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用戶2049132149350535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列過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如果人的欲望是既定的,效用越大就會越幸福。

    效用是人從消費物品與勞務中獲得的滿足程度。

    效用也是一種心理感覺,有欲望而得到滿足就是效用。

    效用要消費物品或勞務才能得到,消費物品與勞務要有收入,從這種觀點出發,沒錢絕對不幸福,但有錢並不一定幸福。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錢帶來的幸福僅僅佔20%,甚至更少。

    對低收入者,金錢與幸福的關系更為密切;但對高收入者,金錢與幸福的關系就要淡得多。

    其實人的幸福並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數,而是一個多元函數。

    決定幸福的不僅僅有金錢,還有其他因素。

    比如,美滿的家庭生活、帶來樂趣的工作,受到別人和社會的尊重等等。

    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麼,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

    如果欲望無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

    幸福是人的一種感覺,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感覺。

    人的感覺往往與用以比較的參照物有關。

    因此,幸福是相對的,和誰比反映了一個人欲望的大小。

    要想更幸福,必須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

    從薩繆爾森的幸福方程式來看,控制慾望也是獲取幸福的一種途徑。

    人貴自知之明,最大的“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今天想要這個,明天又換成了那個。

    所以,知足長樂。

    作為講師,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而倒推出現在應該怎麼過,應該接多少課。

    要想幸福,控制慾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訂立終極目標比與別人比較更容易控制慾望,獲得幸福。

  • 2 # 用戶2493323048395060

    前景理論是心理學及行為科學的研究成果。“前景理論”由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提出,通過修正最大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發展而來的。卡尼曼(Kahneman )就因前景理論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景理論簡介 前景理論是描述性範式的一個決策模型,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發給了心理學家卡尼曼( Kahneman ),他帶給人們一個新的理論——“前景理論”。瑞典皇家科學院稱,卡尼曼因為“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了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摘得2002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前景理論的基本原理   卡尼曼曾有一位著名的財經編輯問過卡尼曼,為什麼將他們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卡尼曼說:“我們只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它。”   也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預期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在《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   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2、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前景理論基本原理介紹確定效應   所謂確定效應,就是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正所謂落袋為安。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這時會跳出來批判:選擇A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於30000。   這個實驗結果是對“原理1”的印證: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確定效應”(certaintyeffect),即處於收益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賠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的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與“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反射效應   面對兩種損害,你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在面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在確定的壞處(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這叫“反射效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情願“花錢消災”選擇A,大部分人願意和命運抗一抗,選擇B。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會跳出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選B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現實是,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損失規避   如何理解“損失規避”?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前景理論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發現之一是:當我們做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對此,就連傳統經濟學的堅定捍衛者 保羅·薩繆爾森,也不得不承認:“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這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3個原理,即“損失規避”(loss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行為經濟學家通過一個賭局驗證了這一論斷。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遊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效應解釋,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由於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更加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   一般人因為這種“損失規避”(lossaversion),會放棄本可以獲利的投資。 迷戀小概率事件   買彩票是賭自己會走運,買保險是賭自己會倒霉。這是兩種很少發生的事件,但人們卻十分熱衷。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即人類具有強調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何謂小概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個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餡餅固然好,但如果掉下來的不是餡餅而是陷阱呢?當然也屬於小概率事件。   面對小概率的贏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面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事實上,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   同時,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個名字叫運氣。僥幸,就是企求好運,邀天之幸。孔子很反感這種事,他說:“小人行險以僥幸。”莊子認為孔子是個“燈下黑”,他借盜跖之口評價孔子:“妄作孝弟,而僥幸於封侯富貴者也。”對小概率事件的迷戀,連聖人也不能免俗。   前景理論指出,在風險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的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時,風險偏好又會發生離奇的轉變。所以,人們並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憎恨的是損失,而不是風險。   這種損失厭惡而不是風險厭惡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見到。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在高點沒有拋出,然後一路下跌,進入了徹徹底底的下降通道,這時的明智之舉應是拋出該股票,而交易費用與預期的損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捫心自問,如果現在持有現金,還會不會買這隻股票?你很可能不會再買吧,那為什麼不能賣掉它買別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許,賣了它後損失就成了“事實”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蘆薈纖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