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7557044062314
-
2 # 愛馨妍
謎語是中國民間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古時稱“C辭”或“隱語”。
它起源於春秋戰國,那時各國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勸諫君主採納自己的主張,逐漸形成了謎語。
漢朝時一些文人常用詩詞、典故來制謎,出現了妙喻事物特徵的事物謎和文字形音義的文字謎。
南北朝時文人常以制謎、猜謎來鬥智,制謎技巧逐漸成熟。
隋唐時謎語由民間進入宮廷,許多皇帝都喜歡猜謎。
北宋時期,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文化娛樂生活的豐富,猜謎成為市民的一大樂趣。
南宋時,每逢元宵節,人們將自己制作的謎語掛在花燈上,供人們邊觀燈邊猜謎取樂。南宋都城臨安的燈謎居全國之首,被譽為“燈謎之鄉”。
明清時期元宵節猜燈謎更加盛行,並出現了研究謎語制作的專門著作。
謎語就這樣成了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並一直流傳至今。
-
3 # 用戶6706645871735
元宵節的由來農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又因為正月為元月,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依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要點起萬盞彩燈,以表慶賀,並要出門賞月、燃放煙火、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聚、共慶佳節。
元宵節始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姓篡權,呂氏宗族掌管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
-
4 # 用戶7447106638772
折桂令
佚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
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正月十五夜燈
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星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生查子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觀燈樂行》
【唐】 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
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元宵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的詩句
1) 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2) 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3) 香翻桂影燭光薄,紅沁榆階寶靨勻。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4) 今年華市燈羅列。趙佶《醉落魄預賞景龍門追悼明。》
5) 想今宵、也對新月,過輕寒、何處小橋。趙汝茪《戀繡衾柳絲空有千萬條》
6) 群品欣欣增氣色,太平依舊獨閒身。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7)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8)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9)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0)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李商隱《觀燈樂行》
11)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12)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13)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14) 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陸游《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
15)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16)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李商隱《觀燈樂行》
17)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元好問《京都元夕》
18)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19)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0) 紫府東風放夜時。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21) 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22) 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23) 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蔣捷《女冠子元夕》
24)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周端臣《木蘭花慢送人之官九華》
25)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詞》
26)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27) 看燈記得年時節。趙佶《醉落魄預賞景龍門追悼明》
28) 五更鍾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29)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30)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
5 # 淡定24720
對於華人來說,元宵節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古時候元宵節被稱為上元節,我們可以從唐詩中窺探一二。
如:唐代詩人崔液有詩《上元夜六首·其一》雲: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元宵一詞多見於明清時候,唐宋時期的詩詞,多稱上元夜或者正月十五夜。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早已忘記了元宵節的那些美麗傳說和習俗,今天主要來聊聊元宵節動人的故事。
元宵節源於何時?
元宵節,因為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半,所以被稱為正月十五夜,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為千百年來,這一節日人們有觀燈賞燈的習俗,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燈節。
在元宵節這一天,飲食方面南北方會有差異,南方吃元宵或湯圓,北方吃餃子為多。這裡有一個典故,據說袁世凱登基之後,曾禁止人們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人們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歷史資料來看,元宵作為一種節日的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初年,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漢文帝劉恆登基成為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也就是當年漢文帝大赦天下,降低百姓賦稅,對於人們來說肯定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老百姓表達開心的方式就是燃放爆竹,張燈結彩啦。所以後來每年的元月十五,皇帝都會與民同樂,普天同慶,共度良宵。
元宵節的傳說
關於元宵節也有不同的傳說,因為古人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所以針對元宵節這麼一個重要重要的節日,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節日傳說,一起分享給大家。
第一種傳說是玉皇大帝體諒人間疾苦,給人們從初八到正月十五都安排了休息,不用下地勞作,但是時間長了也不行呀,所以讓人們從正月十五開始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有好的收成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第二種傳說
古時候,囿於科技的落後,兇禽猛獸很多,人們深受其害,所以大家就團結起來,共同對付猛獸,一隻神鳥因為迷路降落人間,卻意外被不知情的人們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天兵天將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燒光人們的所有財產,但是天帝的女兒比較仁慈,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想一個法子,偷偷告訴人們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幾天,每天都張燈結彩,燃放爆竹和煙花,這樣天帝誤以為人間已經被大火燒光,便不會再降禍於人間,人們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十五夜觀燈》
【唐代】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朝】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燈》
【唐代】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回覆列表
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猜燈謎,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猜謎能鍛鍊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