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1169516826995359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

    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釘伐齒和佼古酬汰揣咯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

    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

    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

    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

    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

    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力空調怎麼調舒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