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這個成語的典故講的是有個人買了個漂亮的盒子,後來發現商家不小心在裡面放了一些珠寶忘記拿出,于是那人把裡面的珠寶還給店主了。錢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全球最原始的金屬貨幣。另外,錢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別稱和軼事,且聽逐一道來。
第一個稱呼:“泉”。戰國時期稱錢為“泉”。錢稱為泉,主要還是從古錢外形演繹而來的,因為秦半兩,外圓內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義。故泉就泛指外圓內方的方孔錢。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錢與“泉”又是近音,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如今的錢學家也稱泉學家。
第二個稱呼:鄧通。鄧通就是錢的別稱。《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礦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布天下。故鄧通成為錢的別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著名的明代小說《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鄧通成”的詩句。
第三個稱呼:阿堵物。典出《世說新語·規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遠”,為人清高,從不提“錢”字。他的妻子想試試他,就趁他睡熟時讓婢女拿錢把床圍起來。王夷甫醒來後氣得連叫婢女“舉卻阿堵物”。“舉卻”就是拿開的意思。“阿堵”為六朝人口語,意為“這,這個”。從此“阿堵物”就成了錢的別稱。北宋大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曾在其詩《和春咎》之二中雲:“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乃有主人家。”
第四個稱呼:“上清童子”。唐代的鄭還古的《博異志》中有一個故事:在唐貞觀年間,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頂避暑,有一天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只見一個自稱“上清五銖”的童子。一番對話後,童子出門而消逝在牆角。岑文本在牆下揀到一枚五銖錢,他頓時領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錢的化身。唐代以後,人們用“上清童子”作為錢的雅號。
第五個稱呼:沒奈何。據《夷堅支志戊·張拱之銀》記載:“俗雲張循王在日,家多銀,每以千兩熔一球,目為沒奈何。”翻譯成白話就是,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連竊賊也沒法偷竊。
買櫝還珠。這個成語的典故講的是有個人買了個漂亮的盒子,後來發現商家不小心在裡面放了一些珠寶忘記拿出,于是那人把裡面的珠寶還給店主了。錢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全球最原始的金屬貨幣。另外,錢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別稱和軼事,且聽逐一道來。
第一個稱呼:“泉”。戰國時期稱錢為“泉”。錢稱為泉,主要還是從古錢外形演繹而來的,因為秦半兩,外圓內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義。故泉就泛指外圓內方的方孔錢。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錢與“泉”又是近音,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如今的錢學家也稱泉學家。
第二個稱呼:鄧通。鄧通就是錢的別稱。《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礦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布天下。故鄧通成為錢的別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著名的明代小說《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鄧通成”的詩句。
第三個稱呼:阿堵物。典出《世說新語·規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遠”,為人清高,從不提“錢”字。他的妻子想試試他,就趁他睡熟時讓婢女拿錢把床圍起來。王夷甫醒來後氣得連叫婢女“舉卻阿堵物”。“舉卻”就是拿開的意思。“阿堵”為六朝人口語,意為“這,這個”。從此“阿堵物”就成了錢的別稱。北宋大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曾在其詩《和春咎》之二中雲:“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乃有主人家。”
第四個稱呼:“上清童子”。唐代的鄭還古的《博異志》中有一個故事:在唐貞觀年間,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頂避暑,有一天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只見一個自稱“上清五銖”的童子。一番對話後,童子出門而消逝在牆角。岑文本在牆下揀到一枚五銖錢,他頓時領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錢的化身。唐代以後,人們用“上清童子”作為錢的雅號。
第五個稱呼:沒奈何。據《夷堅支志戊·張拱之銀》記載:“俗雲張循王在日,家多銀,每以千兩熔一球,目為沒奈何。”翻譯成白話就是,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連竊賊也沒法偷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