開啟之後棺槨裡都沒有屍骨,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屍骨早就腐爛沒了,最多也就是有一些零散的骨頭,其餘的早就塵歸塵土歸土,完整的屍體其實還是比較罕見的,至於類似辛追夫人的屍體基本上見不到,只要出土便會轟動世界。

    少部分被原址回埋或火化

    古墓葬中最常見的人體遺存其實是骨骼,有的儲存比較好,呈完整的骨架狀,有的則只有部分儲存下來,甚至只有幾塊碎骨而已。前面說了,根據工作規程,這些骨骼也是要提取帶回的。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有時候基建工程時間緊迫,而墓葬數量又很大,就難以完全落實,只能選取其中部分儲存較好的作為標本,其他的另找地方埋葬。

    如果屍骸有特殊的研究價值,比如遠古類人猿的遺骸,儲存完整的屍體,比如干屍等等,都會被運送至研究所經過清洗和特殊的消毒處理,然後編號造冊,放入特製的存放庫房儲存,以供繼續研究。屍骸和其他文物一樣,同樣具有研究價值,可以分析出當時的人口比例、死亡年齡比例、體質特點乃至氣候環境等等。

    對於一些儲存特別完整,意義特別重大的國寶級古屍,在經解剖研究和特殊的防腐處置以後,會在博物館中進行公開展覽。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木乃伊展覽,中國馬王堆辛追夫人遺體的展出也屬這一型別。以辛追夫人為例,是世界上儲存最為完好的溼屍,堪稱世界奇蹟,具有極高的考古及科研價值,堪稱國之瑰寶,因此安置於湖南省博物館中展出。

    某些重要的古屍,還會被送到古人類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由專家進行研究。在現代的科技水平下,從對古屍遺骨能夠提取遺傳物質,獲取古代人的DNA模型,有助於解開許多歷史之謎。中國科學家曾經成功提取戰國時期齊國古墓中屍骨的DNA模型,對於研究2000年前山東臨淄地區的人種、飲食和習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特殊的年代和情況下,也有一些古墓的屍骨被摧毀或者丟失了,比如萬曆皇帝就比較悲慘,因為當時考古學業不是很發達,萬曆皇帝和皇后的墓,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就被開啟,後期也沒有及時的移入博物館,屍骨長期的暴露在空氣中,萬曆皇帝的屍骨就迅速腐爛,後來萬曆皇帝的屍骨就被焚燒了。

    總結:古人遺骸的處理是一個涉及到考古學、文物保護學乃至倫理學的複雜問題。很多不瞭解考古工作的人,往往簡單地將考古看做“挖墓”、“打擾古人”,有的還惡言相加,恨不得考古工作者各個“不得好報”。實際上呢,考古工作者一邊被誤解被噴,一邊還是得做該做的事兒,跟挖掘機、盜墓賊爭分奪秒搶時間,搶在那些古墓葬古遺址被徹底毀滅之前,將這些文化遺產搶救出來。

  • 3 #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對亡者的安葬方式也不同,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三個型別。火葬、水葬之墓穴,屍首安置沒什麼好說的。重點說一下土葬與屍骨的有關問題。

    土葬亡故之人,主要存在於人口眾多的漢民族中間。漢民族家中有人故去,首先是要給亡者穿戴整齊所置辦的壽服,上下衣褲一般在五至七身,還有鞋襪以及男性所戴的帽子。然後仰面平置於鋪好褥子的一頭大一頭小的棺木之中(頭的朝向為棺木大的一方)。同時,還要在死者面布放置一塊一尺見方的蒙臉白布,並用麻繩將死者雙手雙腳分別輕輕梱綁在一起,捆起的雙手置於腹部上方。有的人家還要在死者口中放置五至七枚硬幣,以及必要的洗涮用具和死者生前比較喜歡的諸如煙呀,樂器呀,麻將呀,收音機呀等之類陪葬品等,接下來再給死者蓋上兩至三條新被子,最後再將棺木蓋子蓋上用楔子鎖緊密封棺木。至此,亡者裝斂儀程告一段落,等出殯日那天用數名壯漢將棺木置入事先建好的墓穴即可。

    漢民族安葬亡者方式一般都是這樣,一人一棺。另外,據瞭解,回民族安葬亡者方式與漢民族的方式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多人一棺,即亡者不穿衣褲,用數丈甚至更多的白布纏繞周身,置於棺木,出殯曰將棺木中亡者置於墓穴,然後再抬回空棺,待下次使用。不過有的墓穴由於選址和建造等方面的原因,時間久了可能會走樣變形或滲漏進水,從而造成棺木及屍體的位移,側翻甚至倒置。

    說了這麼多,心裡還真有點不是個滋味!原因嗎,想必大家都懂的。所以,希望有關部要狠狠打擊盜墓這種有違天理人倫的違法現象。至於說到考古發掘,則另當別論!

  • 4 # 剪輯小螞蟻

    主要有以下四種:

    1.博物館儲存和研究

    在中國古代,因為葬制和儲存技術等原因,大多數千年以上的古墓,墓主人的屍骨已經完全腐爛,或者只殘存少量骨骼碎片。這類儲存情況不好的屍骨,同樣具有考古研究價值。它們會被送到醫學鑑定和科研機構,分析墓主人的性別、年齡和去世原因。這些資訊對古墓的年代判定,以及對隨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佐證作用。在研究後,墓主人的屍骨會被博物館和醫學機構妥善儲存。

    2.被原址回埋或火化

    在古墓中,王侯貴族的大墓還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平民墓葬,幾乎沒有什麼國寶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價值也不高。這類古墓被考古發掘後,會將考古發掘過程、墓葬形制和位置等資料資訊記錄存檔。如果墓中還儲存有墓主人的屍骨,一般選擇原址回埋。如果已經不具有回埋條件的,會採取火化的處置方式。

    3.進行展覽和科研

    這類就是我們在博物館裡親眼見到的古代屍骨。像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新疆的小河遺址的Murano美女這種儲存完好的古代屍骨,可謂鳳毛麟角,也都是國寶文物。因其珍貴的科研價值,在考古發掘出土時,以及存放博物館展覽期間,國家都需要投入高昂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進行保護。

    另外,某些重要的古屍,還會被送到古人類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由專家進行研究。在現代的科技水平下,從對古屍遺骨能夠提取遺傳物質,獲取古代人的DNA模型,有助於解開許多歷史之謎。中國科學家曾經成功提取戰國時期齊國古墓中屍骨的DNA模型,對於研究2000年前山東臨淄地區的人種、飲食和習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4.被損毀和丟失

    當然,在某些特殊年代和情況下,也有一些古墓的屍骨被損毀和丟失了。比如由郭沫若主持發掘的明朝皇陵,萬曆皇帝就遭遇了最悲慘的結果。因為當時考古發掘不夠科學,萬曆皇帝和其皇后的棺槨,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被開啟。後期也沒有及時移入博物館,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萬曆皇帝的屍骨迅速腐爛。到20世紀70年代,萬曆皇帝的屍骨居然被小將們焚燬了。

  • 5 # 考古學酥

    如何處理古人的遺骸,既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倫理問題。在中國的考古界,處理人類的遺骸既有學術考慮,也同樣是有道德上的約束。

    首先,需要知道在哪些考古發掘中可能會出現古人的遺骸。

    1、墓葬發掘。這很容易理解,不需要過多解釋。

    2、祭祀類遺蹟中,比如說祭壇、祭祀坑,因為祭祀行為所用人牲而形成。

    3、居住址、大型建築,比如一些建築的基槽中,這類人類遺骸也應該和古人的祭祀行為有關,但應與典型的祭祀類遺址區分。

    4、普通遺址,有時候會在普通的地層中出現人骨,很難解釋,說不定就是人走著走著就死那了。。。

    網圖侵刪

    其次,需要知道人骨的發現並不會那麼多。

    這與埋藏環境有關係,人骨是有機質,埋藏於土壤中,會被不斷降解,時代久遠的話,就會完全消失,所以能夠儲存下來的並不多,現在發現的人骨,大多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在中國的南方地區,由於土壤酸性較大,幾乎不見人骨。

    無論如何,當考古工作者在發掘中,遇到人骨,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所以,該如何對待這些人骨呢?

    1、作為科學研究的樣品。每一人類個體的遺骸,都是極為重要的研究材料,考古學家可以從中判斷出古人的種族、年齡、性別,這是最基礎的分析,如果配合同位素的分析的話,可以判斷個體的食譜,遷徙情況。

    2、作為向公眾展示的標本。通常,博物館會展示人骨,當然因為展廳的大小和展覽的目標,所展示的人骨數量不會太多,有些遺址類的博物館,可以原地展示,效果會比較好。

    3、作為標本被博物館或考古所儲存。有些人骨無法被展示,而且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能夠提取出更多的資訊。同時,出於對人骨的尊重,我們會進行專門的儲存。

    4、重新埋藏。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研究機構都有足夠大的空間來儲存人類遺骸,其實要是空間足夠大,我覺得我們會全部儲存的。但實際上並不是。所以有些無法保藏的遺骸,考古工作者會選擇將其重新埋入地下,讓其迴歸自然。

    考古工作者在處理人骨這件事情上,是十分慎重的,正如我在一開始說的,這既是科學研究,也涉及到了倫理和道德。

    網圖侵刪

  • 6 # 挖啥呢

    人類遺骸的處理不僅僅是考古學課題,還是倫理學課題。尊重、保護遺骸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接下來的研究、保護,還出於考古工作者發自內心的對遺骸的敬畏心理。

    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在考古發掘現場發現遺骨。有些遺骨會成為著重研究的物件。有一門專門的學科體質人類學,就是研究遺骨的。這個領域的專家,不僅可以一眼看出一塊人骨到底對應人身體上的哪個部位,還可以從遺骨上讀出很多資訊,整個過程有點法醫判案的感覺。比如,不同性別、年齡、人種、食性、健康狀況的人類,都會在人骨上展現出自身的特徵,像小孩子的顱骨就會有更多的裂縫,女性的骨盆比男性寬大等等。這還是隻採用肉眼觀察得到的結論,運用一些現代測試手段,如dna測序等,還可以窺知更多古人的祕密,比如家族親緣關係等等。西方的一些研究,已經可以通過dna測序技術,判定一個家族墓地中的墓主人們,誰是誰的祖先,誰是誰的後代。

    遺骨的儲存相對簡單,尤其是經年累月的那些已經化石化的人骨,基本可以放於➕直接儲存,畢竟這些人骨裡已經不含有機質了。因為各遺址發現的人骨數量確實數量較多,除了在文物庫房中妥善儲存外,有些人骨也會被保留在墓地中被直接回填。

    還有一些很少見的情況是,考古學家發現了帶有有機質的古屍。古屍之所以能儲存至今,是因為一些極端環境,比如極其乾燥、極其寒冷或者因為泡在水中與氧氣隔絕。這些古屍因為極其珍貴,所以自然會得到最好的保護(一般都會進入博物館儲存或陳列),而儲存的方法就是將其放於與出圖環境相似的狀態中。古屍為什麼有格外重要的學術意義,我想無須贅述了吧?舉個例子,在馬王堆女屍的肚子中,發現了138枚甜瓜子,這就為古人的生活留下了最生活的剪影。

  • 7 # 幾葦渡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問過,詢問是否有操作規程?如何處理被髮掘墓葬中的遺骨?目前得到的一些答覆,並不樂觀。

    一,古墓裡發現基本完整的古屍,是有醫學和考古價值的。其實這種也有點悲哀。古屍,一般分乾屍與溼屍。中國的乾屍大多出自新疆,因為氣候乾燥。並不同於埃及木乃伊,因為不是人工乾屍。新疆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有專題展出。

    溼屍代表的,首推長沙馬王堆辛追老太太,在連雲港博物館有西漢淩惠平女屍,荊州博物館有一具西漢男屍。上海博物館曾展出明代屍體。

    無論今天說的多麼高尚和科學,這些屍體本身並不願意被展出,但反對無效。

    二、帝王、名人遺骨

    如清代乾隆、慈禧、光緒等,棺材打開了,把文物拿出來,屍骨又放進去了。這還算是好的吧。萬曆皇帝沒趕上好時候,被挫骨揚灰了。

    但有意思的事,一些被博物館留下幾塊骨頭。如光緒,如包公。說起來真沒這個必要。

    曹植墓發現的才子的骨頭,被博物館給保管丟了。

    三、墓坑展示

    商周(春秋戰國)的墓坑展示,大多是殉葬人。

    石器時代的人的骨骼,生物性更強一些,涉及進化論問題。這類對於人類骨骼的價值,非常看重。

    四、其他呢

    其他古墓,在早些年很多骨頭都被隨手處理了,只把有價值的文物搬回去研究所或博物館。這個數量有多大,沒有資料。

    近幾年熱門的海昏侯墓發掘,那是國家級工程,武警守衛,全程監控,所以那麼精細。大部分縣市級考古發掘,還是比較粗的。

  • 8 # 史有寶

    考古除了對死者陪葬的文物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外,其屍骸同樣有研究價值。特別是一些歷史上有名的大人物。當然對於那些儲存不是特別好的,腐爛的屍體則沒有什麼價值。

  • 9 # 玉兮逗逗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件事情,並不是所有的古墓開啟之後都是有屍骨的,很多古墓開啟之後棺槨裡都沒有屍骨,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屍骨早就腐爛沒了,最多也就是有一些零散的骨頭,其餘的早就塵歸塵土歸土,完整的屍體其實還是比較罕見的,至於類似辛追夫人的屍體基本上見不到,只要出土便會轟動世界。

    考古發掘古墓葬時,其實很多時候是找不到屍骨遺存的,因為古墓葬距今時間太久,加上地下的埋葬環境不佳,屍骨往往腐朽無存或者只剩下一點點骨頭渣子。

    根據《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的規定,人類遺骸、動物骨骼一般應全部採集。但是在實際工作當中,限於客觀條件,往往又無法完全按照這個規定來操作。

  • 10 # 陸棄

    這得看什麼時侯,什麼人處理屍體。古墓裡的屍體,肉體見風后一般就化掉了,剩下的就是骨架。如果是盜墓賊,基本就對屍體不管了。如果是考古學家,會對屍體進行研究,對其進行人類學方面的鑑定,確定人骨的性別、年齡以及是否有齲齒、牙周病、骨骼變形等骨骼疾病,以輔助考古學的研究。研究完後,根據實際情況有以下四種處理方法:一是將骨骼製成標本待用;二是將古屍骨骼貯藏;三是將骨骼標本放入博物館展示;四是將屍體的骨骼重新埋在原地,或異地埋葬。

    中國自古有孝的傳統和“死者為大”的傳統。除了喪心病狂的盜墓賊無視屍體的存在外,一般考古學家對於死屍是很尊重的。有考察研究價值的,會儲存處理,繼續研究;對沒有研究價值的,會讓其繼續入土為安。不過,許多古墓歷經千年,不知被盜過多少次,許多帝王將相的屍體,早已化做了土。只有少數的屍體,被當代考古學家處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外帶藥品醫院不給輸液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