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煙雨客

    一、曹魏得國不正失去士人集團的支援

    曹魏集團一大光彩照人形象,正是人才薈萃。早在曹操起家打天下時,就十分注重吸納各方面的人才。比如出身潁川荀氏的荀彧荀攸叔侄,因此,曹操才能日益壯大成“挾”著天子稱雄北方的一代梟雄。但是曹操活著的時候,大權獨攬,獨斷專行,只要士族中有反對的想法,曹操就一個字:殺,比如:勞苦功高的荀彧悲憤自殺,崔琰和楊修被殺,鍾繇毛玠被罷官。通過高壓政策,士族勢力沒抬起頭,國家正常執行,曹操繼續自稱魏王。

    同時曹丕和曹操這個魏王不一樣的是,曹丕逼漢獻帝退位,從封建禮法上來看更加大逆不道,在士族眼裡就是逆天而行,因此司馬懿在篡奪政權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進行阻止,反而還在暗中幫助司馬懿。同時司馬懿本身就是這個士族集團的代表,司馬家族代表的是他們的利益,他們支援還來不及,怎麼還會反抗呢?

    二、曹丕九品中正厚養士人少闢寒士

    曹丕通過篡漢的方式取得了皇帝位,他最怕的就是被後人指責,而且他在軍中沒什麼威信,殺人不夠果斷,因此他選擇對士族妥協,以換取更多士族的支援。妥協的方法就是選官之前要對參選之人進行評級,評級的標準就是“家世”、“道德”、“才能”,其中對於“家世”的評級定為重中之重,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好的家庭出身,做官基本沒戲。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人才的流逝,而且不幸的是,司馬懿代表的司馬家族享受到了這項制度帶給他們的便利。

    三、曹丕打壓親貴勢力

    對於親貴勢力,曹丕從年輕起,就是一天二地仇。曹操創業的時候,曹家人出了很大的力,其中有不少至親戰死沙場。曹操對他們那是信任有加。可到了曹丕這輩就不一樣了。曹操還在時,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曹氏宗親在內部就已經開始分批站隊了,有支援曹丕的,有支援曹植的,結果曹丕贏了。登基之後,對於曾經的競爭者和支援競爭者組成的小團體,曹丕很是擔心,為了讓自己獲得權力,曹丕對對自己的家族進行了大清洗,支援自己的加官進爵,不支援自己的一律罷黜甚至發配地方找專人看管起來。曹操時一手創立的曹氏執政家族就這樣瓦解了。

    如此迴圈下去,待到下一代皇帝魏明帝曹睿臨終前,曹氏貴族中最拿得出手的頭面人物,竟然成了一輩子沒怎麼上過戰場的曹爽。至於位高權重的司馬懿?曹魏集團不是沒猜忌過他,但外面強敵環視,曹家子弟一代不如一代,就算再猜忌司馬懿,也得捏著鼻子用。

    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卻是曹家矬子裡拔將軍的大將軍曹爽,在輔政後上演了最不作不死的情節,為專權大肆排斥異己,把曹家元老和世家大族集體得罪。德高望重的司馬懿,自然就呼之欲出。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趁著曹爽外出打獵時發動政權,一舉拿下曹魏江山。

    三國後期最大政變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陵政變”,而政變的導火線是魏國大將軍曹爽與太傅司馬懿爭權,其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以曹爽為代表的曹氏宗親,一個是以司馬懿為代表的滿朝文武。當時有一位曹氏宗親,博學多識,才華出眾,頗為朝廷看重,將他一路提拔,他便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右將軍夏侯霸之侄、大將軍曹爽的表弟夏侯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夏侯玄已經是徵西大將軍、都雍、涼二州軍事,可以說是手握重兵,但此時卻為何不出兵幫他表哥呢?

    魏明帝曹叡託孤,親指兩位輔政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少帝曹芳即位後,曹爽由於掌控兵權,於是大權獨攬,將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排擠到一邊,與司馬懿一同遭到排擠的還有滿朝的大部分非曹氏文武官員,取而代之的是曹爽的親信以及曹家子弟,而夏侯玄差不多也是這時候被提拔成了手握重兵的將軍。隨著兩大集團的矛盾不斷尖銳,司馬懿一直在密謀推翻曹爽,最後司馬懿趁著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隨同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的時候,在滿朝文武官員的支援下,發動了政變。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佔據了武庫以及曹爽大軍的營地,並宣告免除曹爽了的兵權。面對這一突發情況,平日裡不可一世的曹爽此時卻不知所措,即使手中依然握有重兵以及天子,但最終他還是投降了。自此曹爽倒臺,大權落到了司馬懿手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實際上不能定性為叛亂,是因為大將軍曹爽排擠輔政大臣司馬懿發生的政治鬥爭,曹爽本身能力有限,卻仗著自己的宗室身份排斥司馬懿,獨霸朝綱,掌權期間得罪賢臣無數,朝中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於是推翻曹爽變成了眾望所歸的事情。而且曹爽為了專權還軟禁郭太后,對外用兵也是敗仗連連,朝野上下被曹弄的烏煙瘴氣、怨聲載道,曹魏政權面臨嚴重危機,所以為了曹魏大業的穩定,司馬懿不得不以郭太后的名義發動政變,控制朝政,穩定了人心浮動的朝廷。再加上司馬懿發動政變打得是“清君側”的旗號,雖然意在誅殺曹爽,但是卻對皇帝依然十分尊敬,在眾人看來此時司馬懿才是忠臣。

    夏侯玄為何不出兵支援曹爽呢?其實,在此之前夏侯玄曾和曹爽策劃駱谷之戰,但是最終的失敗導致人心大失,以夏侯玄的威望肯定震不住魏軍,而且夏侯玄雖然官至將軍,但其本身是個文人,在為官之餘他還是魏國傑出的玄學家、文學家,領兵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大家可想而知,面對司馬懿的政變,連大將軍曹爽都沒有抵抗便認輸,夏侯玄更不可能去與朝廷對抗,何況他雖名為徵西將軍,但其實幾斤幾兩,司馬懿也是心知肚明的。

    當時夏侯玄任徵西將軍,督雍涼軍事,但雍涼是誰的大本營?為何讓夏侯玄出任呢?說到這您可能明白了,雍涼其實是司馬懿多年領兵之地,並且司馬懿在此迎戰諸葛亮,保衛魏國,深得軍心,副都督郭淮,將軍鄧艾等人均為司馬氏心腹。夏侯玄雖然號稱擁兵10萬,但是這支部隊等於是司馬懿的部隊,裡面很多人還是被司馬懿提拔任用,常年跟著司馬懿打天下,夏侯玄就算是想反抗,也不一定調得動這支軍隊,搞不好還會被下屬抓起來送給司馬懿,偷雞不成蝕把米。

    當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夏侯玄作為一個靠敗仗上位的大都督,而且在軍中無半點威望,身邊又有諸多司馬懿的心腹,且這些人在軍中都是威望極高,夏侯玄怎麼可能調動這支司馬懿的親信大軍去征伐他本人?這無疑就是個笑話。而且上文中也提到,司馬懿推翻曹爽乃是眾望所歸,順了滿朝文武的心意,得到了有力的支援,而曹爽此時卻是牆倒眾人推,早就沒了人心,再加上司馬懿手握太后懿旨,讓“高平陵政變”合理合法,廢除曹爽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所以當時司馬懿是掌握著正理的,夏侯玄就算有能力帶領軍隊前來勤王,也是出師無名,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其實,夏侯玄也算是個識時務的人,司馬懿當時在朝中是何種地位?完全可以說是曹魏集團軍界和政界的大佬級人物,黨羽和門生遍及朝野,再加上夏侯玄本身就是個文人,就算他真的擁兵10萬,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夏侯玄有自知之明,看清了當時的形勢,認為自己鐵定鬥不贏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所以也就沒有選擇去送死。

    但很快,朝廷一紙令下,徵召夏侯玄與叔叔夏侯霸入京,夏侯霸一看大勢不妙,認為此時留在軍隊恐怕沒有好果子吃,便勸說侄子夏侯玄與他一同投奔蜀漢,可夏侯玄平時以名士自居,自然不會做有辱先人的事,拒絕了叔叔,還說了句:“吾豈苟存自客於寇虜乎?遂還京師!”結果夏侯霸無奈只得孤身入蜀。果然,夏侯玄回去之後,就被奪了兵權,之後一直讓他擔任虛職,形同軟禁,幾年後司馬師接替司馬懿,夏侯玄被捲入張緝之亂,以謀反罪遭到了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間是249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過去30年之久了。從歷史的角度看,30年時間並不長,那為何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在當時都無動於衷呢?

    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曹氏宗親;第二類,是那些出身寒門被曹操提拔重用之人;第三類,是曹操拉攏過來的世家大族。

    一、曹氏宗親

    曹氏宗親又分為兩類。一類指的是“諸夏侯曹”,也就是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真、曹休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後代。這些人在世時基本掌控著兵權,是維護曹操和曹魏統治的根基。

    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和曹操是同輩,他們在曹操去世前後不久也相繼去世,而他們的後人則混的比較一般,靠著父輩的影響能勉強混個一官半職,但能力就要差很多了。

    其中最典型的是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就是被魏延諷刺的那位。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兒,再加上夏侯惇的影響,所以他的官職很大,歷任侍中、尚書、安西將軍、鎮東將軍,還假節封列候,但能力很一般。魏延說他“怯而無謀”,曹魏說他“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喜歡做買賣)”,說得不好聽就是個酒囊飯袋,而他的後人更是平庸無奇。

    而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比較例外,他和曹爽是表兄弟關係,同時和司馬懿的關係不也錯,當時官居徵西將軍,總督西路兵馬。但他早先隨曹爽出征駱谷大敗,威信掃地,再加上手下那些將領,諸如郭淮都是司馬懿的親信,夏侯玄是指揮不動他們的。

    曹休、曹真是曹魏時扛大樑的人物,他們在世時把司馬懿壓制的死死的,但他們的後代相比司馬懿就差遠了。曹休的兒子曹肇,原本是曹睿託孤計劃中的一員,但最終被排擠出去,此後便退居二線了。

    曹真的兒子曹爽,被曹睿寄予厚望,他受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作為曹氏宗親中的代表人物,他起初表現還不錯,全面壓制司馬懿。但他大權獨攬,改革觸犯多人利益,再加上自己缺乏鬥爭的意志力,最終被司馬懿扳倒,全家被誅殺。

    另一類是曹操的直系後代, 也就是曹魏皇室宗親。他們雖然是曹丕、曹睿的親兄弟,但卻不被信任,處處遭到曹丕、曹睿的提防。

    曹丕登基之時就立下規矩,“藩王不得干政”,這就從法理上堵死了皇室宗親參與朝政的機會。同時,曹丕對自己的兄弟多加限制。他不僅規定藩王不得隨意離開封地,不得相互來往,還派駐一名使者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掌握他們的動向。

    為防止他們久居封地發展個人勢力,曹丕每隔2-3年就會改變藩王的封地,也就是說這些藩王剛到封地一年左右就得考慮搬家的事情,也就沒心思和當地士人官員發展關係了。另外,曹丕還限制這些藩王的親兵,規定人其數不得超過300,而且大多數都是老弱,戰鬥力非常之差。

    曹丕的做法被曹睿延續。這樣做雖然鞏固了皇權,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拱衛曹魏政權,如果皇帝年幼,權臣專權,後果不堪設想。曹魏宗室曹冏就看到了這一點,他寫下《六代論》向曹爽進言,希望曹爽可以授以宗室軍政實權,藉以抑制異姓權臣,鞏固曹魏統治。但卻被曹爽拒絕。

    而這些皇室宗親從內心來講是曹魏政權最有力的維護者,但無奈無兵無權,有心無力,只能坐看司馬懿架空曹魏。

    二、寒門將領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他不拘於門第,只看中能力,因此提拔重用了不少寒門將領,如許褚、張遼、于禁、樂進、徐晃等人。他們跟隨曹操後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能力,是曹操統一北方的中堅力量。

    不過這些人要麼先於曹操去世,要麼在曹魏建立後不久去世,沒有人能活到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那他們的後代又作何表現呢?

    曹丕篡漢後的政治生態和曹操時期是兩回事。曹操重用寒門,而曹丕為了獲取政治支援卻重用世家大族,特別是採用了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保證他們憑藉門第出身可以世代為官。因此這些寒門將領的後人在門閥士族當道的時代很難有出頭之日。

    比如許褚,擔任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護衛工作,但他的兒子許儀卻只是個小小的牙門將,甚至在征討蜀漢時被鍾會所斬首。張遼、徐晃、于禁的後代,默默無名。樂進的兒子樂綝是混的最好的,他做到了揚州刺史,這是因為他拜於司馬氏門下。

    也就是說,這些寒門之後想要有所發展,必須選擇和世家大族合作,不合作就沒有機會。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沒有多少能量和影響力。

    三、世家大族

    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並打壓世家大族,但隨著統治的穩定,他必須任用這些人來治理國家,因為他們不僅世代通讀經史,掌握著輿論話語權,還通過姻親和門第關係建立有複雜的人脈關係網路,有巨大的能力和影響力。

    曹丕篡漢時更是如此,他禪讓的流程就是由王朗、華歆、陳群、司馬懿等世家大族制定完成的,所以他必須重用這些人。甚至為了贏得他們的支援,曹丕還採用了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保障了他們世代為官的特權。於是他們便成了左右曹魏政權的重要力量,曹丕、曹叡託孤之時,也必須有他們的位置。

    如曹丕的託孤班子為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人。曹叡的託孤班子為曹爽、司馬懿二人。無論幾人,都是曹魏宗室和士族大家各佔一半,可見曹魏對他們的重視。

    那麼既然曹魏保障了他們的利益,那他們又為何無視曹魏被司馬懿架空呢?這就要怪曹爽了,因為他得罪了許多人。

    從年齡上說,曹爽是司馬懿的後輩,不過他們二人卻同為曹芳的輔政大臣。而曹爽是曹真之後,年富力強,為擴大自己的權勢,他的手段有些過激。

    為對司馬懿明升暗降,以司馬懿為太傅,把他排擠出軍界。為掌控禁軍,控制京城,他調任領軍將軍蔣濟為太尉,將自己的兄弟、親信安插在禁軍系統。為掌控政局,他主持進行了“正始改革”,重用親信何晏、鄧颺、丁謐、畢軌等人,控制了官員的選舉任命,進一步排除異己,任人唯親。

    更甚者,他為了完全控制年幼的曹芳,還將郭太后囚禁至永寧宮。至此,曹爽完成了大權獨攬。此後曹爽就得意忘形了,其生活驕奢淫逸,從宮中挑選才女、舞樂供自己享用。各地貢品都先由他篩選一遍才送入宮中。

    除了沒有大肆殺戮、擅行廢立之外,他和董卓別無二樣。因此他幾乎把朝野重臣得罪便了,包括許多世家大族。他們看到曹爽這樣下去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利益,最終倒向司馬懿這邊。

    結語

    由於年齡的原因,曹操重用的“諸夏侯曹”和寒門將領大部分在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早已去世了。而他們後代要麼才能平庸,要麼默默無聞,在當時沒有多少影響力,只能坐看曹爽敗亡,司馬懿專權。而曹魏皇室宗親則一直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無兵無權,雖然有心護國,但確實無能無力。世家大族則是因為受到曹爽的排擠壓制,對其極度不滿,最終倒向了司馬懿這邊。

  • 2 # 紅色星河

    公元249年,身為沒有實權的曹魏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等人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郊祭,發動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朝政大權、軍權都落入司馬氏手中,曹魏政權名存實亡,史稱高平陵事變。

    事變導致曹爽及其親信何晏、桓範等十餘家被滅族,五千餘人被殺,連已經出嫁的女性都被抓回棄市。而事變中曹氏宗族沒人站出來反對司馬懿。

    首先是因為曹氏宗族手裡沒兵沒權。曹丕、曹睿為了防範自家兄弟及其子孫奪權或擁兵自重,一直不給他們軍權。

    其次是因為曹操曾經大肆屠殺士人,壓制世家大族。天下士人對曹家早就寒了心。所以支援曹家的士族少。

    再其次在擁有皇帝曹芳支援、又有大司農桓範支援的情況下,自身又掌控曹魏內外軍權的曹爽自己都放棄了鎮壓司馬懿的政變,曹氏宗親自然沒人願意強行出頭對抗司馬懿了。

    另外則是因為司馬懿實施了欺詐手段。讓一幫曹氏宗族、世家大族以為司馬懿只是解除曹爽本人的軍權,不會掌控曹魏政權,更不會殺害曹爽及其親信。

    後來司馬炎建立晉朝,吸取了漢朝滅亡及曹魏滅亡的教訓,為了讓宗室拱衛司馬氏朝廷,分封了一大堆同姓王,各封國都有自己的軍隊,而朝廷管轄下的各個郡縣取消了武備,結果又導致八王之亂,中央政府無力控制時局。最後造成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國陷入了一段近三百年的大戰亂、大分裂的血腥黑暗時期。

    這就是專制社會的侷限性。最高統治權之執行、轉移與繼承缺乏制度化、科學化、合理化安排所導致的必然結局。

  • 3 # 唐東星說歷史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陪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之際,起兵政變控制京都,自此一代梟雄曹操建立的魏國軍政大權旁落,司馬氏一族掌權,史稱高平陵事變。

    因為《三國演義》的描寫,大家多會以為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一個人掀翻了魏國朝廷,其實不然,司馬懿掀翻的只是專擅朝政、把持尚書檯的曹爽一黨而已,而滿朝文武幾乎都站在司馬懿一邊。只不過政變的成果最後被司馬懿竊取,讓人誤以為是司馬懿靠一己之力翻的身。

    很多人產生疑問,司馬懿手裡並無軍隊,為何輕而易舉擊敗大將軍曹爽走上巔峰呢?

    司馬懿德高望重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多次上書支援曹操稱帝,逐漸得到倚重。曹操稱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激烈的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為太傅,位列三公。司馬懿為當之無愧的四朝老臣,在曹魏政權中威望極高。

    曹氏宗親被嚴重打壓

    曹操創業時代,多倚重曹氏族中兄弟和夏侯氏家族,當然,夏侯氏因為特殊原因和曹操同屬宗親,但是在曹丕即位後,這種情況被嚴厲禁止。曹氏子弟封王后,必須立即就國,活動範圍控制在封國三十里範圍內,一舉一動受到中央派來官員監督,這也是後來曹氏人才凋零,後繼無人的原因。

    曹爽主動投降

    政變之時,司馬懿權力已然被架空,只有府兵三千追隨與他,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可惜對手曹爽段位太低,昏招頻出,司馬懿政變口號並非奪權而是“清君側,”司馬懿深知郭太后不爽曹爽兄弟大權獨攬,驕橫跋扈,因此以太后的名義封鎖京都宮門,切斷曹爽兄弟的退路,況且曹爽和滿朝文武的家人都在京都,一時竟無人提出異議。曹爽因桓範是他同鄉年長的故舊,所以在九卿之中對桓範特別加以禮遇,桓範素以智謀聞名於世,於是諫言曹爽立刻前往許昌一皇帝名義召集兵馬勤王,曹爽竟然一臉懵逼,以為司馬懿只是嫉妒自己手中的權力,竟然派使臣主動義和,親身前往司馬懿府邸負荊請罪,主動放棄抵抗。

    這次事變以司馬懿重新掌權結束。

  • 4 # 任克說

    對於很多三國迷來說,有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那就是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的時候,為什麼曹氏宗親毫無反應呢?

    只能說司馬懿勝在了先天條件上,這個先天條件就是活得久。

    都沒司馬懿活得久

    在曹操剛建立曹魏勢力的時候,基本上是兩部分的將領居多,一方面是來自於夏侯氏和自己曹氏的親戚,另外一方面則是很多的士族或者招募的將領,而等到高平陵事件發生的時候,司馬懿的年紀已經到了70歲,這對於三國這一段歷史來說絕對是高壽了,試問同時期的很多人物還有幾個活在世上的?

    仔細盤算一下就會發現,高平陵事變發生的時間是249年,而此時曹氏的宗親像曹仁、曹真、夏侯惇、夏侯淵等等,全部都已經去世。而那些曾經幫助曹魏開國的將領如張郃、張遼、樂進、程昱、荀攸等等也已經去世,所以司馬懿在發動事變的時候,不是曹氏宗親坐視不管,而是實在是沒有人能管。

    唯一能夠和司馬懿較量的只剩下了曹爽,但曹爽不是一個什麼聰明人,在排擠司馬懿的時候不斷地打壓和蹂躪,剷除異己的時候也是毫不手軟。這也就使得很多曹魏大臣心存不滿,對於司馬懿的遭遇也是深感不公,再加上當時的司馬懿已經是一個垂暮老人,很難有人相信司馬懿發動政變後,還能夠成為權臣。

    就像是曹魏老臣蔣濟一樣,蔣濟經歷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君王,資歷和經歷都與司馬懿差不多,然而也正是處於對司馬懿的同情,在司馬懿反叛之後,蔣濟不但是沒有阻止司馬懿,還親自寫信勸說曹爽投降,在蔣濟看來司馬懿不過是清君側,只要沒有威脅那麼就能保證榮華富貴。

    曹氏宗親並沒有大權

    而且在曹操去世之後曹氏宗親遭遇了打壓,曹丕時期很多的叔伯輩分的開國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勞總是耀武揚威,為了能夠進一步的控制權力,曹丕還接受了九品中正制,利用士族的力量來控制勢力平衡,等到了曹睿時期更是如此。所以曹氏宗親並不是各個都掌握了兵權的,能掌握兵權的又被曹爽給控制著,正所謂是將熊熊一窩,有能力的也出不了頭。

    況且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前快速做了反應,提前就把可能威脅到自己的人召了回來,像是夏侯玄等等,因此剩下的只有一個曹爽,還偏偏選擇了投降。

  • 5 # 瀾石記

    公子哥曹爽難當大任司馬懿與曹氏家族的這場較量,在魏明帝曹睿臨終託孤時就埋下伏筆了。最初,曹睿確定的輔政大臣是五個人:燕王曹宇擔任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曹宇是曹操的兒子,曹睿年少時就與他非常親近。夏侯獻是夏侯族人,曹爽是曹真之子,曹肇是曹休之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這個名單裡並沒有司馬懿,如果照此安排,司馬懿根本沒有機會起事。

    曹氏家族已外強中乾

    曹魏帝國是曹操奠定的基業,打天下時猛將如雲,曹仁、曹洪和夏侯淳、夏侯淵等宗室兄弟都是領軍大將。到曹丕、曹睿當皇帝時,除了老將尚在,還有第二代大將曹真、曹休。但之後曹氏家族一代不如一代,朝廷的兵權落入司馬懿之手。司馬懿多年領兵,戰績顯赫,培植了一批心腹將領,在軍中非常有威望。曹睿最初託孤給那五個人,實際是要他們牢牢掌控兵權,不能落入旁人之手,但未能如願。曹爽執政後,曹氏宗親在外執掌兵權的大概只有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以及他的侄子夏侯玄。

    司馬氏取而代之

    當司馬懿站出來收拾曹爽時,很多人擁護他,很快控制了洛陽城。而城外的曹爽張皇失措,桓範勸曹爽帶皇帝到許昌,調集大軍鎮壓司馬懿。但曹爽想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他把刀扔在地上說:“我即便投降了,還可以做一富豪嘛。桓範哭道:“曹子丹(曹真)這樣有才能的人,怎麼生下你們這幫犢子兄弟,今天要受你們牽連滅族了。”

  • 6 # 南閣水哥

    導言

    題主肯定是沒有讀過王夫之的《讀通鑑論》。裡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註解:魏削宗室而權臣篡,晉封同姓而骨肉殘。這就基本上解釋了為何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沒有曹氏宗親來幫忙。因為宗室已經被曹家自己削光了。都沒有兵權如何可以保衛大魏?

    曹魏削宗室的具體步驟

    曹操去世後,曹丕登基,取代了漢室建立的魏國。作為王者,他首先想到的是當年那些和自己爭奪權位的兄弟們。於是曹丕就開始下命令,要求封侯的諸位宗室離開都城,前往封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植了。

    曹植本來是可以和曹丕爭鋒的,但是最終失敗了。具體怎麼失敗的我們不多說。失敗後的曹植就被趕到封地去了。

    餘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遷都賦序》

    這段話可以看得出來,曹植是一直在被趕,為啥呢?一來是曹丕的妒忌,二來是對於曹植的忌憚。只要這個弟弟不死,自己的皇位就有危險。這就是曹丕的最初的想法。

    這樣想是有道理的,曹植雖然失敗了。但是國內原來傾向於曹植的宗族勢力還在,所以只有徹底鬥倒了曹植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可憐的弟弟最終被逼到了東阿,那裡還沒有阿膠,曹植在東阿過的很苦,很想再回去。

    對於自己的弟弟都是這樣子,更不用說對別的人了。

    另外一個弟弟曹彰是最能打的,被封為任城王,結果呢,黃初四年回京覆命,結果居然暴病而亡。這種奇怪的死法,諱莫如深。陰謀論者當然把板子打在曹丕的身上。兩個厲害的傢伙都被摧毀了,那麼剩下的呢?

    曹家的第三代沒有能人

    最可憐的是曹家的第三代開始就沒有幾個能有用的。

    曹彰的兒子曹楷,五年,改封任城縣。太和六年,復改封任城國,食五縣二千五百戶。青龍三年,楷坐私遣官屬詣中尚方作禁物,削縣二千戶。這是他最有名的記錄了,居然是犯罪。

    曹植的兒子曹苗,高陽鄉公。其生平事蹟,史書缺載。曹志穆鄉公、濟北王也就是一個貴公子沒有什麼前途的傢伙。

    魏明帝曹叡病重之際,原想以燕王曹宇(曹操之子)為大將軍,使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曹真之子)、屯騎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驍騎將軍秦朗(曹操養子)等對輔政。這已經是宗室中最好的人才了,可是真正能用的估計就一個曹爽。結果就是他毀掉了整個曹家政權。所以第三代真的不堪大用,就不用說第四代了。

    司馬懿奪權之後的曹氏子孫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假裝許諾,然後卻十分狠毒的徹底剷除了以曹爽為首的中央政府中大部分曹氏忠臣;王陵叛亂事變中,剿滅王陵之後,司馬懿介面王陵想擁立曹彪而逼迫曹彪自盡。這還不算,司馬懿進一步圈禁曹魏的宗室王侯,安置在鄴城,派人監視,禁止他們互相來往。

    宗室的覆沒標誌著,曹魏政權的改旗易幟就是已經不可避免了。這樣悲情,司馬家肯定不想再犯,於是後來的司馬家乾的最多的是,給自己家的兄弟封王。可是結果呢,八王之亂了解一下。世事難料,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最終又會被另外的難題所困,這也許就是中國歷史不斷上演的一場悲喜劇。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首先咱們確定一點,曹氏宗親包括曹氏和夏侯氏。曹操的父親曹嵩本是夏侯氏家的子弟,過繼給中常侍曹騰為子。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

    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

    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別人不說,就說當時曹家宗室中最有權勢的曹爽,他其實有翻盤的機會。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遺命8歲的養子曹芳繼位為帝,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

    這兩個也都不是什麼好人,打著操縱曹芳、自己當隱形皇帝的主意,第一回合的爭鬥中,司馬懿暫敗,不得不避退一步,以身體有病為由辭職回家。

    曹爽還真以為半隻腳踏進棺材的司馬懿沒什麼殺傷力了,從此對他不太警惕。但他就沒想過,司馬懿連曹操都不太看得起,怎麼可能甘心被他曹爽壓制?

    注意,這位郭太后,並不是曹丕的老婆郭女王,而是曹叡的老婆明元皇后,出身涼州大族。雖然同姓郭,兩位太后並不是一族。

    她為什麼支援司馬懿呢?因為曹爽想要專權,擔心她壞事,聽從何晏、鄧颺、丁謐等人的計策,把她給軟禁在了永寧宮,不許與外界接觸,司馬懿等於是救了她。

    之後司馬懿稱曹爽兄弟敗亂國典、擅權營私,以郭太后的名義上奏天子曹芳,請求罷廢曹爽。當時曹芳還和曹爽在高平陵呢,曹爽驚慌失措,不敢讓曹芳知道此事。

    這兩人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實際上也是相信曹爽一方會贏。天子在手,又只是失去了都城,情況並不是那麼危急,只要帶著曹芳到曹家的老根據地許昌,然後召集四方兵馬勤王救駕,很快就能斬首司馬家。

    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勸諫曹爽的。桓範還說,可以用他手中的大司農印章為他們的軍隊調運糧草。話都說到這份上,曹爽該下令移師許昌了吧?

    這分明是鬼話,然而曹爽竟然信了,向司馬懿屈服,帶著曹芳自投羅網,回到了洛陽。桓範簡直氣得要吐血,說曹真是個大英雄,沒想到竟生下你們這樣蠢如豬狗般的兒子,今日要被你們帶累得滅族了。

    果然,沒多久,司馬懿滅曹爽三族,曹氏宗族據說有5000多人遇難,桓範也被夷三族。

    可以說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族,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不抵抗。他們大概以為,司馬家想做的只是權臣,不會也不敢將曹氏趕盡殺絕,但司馬懿沒什麼不敢的。

    再說夏侯氏,雖說和曹家是血脈之親,但第一代也許關係緊密,兩三代之後,和曹家也不復當初的親熱。司馬家的打擊範圍沒那麼廣,夏侯氏也並沒有一定要保曹家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就兩個人,一個是夏侯霸的侄兒夏侯玄,他還是曹爽的表弟,高平陵之變後被剝奪兵權,調入朝中為官,數年後被殺,夷三族。

    另一個就是夏侯霸,他知道夏侯玄被調回洛陽後,擔心被司馬家謀害,直接逃入蜀漢了,躲過滅門之禍。他在蜀漢也有親戚,張飛的妻子是他的族妹,因為這層關係,受到蜀漢的重用,曾追隨姜維討伐曹魏。

    總之,高平陵政變時曹家宗室不反抗,是因對情況預估不足,以曹爽為風向標,沒有下定決心,後來再想反抗,已經沒有機會了。

  • 8 # 一起品歷史

    不邀自來了。

    249年,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洛陽的所有城門,佔領武器庫,僅僅半天的時間,司馬懿就控制住了整個洛陽。司馬懿政變後,揭露了曹爽兄弟的罪惡,罷免了他們的兵權。之後,司馬懿又將曹爽 何宴等人夷三。彰顯了司馬懿在年邁的時候的心狠手辣。說到這裡,為什麼曹氏宗親都不反抗呢?

    其實,並不是不反抗,而是已經沒有能力防抗了。我們都知道,曹操還在的時候,那時的司馬懿可以說基本沒有任何小心思吧,因為曹操十分謹慎,一不小心司馬懿就會沒有了活路。因此,在曹操和曹丕在位的時候,司馬懿就立下了累累的戰功。司馬懿又能帶兵打仗又會深謀遠慮,當然是皇帝的首選。慢慢的,他在軍中的聲望就高了起來,後來,蜀國只要是諸葛亮帶兵出戰,魏國一定會派司馬懿前去迎戰,久而久之,司馬懿的威望就越來越大了,但是當司馬懿剛剛覺得自己可以推翻曹家人的時候,諸葛亮正好死了,所以,司馬懿就開始了裝病,一直在等機會,直到曹爽去祭祖時,奪下都城。曹爽因為覺得司馬懿已經沒有威脅了,疏於防範,沒想到回來以後發現自己被包圍了,為了保護皇子只能交出了政權。司馬懿便不再給曹爽反抗的機會了。

    除掉曹爽以後,司馬懿明白斬草除根的道理,也殺了很多曹爽的後人,所以當時曹氏宗親只能忍著。

    再後來,曹家的皇帝不滿司馬師的霸道,手裡拿著劍要殺掉司馬師,但是被司馬師的手下給殺了,司馬師也很聰明,把殺掉皇帝的人也給殺了,給自己留下好名聲。

    因此,曹氏宗親也就只能認命了。

  • 9 # 逸聞軼事

    重用士族,打壓本族

    士族一般都與本族無淵源。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打天下的時候,手裡的權利都是交給自己的兒子、侄子還有信任的人,曹操始終提防著外族,因為曹操對於東漢而言,本就是外族謀取了劉氏的江山。

    但是曹丕不同,在魏國之前,曹丕和曹植兩人爭奪太子之位,這讓曹丕看到了兄弟之間的勾心鬥角;當曹操死後,曹氏宗族的人就來詢問玉璽在哪,這讓曹丕下定決心要打壓本族。

    平民翻身難,個人集權大

    曹氏宗族走向沒落的第二大原因就是沒有人才。曹操是個愛才之人,不管你是平民也好還是大家族也好,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到我手下做事,曹操這番舉動讓很多將領為他甘心賣命,就像曹操在和張繡的叔母幽會之時,典韋還拼命保護他一樣。

    此外,在曹丕的一系列政策之下,司馬懿等外姓逐漸掌握了巨大的權利,司馬懿一家獨大,能約束他的人幾乎沒有多少,他篡位是蓄謀已久。

    高平陵之變一舉推翻了曹氏,朝中竟然沒有敢反抗的官員,前線軍中雖有曹氏反抗,但也是迅速被平息,可見司馬懿的權利有多大了。

    總的來說,曹丕逼死了曹氏,所做的一切都成全了司馬懿,曹氏並不是沒有反抗,只是反抗太無力罷了。

  • 10 # 故人依舊666

    讀過三國曆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司馬懿可是曹魏政權的重臣。後來利用裝病使得曹爽降低警惕,以太后的名義逼曹爽交出兵權。

    司馬懿奪權之後,曹氏宗親不反抗是有幾點因素。

    第一:曹爽之過,主動認罪

    曹爽和郭太后不和,司馬懿指控曹爽掌權亂國,之後奉郭太后的命令關閉洛陽城門。改變曹爽對軍隊的控制,罷免曹爽。

    司馬懿的聰明之處在於他藉助的名義是清君側,表明自己並不是叛變。而糊塗的曹爽放棄啦抵抗,其實抵抗也沒多大作用了。只因自己疏忽大意,得意忘形才導致最後的苦果。

    第二:曹氏宗親權利被削弱

    曹操掌權的時候多用曹氏宗親領兵,但是曹操之後的掌權者都對曹氏宗親進行打壓,導致沒有啥實權。最後更是不許領兵。

    第三:曹氏後繼無人

    曹氏後代中沒有傑出才華之人,最後也就曹爽有些才能,關鍵是根本無法和司馬懿抗衡。與曹氏關係最近的夏侯家族中僅有兩人有些權利,夏侯玄被軟禁,夏侯霸投降蜀國。

    所以,曹氏宗親沒能力反抗,沒人有實權,結果自然被司馬懿取而代之。

  • 11 # 蕭武

    先來界定一下什麼叫曹氏宗親。

    曹氏宗親,大體來說,至少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曹操的嫡系子孫組成的、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親屬,也就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獨子,但曹操的兒子不少,光史傳記載的就有二十多個,最小的曹操死的時候才只有三歲,是由曹丕撫養長大的。

    另一種,就是曹操的同宗,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夏侯氏包括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尚等,曹氏包括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這個圈子相對來說,可以算是曹魏的外圍宗親。

    曹操時期,在各個主要戰區掌握兵權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的外圍宗親。比如曹仁在荊州,曹休在合肥,夏侯淵在長安。曹操後期,隨著自己的兒子們開始長大,曹操開始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兒子掌握軍權。比如安排曹彰率軍北征,在曹操生前最後一次出征漢中,即將撤回的時候,徵召曹彰到長安前線,就是有意將關中的軍權交給曹彰來掌握。

    關中對曹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雖然人口遠不及關東地區,但在軍事上差不多相當於半個曹魏,至少是三分之一,所以史傳上說司馬懿出鎮關中,是“分陝之任”。

    但是,曹操沒有來得及完成這個安排,就去世了,曹丕繼位。因為曹操晚期發生過儲位之爭,也導致了曹魏陣營內部的分裂。曹操死後,曹彰回去奔喪,又問曹丕“先王璽綬何在”,有意爭奪繼承權。這兩件事都導致曹丕對自己的兄弟失去信任,不願意給他們過多的實權。

    所以,從曹丕開始,隨著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一代人逐漸老去,曹丕用來接替他們掌握軍權的事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而沒有繼續沿著曹操晚期的思路繼續走,有自己的兄弟來掌握軍權。

    到魏明帝曹叡時期,情況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司馬懿開始由文入武,出鎮方面,東抗孫權,西拒諸葛,北滅公孫,都是司馬懿領兵完成的。司馬懿在軍隊的勢力開始逐步擴大。而且,一些曹操時期的曹魏元老功臣,也就是司馬懿原來在曹操時期的丞相府同事們,也都開始獨擋方面。

    與此同時,明帝繼續延續曹丕打壓宗室的政策,加強對宗室的控制,但在戰區最高長官的人選上,雜用一些曹氏、夏侯氏外圍宗親,比如曹真和曹休,在明帝時期都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還有夏侯玄,曾擔任中領軍,也就是負責宮廷和皇帝警衛的部隊的長官。曹真死後,曹爽也受到了重用。

    曹丕臨死時,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包括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但到明帝臨死時,當初的四位輔政大臣中,只有司馬懿尚在人間。明帝對司馬懿並不完全信任,也意識到長期打壓宗室,帶來的結果是大權旁落,王室顯得孤掌難鳴,容易出現權臣。

    所以,明帝制定的第一套託孤大臣名單中有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而沒有司馬懿。由於長期實際上處於被軟禁狀態,並不參與實際的政治運作,在朝廷也缺乏有力的支持者,燕王曹宇沒有敢接受這個安排。明帝最後仍然安排有外圍宗親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司馬懿在政變中推翻曹爽獨攬朝政的時候,曹魏的宗室本身因為長期被軟禁,沒有什麼能力進行有效的反抗。而曹氏、夏侯氏外圍宗親集團中,曹爽就是領袖,惟曹爽馬首是瞻。

    曹爽政治經驗的缺乏導致了全盤失敗,之後,本在關中擔任徵西將軍、掌握方面軍權的夏侯玄也被司馬懿一紙詔書召入朝廷,夏侯氏唯一富於軍事經驗的夏侯霸倉皇投奔蜀漢,曹氏、夏侯氏的政治勢力也因此被司馬懿一舉消滅。

    在這之後,忠於曹魏的一些元老重臣還曾經發動過一些反對司馬氏的行動,比如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王凌就是司馬懿在曹操丞相府的老同事,在司馬懿臨終前不就,以為司馬懿當時已經無力率軍出征,試圖反叛,擁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結果剛一起兵,司馬懿力疾而起,親赴前線,撲滅了叛亂。

    之後,又以楚王曹彪被叛亂利用為藉口,將曹魏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洛陽來,以便於監管。這時候,司馬氏已經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勢,軍權也基本上都由司馬氏親信掌握,曹氏宗室也就徹底失去了反抗能力。

  • 12 # 端木建

    三國志有一段記錄:異哉,魏氏之封建也!不度先王之典,不思藩屏之術,違敦睦之風,背維城之義。漢初之封,或權侔人主,雖雲不度,時勢然也。魏氏諸侯,陋同匹夫,雖懲七國,矯枉過也。就說曹魏的宗室分封最奇怪了,一不考慮都是一個老子生出來的,不念大家的兄弟感情,二也不考慮讓自家兄弟拱衛自己的皇位,漢初大封宗室,導致了七國之亂,但當時是時勢所趨,不得已而已。而到了現在,矯枉太過了,魏氏的諸侯跟老百姓沒什麼區別。

    司馬氏篡位用了20年的時間鋪墊,多數曹魏大臣已經人心歸附到司馬氏了,當時掌權的大臣多半都是司馬家族提拔的,剩下的幾個曹氏宗親沒有群眾基礎,怎麼反抗?司馬氏不是無能之輩,祖孫三代個個勵精圖治,文武全才,為國為民,當然,更加為了自己,但不可否認的是百姓對他們的為政措施是很擁護的,這樣就不會使中立的大臣反對,擁有了威望,對這點曹氏宗親也是很忌憚的。

    曹爽把持朝政時,為非作歹,自高自大,重用一些無能之輩,比如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這些人都是市儈之輩,沒有真才實學,一但主人有難,個個自保。曹爽身邊只有他的弟弟曹曦和曹訓。愚蠢的曹爽在陪同皇帝曹芳去祭拜高平陵祖上時,竟把兄弟和親信都帶出去了,這就為司馬懿一鍋端提供了機會。

    經過這幾十年,沒有權力,也沒有影響力的宗室很難在曹芳時期逆轉。更何況曹睿託孤的時候,原本定好的宗室安排又否定,只留下了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這就導致了宗室一點力量都沒有,曹爽也就這樣被司馬懿殺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壇最貴球員竟不是梅西C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