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汁123456

    一、判斷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主要有兩種,一是動詞或形容詞充當述詞時,與其所帶賓語組合構成的述語短語,可以賓語前置;一是介詞與其所帶賓語組合構成的介賓短語,可以賓語前置.也就是說,在文言文中,只有述賓短語和介賓短語可以構成賓語前置的語法.

    二.文言文中的狀語後置。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充當狀語,在介賓短語中,“以”字介賓表示與物、工具時最常由狀語改變為補語.

  • 2 # 用戶3104660219240784

    如果你熟悉現代漢語語法,對文言文的倒裝現象一看便知,完全不需要死記硬背那些“方法”。

    先說賓語前置。

    一句話中,大多有一個被支配的對象,如:“我打球”、“他讀書”,兩句話的“球”、“書”是被打、讀的對象,這就是賓語。文言文中,否定句、疑問句中的賓語如果是代詞的,大多前置。例如:“不管它”是否定句,用文言詞彙表示是“不顧之”,這裡常常將代詞賓語“之”放在支配行為詞的前面,說成“不之顧”。再如:“在哪裡”是疑問句,用文言詞彙表示是“在何”,這裡常常將代詞賓語“何(哪裡)”放在支配行為詞的前面,說成“何在?“

    狀語後置。

    狀語有兩大類,一類表示行為的狀態,用在行為詞的前面,如高興、默默等,通常它後面有“地”,如默默地等待。還有一類,表示行為的處所、時間等,通常前面有介詞,如“在北京”,“於昨天”,這類狀語由介詞+它自己的賓語構成,稱作“介賓結構”。前一類的狀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後置,如“恂恂而起”,小心翼翼地站起來,就不屬於後置。但是,凡是介賓結構作狀語,文言文必定後置。如:在野地撿到的,表述為“拾於野”;在北京買的,表述為“購於北京”。

    定語後置。

    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普遍存在。如:一斤黃豆,一斤是黃豆的定語,一般放在前面。現代漢語有時也倒置,說成“黃豆一斤”。它的作用只是在於強調中心詞。例如文言文的“馬之千里者”,教材說這句話是定語後置,即:日行千里的馬。千里是馬的定語。其實也可以解釋為:馬中能日行千里的。再如“桃紅柳綠”,按定語後置關系,應理解為“紅桃綠柳”。但也可理解為“桃紅了、柳綠了”的主謂關系。因此,“定語後置”在文言現象中沒有前面的兩種重要。

    總之,只要你掌握好了現代漢語的語法,文言文會變得很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在曹營心在漢主要內容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