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個南山人
-
2 # 桃花莊主
四十年前讀書的時候,低檔的兩分五分、高檔的一毛兩毛,到處都有泡茶的地方。
三十年前出差去四川,重慶、成都、峨眉、樂山、江油、綿陽,到處都是平民價格的茶館。
如今地價高企,哪怕是五線城市也是寸土寸金。一個茶館好歹一兩百平米,再便宜也要好幾百萬,外加掌櫃夥計高昂的人工,你買價便宜豈不是要血本無歸?
哪怕你腰纏億萬不怕虧本弄一個平民價格茶館,人均消費一塊兩塊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你的茶館門口的茶客每天會一直排隊到關門這還不算,所有三毛兩毛一件的茶點一開門就要售馨,或打包回家,或店門口就地轉售,而你的櫃檯一定是全天空空如也服務非常難以周到。
你覺得還看得下去嗎?
-
3 # 那老先生
一,過去城市也燒柴,煤。暖瓶少見。茶樓,賣水,喝茶。二,茶樓還是聚會場所,說書,說相聲等娛樂活動場所。還有些棋牌活動。現在社會進步大了,電影院都不吸引人了。電視看得少了。手機取代太多。不過棋牌室,網咖還不少吃。南方茶舘還有。
-
4 # 森林的兒子
時代進步了。原來的小書攤不也沒有了嗎。
原來的茶館不只是喝茶的地方,還是聚會娛樂聽戲的地方,是袍哥碼頭講事說理的地方,也是老百姓街頭巷尾閒談獲取資訊的地方。這所有的功能到了今天都已經被細化發展所以茶館漸漸式微,也是歷史的必然。
你不會再到那裡去聽書,也不會再到那裡去打聽時事新聞。
今天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誰又能知道以後又有什麼能取代他呢?也許是實景模擬,也有可能就是時光穿梭
-
5 # 龍井茶痴
誰說的,平民消費茶館一樣有的,只是各個地方演化不同而已,我以實際的情況來說明。
第一是南方廣東海南的早茶,下午茶文化,是平民消費茶館,粵式港式瓊式傳統茶店還很多,以前我們去茶店還有用普洱等低檔茶葉作為免費茶位的;
第二,四川重慶的傳統茶店還很多,不同的是消費層次提高了,是茶葉等級和服務質量上去了;
第三,江浙這些地方的確是減少了很多,喝茶變成了飯店酒店的一種輔助 ,上菜等待的泡杯茶,專門的茶店與快餐類奶茶等一同經營;
北方我去得比較少,所以不瞭解。會發生這種經營上的變化,主要是幾個原因,第一是茶葉的產量品種比過去多了,個性化的特點更多了,茶葉成了真正的日常消費進入了千家萬戶,不像以前喝茶還是一種身份,參考魯迅《孔乙己》裡面短衣幫和長衫人物喝酒的不同;第二,現在過度的營銷和推廣茶文化,過去喝茶就是喝茶品味,現在以普洱黑茶武夷茶炒作忽悠天價的過度推廣,通過天價催生的裝逼,把正常的喝茶變成了炫耀裝逼的道具;第三,新式的奶茶速溶茶和社會快節奏對傳統茶店的衝擊,每天都過著八小時上班的規律生活,不像清末八旗子弟天天提著個鳥籠子溜達;第四,從微處的放大功效,古代茶店多是茶葉是休閒有排面的生活,要不然不會進茶館喊八百的龍井來一壺,這個八百是八個大錢,因為八個不好聽說出來北京爺們會掉價,所以喊八百,那大多數的底層人民一樣是沒有去茶館泡茶的,更多的是馬路邊的大碗茶。
-
6 # 春風解語
時代的發展有很多老行當都在逐漸消失,比如曾經滿大街修鐘錶的店,現在也已經幾乎絕跡,當然我們還常看到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彷彿一夜之間,這些東西都離我們遠去,看不到蹤跡了。
其實筆者是四川人,這邊倒是遍地茶樓,茶館,高檔一點的地方叫茶樓,普通一點的地方叫壩壩茶,四川人有幾個愛好,麻將、火鍋、壩壩茶,特別是壩壩茶,物美價廉很實惠,15塊到20塊錢一杯,躺到椅子上晒太陽,一晒就是一天。
老舍先生的《茶館》表現了清末民初的時代變化如果要說茶館給人們留下最直觀印象的,當屬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這是一部反映清末民初,普通人民生存狀態的一部現實主義戲劇。
在這出話劇中,我們看到了老北京茶館最初的樣子,“爛肉面”、“茶湯”、“蜜糖果子”,都是茶館裡常備的吃食。
這個地方是平民消費的場所,也是大家解決問題的地方,沒有什麼事情是一碗“爛肉面”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來兩碗。
當然平民喝的茶,也不是什麼好茶,不過就是一些細末茶,當然如果捨得出錢也是可以喝好茶的,清末時大家休閒也大多去這種地方。
平民沒有時間去消費,因為要生存,有錢人又不喜歡去那種場所,隨著西風東漸,那些咖啡店也應運而生,從海外回來的“留洋”人士,又會選擇這種新派玩意,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那種平民消費的茶館也就慢慢消失了。
茶葉的不是必需品,北方茶館不多,但是在西南地區,茶館從未消失品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生活還在顛沛流離之時,誰有心情去關注心靈上的享受。
特別是北方城市,在清末民初正籠罩在戰火的陰影之中,仁人志士在追求社會出路,老百姓在努力生活,茶館在如此背景下肯定不會有太好的發展。
老舍先生的《茶館》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裡面有一心實業救國想賣掉茶館的秦仲義,有謹小慎微的茶館掌櫃王利發,更有許多底層人民的卑微人生。
到最後,茶館還是破產了。這其實就是清末民初時,為何茶館消失的原因,在生存問題被威脅時,茶已經不是必需品了,消失滅亡都是正常的事情。
著名四川作家李劫人曾說過:“要想懂得成都,必先懂得茶館。”另一位作家沙汀,他的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館裡》,故事就是以一家川西茶館為背景而展開的。
各個地方的文化不盡相同,在桂林的米粉,走出那個地方,就少了幾分韻味,川渝的火鍋要到川渝去吃才有滋味,有時候吃的不是味道,可能是一種氛圍或者情懷。
-
7 # 薩沙
茶館是唐代開始大規模出現的,但主要只是過路客商的暫時休息場所。
這類似於以前的茶水攤,給客商坐一坐,喝一杯茶,然後繼續上路。
從宋代開始,茶館逐步發展成後來的樣子,成為一個社交場所,不在單純是休息的地方。
茶館到了明代和清代發展到高峰,基本稍微大的城市都有茶館甚至茶樓。
這種茶館分為兩種等級:
一種就是茶樓,這是高等社交場所,類似於今天的高檔酒樓,只是以喝茶交往為主。
這裡的裝修考究,飲食茶水非常高檔,甚至還有妓女陪客,一般只有上流社會才能消費的起。
另一種就是普通茶館,類似於老舍寫的《茶館》,是普通市民和三教九流交往的地方。
因為這裡各種人都有,所以相當熱鬧,很多事情都是在這裡談好的。
清朝中後期,黑社會也會幫助人協調解決事情。因為當時滿清政府腐敗,告狀的人進去玩玩被“吃完原告吃被告”,結果錢都被官吏搞走。
所以,他們往往找黑社會大哥來協調,地點就是在官府附近的茶館。
大哥因為同原告、被告沒有什麼厲害關係,反而會相對公正的處理,事後收一點差錢而已。
建國以後,因為社會改造,私人茶館基本就沒有了,只是在一些旅遊景點存在用於做生意的茶館。
同時,當時人基本都納入體制內,每天都要上班工作,每週休息一天,也沒有那麼多閒人、閒時間去逛茶館。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茶館有所恢復,但逐步過時。隨著各種咖啡店、酒吧、會所等等的出現,社交場所非常豐富。有時候商人在Golf球場,就可以談生意,哪裡還有人去什麼茶館。
久而久之,茶館就一蹶不振,被淘汰了。
-
8 # 達摩說
茶最初是上流社會的飲品,從宋朝開始不斷下移,到清朝,茶基本上變成了一種大眾飲品,普通老百姓也能在街邊的茶鋪裡喝茶解渴了。
但即便如此,飲茶這種行為還是有一定等級性的,這從飲茶場所,也就是茶館的區分就可以看出來。
以北京為例,清朝的茶館主要分三類:
第二類就是單純的清茶館。一般而言只提供飲茶服務,但也有些配套服務,諸如各類曲藝、評彈演出等。
第三類就是供普通老百姓喝茶解渴的街邊大茶鋪。搭個涼棚,弄上幾條桌椅板凳,便可喜迎四面八方來客。
而且,茶館在前現代社會並不僅僅是一類娛樂場所,更重要的是,它承擔了一系列屬於公共空間的職能。
嘈雜的茶館甚至成了祕密社會的據點,比如成都,茶館林立,於是乎就成了成都袍哥們的聯絡站。洪門中人為此還形成了一套茶碗陣,作為他們在茶館中用來確認身份、表達訴求的暗語。
但總得來看,茶館這種事物屬於慢生活的產物,即便是在最草根的茶鋪茶攤,普通窮苦大眾也不用像現如今996的年輕人那樣忙碌,他們可以在一天的勞作後坐下來喝一杯茶,和旁邊認識的不認識的人聊聊天。
今天生活節奏之快,已經很難容得下前現代的簡易茶館。除非是退了休的老人,又有哪個能穩穩坐下來吃上一頓早茶?一些死不要臉的企業甚至聲稱自己為員工謀福利,搞了免費的下午茶,但那些格子間裡的白領又有幾個能有時間去享受如英國貴族一般慵懶閒適的午後時光呢?
-
9 # 楚山孤雨
既然是平民消費的茶館,一是平民沒那個時間,二是這樣的茶館不掙錢。現在的物質生活確實提高了,可生活的節奏更快了,時間更緊了,大部分人早上八九點鐘就工作了,誰有時間喝杯茶,聊聊天,就算你有時間,鄰居們,朋友們也不見得都有時間,到了茶館一個人幹喝也沒什麼意思。也就像成都這樣悠閒點的城市還有這樣的茶館。在城市裡,尤其是大城市,開這樣的茶館,房租得多貴,水電,人工,還有各種檢查,建立文明城市,衛生評比等等活動,一杯茶要多少錢合適,十塊二十塊的還能喝喝,五十八十的,平民能天天喝?又勞心又掙不多錢,誰也不願意幹。喝茶本來就是挺悠閒的事,是慢節奏的生活,可現在是快節奏的時代。
回覆列表
清朝時期北京的茶館是啥樣?
中國的茶館興於唐朝,盛於清代。那麼清代皇家之地北京的茶館過去是啥樣的呢?
據說清代北京城茶館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二葷鋪”,意思即是茶館又是酒店的鋪子,館名大多以“天”字命名,如天福、天祿、天泰、天德等茶館,這些茶館的環境十分整潔幽雅,茶葉的品種大多為花茶,茶具為蓋碗。
天津茶館有何特點?
說到北京就要不得不說天津。天津人性格大大咧咧,茶館的風格也是不一樣的。天津茶館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都比別的地方大一號,茶壺的直徑達到了1米以上,放在桌子上比人還要高,長嘴細口,茶房一手推壺,一手拿碗盡力伸向壺嘴沖泡茶葉。茶碗則直接用大號的飯碗代替。
茶館又稱茶鋪、茶社,在清代它既是休閒啜飲之處,也是談天說地,三教九流混雜之所。也是文人墨客、商賈朝奉、車伕挑役、手工匠人們常聚的地方。那為什麼清朝之後,茶館的繁榮景象就不再了?這主要是因為清朝滅亡之後,八旗子弟沒有了之前的特權,天天泡在茶館的閒人少了,懂茶的人才隨著變得少了。另外隨著工業化的程序,人們的生活節奏也由慢變快,能坐下來慢慢品茶的機會也就沒有了。因此茶館的生意也變的冷清了,最後只好停館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