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lilias

    《古詩三首》應該分別是《山行》、《贈劉景文》 、《夜書所見》。

    《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霜葉紅於二月花”是描寫景物的詩句。

    《贈劉景文》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纍纍、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描寫景物的詩句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夜書所見》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一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準確。這首詩在最後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為: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亮。”

    這首詩描寫景物的詩句是“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 2 # 嶼瀟瀟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2)泥融:這裡指泥土滋潤、溼潤。

    (3)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古詩大意: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溼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2)蔞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

    (3)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魚的一種,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

    (5)上:指魚逆江而上。

    古詩大意: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回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三衢道中

    【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1)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2)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3)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4)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5)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6)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7)黃鸝:黃鶯

    古詩大意: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輸入線和輸出線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