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觀風聽雨夜讀書

    進士三甲分別指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而探花更難得,在好多朝代,對探花都有特殊要求,要人帥字美,風度翩翩青年公子才可以被點中探花。

    二甲一般情況下取七到十名,賜進士出身,三甲一般根據具體情況來定,多則二三百人,少則數十人,賜同進士出身。嚴格來說,只有二甲以上才是真正的進士!

  • 2 # 無聊人在743

    明代,科舉考試分成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加考試者需要以秀才身份報名,鄉試考核通過的即可稱作舉人,而鄉試第一名則成為解元。這裡的鄉試相當於如今的省級考試,而解元基本等同於現在的省高考狀元。

    而中了舉人的考生,就可以繼續到禮部報名,參加會試。通過會試考核的考生就可以稱作進士了,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進士同年可以到紫禁城的保和殿參加殿試,殿試的試卷會交給閱卷大臣輪流查看,用類似於畫“正”字的辦法,找到閱卷大臣支持票數排名前十的試卷,最後交給皇帝決定名次。

    最後,皇帝會根據成績的高低,分出殿試的三甲,這裡的三甲絕對不是前三名的意思,而是“三等”的意思。第一等是一甲,有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二等是二甲,有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第三等是三甲,也有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 3 # 勇敢的回歸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 4 # 相生橋上的光輝

    狀元第一,進士,舉人,秀才。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明清科舉改為考八股文。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 5 # Ihaveadream726

    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考試次序從小到大:秀才,舉人,進士。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

    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

    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

    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

    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4、進士: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

    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5、舉人: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

    雅稱為“孝廉”,俗稱“老爺”。

    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公車”。

    舉人有時也被稱為鄉進士。

    6、秀才:秀才別稱茂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

    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敘述的三種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