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月晉自在
-
2 # M蜉蝣
檟
檟[jiǎ]
筆劃:14
五筆:SSMY
部首:木
結構:左右結構
繁體:檟
筆順:橫、豎、撇、點、橫、豎、橫折、豎、豎、橫、豎、橫折、撇、點
釋義
1. 楸樹的別稱。 2. 茶樹的古稱。
詳細釋義
檟
榎、檟
jiǎ
【名】
古書上指楸樹或茶樹〖Manchuriancatalpa;tea〗。如:檟楛(茶樹)
檟茶
jiǎchá
〖bittertea〗苦茶
檟茶亦苦於常茶。——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
3 # 用戶4111791167384643
檟,讀作:jiǎ。屬左右結構漢字,古書上指楸樹或茶樹。
1. 楸樹的別稱。
2. 茶樹的古稱。來源於唐·陸羽《茶經》
-
4 # 用戶8026275761286
意思是商鞅立木建信,取信於人,改革變法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
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
5 # 老鹹魚想翻個身
商鞅千金徒木也叫也叫商鞅立木建信,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當時商鞅為了變法推出了很多政策,但是百姓不相信是真的假的,所以商鞅就叫人在廣場擺了根木頭,說誰能搬動走到指定的位置就會獲得金錢,但是沒人相信,後來商鞅把錢不斷的增加,這時候有個人抱著試試的態度就把木頭搬到了商鞅說的地方,商鞅當場就給了那人錢財,大家看到了商鞅說話算話,覺得他非常講誠信,所以分分支持他,這才有了後面的變法成功,秦國強大了起來,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
6 # 用戶9397021862136
【出典】《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釋義】商鞅為秦孝公所用,定變法之令,為取信於民,立木懸賞,令民遷移。
【例句】想商鞅徙木意何如,漢國蕭何斷其初,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劉時中套曲〔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後套)〔堯民歌〕)作者勸說高監司改革鈔法。用“商鞅徙木”喻意法令必須堅決實行,才能服民心。
-
7 # 用戶9172024308662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
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
第二天,秦華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
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回覆列表
一、木字邊加個賈是個“檟”字。
檟的讀音是jiǎ
部首:木 結構:左右結構 筆畫:14
筆順:一丨ノ丶一丨フ丨丨一丨フノ丶
二、檟的基本釋義:
康熙字典,《唐韻》古雅切《集韻》《韻會》舉下切,音賈。《說文》楸也。《左傳·哀十一年》伍員曰:樹吾墓檟。
又《左傳·襄三年》穆姜使擇美檟。《爾雅疏》引作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