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生橋上的光輝
-
2 # 與我周旋久
“鄉試”、“會試”、“殿試”
中國的科舉制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
-
3 # 小龜慢慢走
高考在古代被稱為科舉。科舉制度在隋朝被建立,唐朝完善,歷經中國許多朝代,不斷的演變,不斷的發展,最終科技制度被廢除。新中國成立後,恢復、改革高考制度,一直延續至今。
高考在中國古代的演變歷史是什麼?一、隋朝
科舉制實行於隋朝隋文帝時期開始實行的,隋文帝楊堅,治國有方、愛民如子、勵精圖治,為了更好的提拔人才,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但是當時的科舉制選拔的人數並不多,舉行了四到五次,才選出12人,這十二人中,有後來初唐朝名相房玄齡。二、唐朝
科舉制在唐朝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唐朝科舉制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字等科不被重視,秀才一科在唐朝初期是很嚴格的,但是後來被廢除了,唐代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後來漸漸廢掉了。三、宋朝
宋朝是科舉制的承上啟下的時代,也是科舉制比較成熟的時候,宋朝以後,一直到清朝科舉制被廢除,基本上是沒有過改變的,趙匡義在自己東伐西討的時候也沒有放棄科舉制,再建國的第一年,就舉辦了科舉制,選取了19人。其中“制科”是由皇帝自己主持的,也就是我們看電視裡的殿前考試。四、明朝
科舉制在明朝得到了最大的輝煌,也是在明朝最為昌盛,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起義,深切的知道人才的重要性,1367年朱元璋發布了設文武兩科的命令,也就是文狀元和武狀元,令各行省連續三年舉行鄉試,所有舉人都免予會試,前往京城等待封官。五、清朝
1905年5月2日,晚清重臣張之洞、袁世凱、端方等六人會銜上奏,廢除科舉制,改辦現在學校,面對著這些重臣,清朝同意廢除科舉制,並頒發詔令通告天下,自1906年起,廢除科舉制,停止所有鄉會試,至此科舉制結束。
-
4 # 用戶8625731991649
科舉,在古代稱作科舉。 高考並非中國公民獲得文憑學曆的惟一途徑,還有成人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電大和遠程學曆教育等途徑,所取得學曆都是國家認可的學曆。
上海、浙江二省市2014年開始第一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省市2017年開始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回覆列表
第一名: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鄉試第一為“解元”。舉人進京參加禮部考試者,皆須投狀。考試成績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考中狀元者,號稱“大魁天下”,為考試科名中最高榮譽。唐代起,如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殿元”。
第二名:榜眼。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二名稱為“榜眼”。宋代將第二、三名均稱為榜眼,意指榜中之雙眼。後專指第二名。
第三名:探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稱為“探花”。唐代進士在杏化花園舉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二、三人為“探花使”(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第三名為探花。
科舉內容: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
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