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振長策

    內閣是明朝廢除丞相制度的產物,為了防止內閣演變成新的權力中心,一開始其實是做了巧妙的制度設計:雖然內閣上達天聽,位於權力中樞,但是閣員的品級較低,只有五品,這樣閣員參與決策時不敢肆意妄為。這是權力制衡的帝王之術,類似於六部的給事中,雖然只有七品,地位不高,但是授予了給事中封駁帝王詔書的權力,讓他們成為一股不容小看的勢力。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像給事中的許多權力淪為虛設一樣,內閣的約束制度也被鑽了空子:既然閣員的品級不能突破,那就讓六部尚書、侍郎這類的高品級官員入閣,或者讓閣員兼任太師、太傅這樣的品級極高但沒有實權的職務,這樣還是實現了內閣的位高而權重。

    宰相是君臣共治的代表產物,與君權存在一定的對抗關系,權力取決與和君主博弈的結果;內閣是君主集權的代表產物,權力的大小取決於君主的掌控力與權力慾,在大多數情況下,內閣的權力是不如宰相的,但是如果君主不諳世事,不理政事或者充分授權,內閣是可以攫取到比宰相更大的權力的。

  • 2 # 古代一級建造師何大帥

    內閣大學士是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產生的,起初內閣只是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團、秘書團,大多由翰林院學士擔任,仁宗後內閣權柄日重,逐漸凌駕於六部之上,但是內閣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內閣成員一般是三個以上,例如弘治時期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其實內閣學士品級不高,但是待遇超過各部的部首。

    宰相從秦國開始,實行三權分立,丞相管行政,廷蔚管司法,國蔚管軍事國防。後來逐漸完善,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中尚書省負責政令的執行,初設尚書令為最高行政長官,由於李世民擔任過此職,後更改為左右僕射,這就是左右丞相了。

    宋朝的宰相名字很多,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最高宰相,還有參知政事即為副宰相。

    總理大臣明末出現過,多為臨時性職務,後來多出現在清朝,尤其是清末。

  • 3 # 慢慢就成了大叔

    首先我們談一下什麼是宰相,“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統稱,見於《周禮》。在封建時代,貴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於祭祀,而祭祀時最重要的事是宰殺耕牛,所以一應象徵管家的人都稱為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顧名思義宰相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

    中國的宰相制度起源於商代,丞相之名始於秦,秦朝正式建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則是中央行政體製的首腦。宰相只是中央行政體製中的一個通稱,每個朝代稱呼不一樣。

    秦漢時期,稱丞相或相國,東漢時稱為司徒;隋唐稱宰相為中書令、侍中、尚書三者官員的通稱,具體名稱則因時而異。然而,宰相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卻被廢除。

    那麼為什麼要有宰相這一職位。主要是天下的事皇帝一個人是忙不過來的,所以需要一些助手幫助甚至是代替自己去處理這些事情,而這些人一般都會被任命為宰相,宰相的職責就是輔助機要,幫助皇帝分擔政務,管理百官,治理百姓。

    可是到了明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並廢除了丞相制度,獨攬大權。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本人確實是歷史上少有的勞模皇帝,且精力十分旺盛。

    可是朝廷事務實在繁雜。這時的朱元璋或許可以體會到,為什麼那麼多皇帝都不敢輕易廢除丞相制度的原因了。天天5+2,白加黑,勞模朱元璋也頂不住了,洪武十五年只好再設立內閣大學士,充當顧問,擔任秘書工作。這也就是內閣大學士的職位由來。內閣制度成立後不久,內閣首輔的權力就堪比宰相。

    可是萬事有利就有弊,朱元璋罷相後,皇權更大了,可是畢竟他的子孫後代不像他這麼勤快,到了明中期以後,內閣的作用就是輔政,同時也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基本使得內閣可以行宰相之事,有時候還能代天子行緊急之事。英宗登基之後,便是將中外奏章能全部委派給內閣籤辦,皇帝只負責最後的把關,這極大減輕了皇帝的政務壓力。由此,內閣大學士地位繼續抬高,從此變成朝廷中地位最高的官員。

    接下來,咱們說下清朝的總理大臣。自清朝在入關以後,出於統治方便的考慮,可以說全盤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因此被稱之為清承明制。

    到了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時期,又設立了軍機處,雖然並沒有廢除內閣,但很明顯行政中樞準確來說在於軍機處而不是內閣,內閣更是如同虛設。

    到清末期,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1911年5月,清政府將軍機處與大學士內閣廢除,不再以軍機大臣執掌政事,改設內閣總理大臣,與諸大臣組織內閣。這也就是總理大臣的由來,而內閣總理大臣可以說是當時是清朝末期帝國政府的首長。

    清朝的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慶親王奕劻。他是愛新覺羅·弘曆的曾孫,而愛新覺羅·弘曆又被叫做清高宗,所以慶親王奕劻是個不折不扣的皇親國戚。由於內閣成員中的十三名國務大臣中,滿洲貴族九人,漢族官僚僅有四人,而滿洲貴族中的皇族又佔七人,占據內閣成員一半以上,被坊間稱為“皇族內閣”。可以說他的職位絲毫不必宰相要低,甚至大於宰相的權力。

  • 4 # 小鯉魚歷史記

    宰相古代丞相制度下的一個官職名稱,具有決策權,內閣大學士這個稱呼是明朝才出現的一個官職名,是內閣制度下的官名。總理大臣是晚清時期清政府的首長的稱謂

    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與宰相之間的矛盾貫穿始終,丞相是秦朝時設立的,丞相權力是宰相制度所賦予的,權力較大,對皇帝具有極大制約作用,丞相主要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是百官之首。正是由於丞相權力較大,自漢武帝開始歷朝皇帝都注重削弱相權,漢武帝設中朝,使丞相從決策機構變成執行機構,極大的分散了相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則將相權分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相權一分為三,大大加強了皇權。

    明太祖朱元璋為進一步加強皇權,廢除了自秦以來的丞相制度,最終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皇權空前強化。但是廢除丞相之後,所有的政務都必須由皇帝一人處理,皇帝事務繁忙,需要助手,因此在洪武15年明太祖設文淵閣大學士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明成祖時期正式設立內閣,成為定製。但是內閣只是作為一個諮詢機構,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不具有決策權,雖然後期內閣地位上升,到皇帝為了牽制內閣,用官宦代行披紅的權力。

  • 5 # 用戶7229527372283

    丞相始於秦朝,是最高行政長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漢朝至元朝,一直存在,君權與相權長期相互制衡,君權強勢則政出君王,相權強勢則垂拱而治,明初仍然設有丞相一職,但是胡惟庸案後,太祖感到相權的威脅,不再設置丞相,此後成祖設內閣,內閣首輔實際就是丞相,但權力又小於前朝丞相,清襲明制,不設丞相,設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類似丞相。而太傅位列三公,地位尊貴歷朝歷代都設有太傅,雖然名義上可以參與軍國事,但更多的是一種榮譽銜,彰顯大臣功績,給予崇高地位,但權力遠不如丞相。

  • 6 # 用戶4285481659576

    丞相是古代最高行政官職,比太傅大.

    名義上,太傅可以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議和擬定,位列三公,但,在漢代以後,太傅一般多為銜稱,不再掌握實權,也就近於一種榮耀吧.至於丞相,古代歷史上,相權與君權幾乎一直在互相爭鬥、制約,其權力大小可見一斑但這個也要看具體的朝代.朝代不同丞相或者宰相的權利差異是很大的.而且有的朝代不設丞相,而有的朝代有多個丞相.秦代的丞相李斯、漢初的丞相蕭何、蜀漢丞相諸葛亮、隋代丞相楊素、宋代賈似道,這些人都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唐代開始,皇帝開始注意分散權利.這時丞相的權力較小並開始縮水.明初設立宰相不久,藍玉案、胡惟庸案相繼爆發.宰相職位乾脆被取消.代之以六部內閣制,清代也延續了明代制度,不設宰相.

  • 7 # 不告訴你

    你好,嚴格來說,古代的丞相相對於太傅的權利更高一些,但是這隻適用於軍權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的時候。

    如果是在戰亂的時候,那就是太傅的權利大了,因為他能夠控制很多的權利,尤其重要的是軍權,這就讓他的話語權和地位變得無比尊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參煲湯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