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星星的願望2

    整個長江水系,包括各附屬湖泊,共分布有魚類350種,其中終生在淡水中生活的純淡水魚有324種之多,大大超過中國其他江河的淡水魚種類數(珠江有淡水魚239種,黃河僅有150種)。


      長江的魚類中,有10種是各河口洄游性魚類,如降河洄游的鰻鱺、松江鱸,溯河洄游的中華鱘、鰣魚等;另外還有16種是主要在河口區鹹淡水生活的種類,但在下遊的淡水中經常可尋覓到它們的蹤跡,如鯔、花鱸等。至於偶爾在河口見到的海產魚類,就不能算作長江的魚類了。


      在長江的魚類中,鯉形目魚類佔絕大多數,計有248種,佔整個長江魚類種數的70.8%。其次是鯰形目魚類,有37種,佔10.7%。長江的鯉形目魚類分屬於4個科,亞口魚科僅有胭脂魚一個種,鰍科有50種,鯉科181種,平鰭鰍科16種。鯉科不但是長江魚類中最大的一個科,佔了總數的51.7%,而且長江的主要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魴、鯿、鯝、銅魚等,都屬於這個類群。同時,鯉科中所有的11個亞科,在長江內都有分布。特別是適應於高原環境的裂腹魚亞科魚類,在長江水系多達24種,而其他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通常僅分布這一亞科魚類的少數幾種。

  • 2 # 祛白勇士

    答:長頜鱭,長江江豚、鰣魚、胭脂魚(野生種群為珍惜動物)白鱀豚(已功能性滅絕)中華鱘白鱘,還有其它的普通魚類。近日,國家級長江中下游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魚塘修復一期工程在靖江完工,63畝水麵建設了21口標準塘,養殖了黃顙魚、花鱸、長蛇鮈等20多種長江裡收集到的野生魚類。

    該工程將對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發揮積極作用。

  • 3 # 堅果6818

    ①吻長突出,口下位,體被5行骨板或除尾鰭上葉外完全無鱗。  

    ②背鰭條與臀鰭條數目多於支鰭骨。  

    ③一般為歪型。  

    白鱘與中華鱘的區別:白鱘吻呈劍狀突出,無骨板,尾鰭上葉具硬鱗,中華鱘吻不呈劍狀突出,體被5行骨板。  

    中華鱘與長江鱘的區別:中華鱘鰓耙排列稀疏(13-24枚)呈短柱狀,且幼魚階段皮膚較光滑,長江鱘鰓耙排列緊密(20-36枚)呈三角形,幼魚皮膚粗糙。

  • 4 # 星辰mG

    白鱘與中華鱘和達氏鱘的主要區別是體上及頭部均裸露,沒有骨板被覆,上下頜上具有細牙齒。

    它的體形也很奇特,身體呈長梭形,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部的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

    吻部長而尖,像一把鋒利的長劍,伸出於頭的前端。吻的兩側有寬而柔軟的皮膜,腹面有一對短而細的吻須。

    口大,位於頭的腹面,呈馬蹄形,能伸縮。鰓孔也較大,沒有鰓蓋骨,但眼睛卻很小。眼睛後面有噴水孔。體表光滑無鱗,或僅有散布身體各處的退化鱗片痕跡。

    尾鰭為歪形,上葉比下葉長。

    頭部,體背和尾鰭都為暗灰色,腹部白色。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梅花斑狀的神經細胞組織。

    皮膚光滑柔軟,身體兩側的側線上有許多像小樹杈一樣的分枝

  • 5 # 用戶5764054136467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俗稱鱘魚、鰉魚、沙臘子,屬淡水定居性魚類,主要分佈於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在長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

    dabryanus) 又稱達氏鱘,俗稱鱘魚、鰉魚、沙臘子,屬淡水定居性魚類,主要分佈於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在長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以及沱江等支流的下游也可捕到。

    長江鱘成熟個體的體長分布在75~105厘米,體重為4.5~12.5千克;雌性為6~8齡,體長為99~108厘米,體重為9~15.9千克。長江鱘最小性成熟個體,雄性為4齡,雌性為6齡[1]。

    長江鱘是長江中獨有物種。

    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 又稱達氏鱘,俗稱鱘魚、鰉魚、沙臘子。鱘的一種。中國特有的珍貴大型魚類之一。外部形態與中華鱘相似,體表無鱗,生有5行骨板,背部的1行骨板最大。各行骨板間的表皮及頭部背面遍布顆粒狀的小突起,觸摸粗糙,在幼小的個體更為明顯。達到性成熟的年齡為5~6齡,體長多在1米以下,體重5~10千克,雄魚達性成熟的個體較雌魚小。春季繁殖,食物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也可攝食植物碎屑、蛹、著生藻類和小型魚類。用鉤具及大型三層流刺網捕撈。產於長江中、上游,尤以宜賓至宜昌的長江幹流江段為多,在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上游支流有分布。營養成分與中華鱘相似。魚卵徑約3毫米,黑褐色。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

    形態特徵

    體長梭形,前部略粗壯,向後漸細。橫斷面呈五角形。吻較短,呈鈍圓形。腹部扁平。口大,橫裂,位於頭腹面。口前方有觸鬚2對。眼小,側位。軀幹部被五行骨板。背鰭後位,與臀鰭上下相對。尾鰭歪形,上葉大於下葉。側骨板以上灰褐色,以下和腹部乳白色或黃白色。5~6齡性成熟。體長可達100厘米左右,體重5~10千克[3]。

    長江鱘

    地理分布

    長江鱘屬淡水定居性魚類,主要分佈於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在長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以及沱江等支流的下游也可捕到[1]。

    魚類的分布在頗大程度上決定於所棲息的水體性質。鱘魚是喜棲息於寒帶和溫帶鹽分較低的水體中的魚類,要求有較寬闊的水麵,如大江、大河和近岸的淺海地帶。這些地方水溫不高,沙礫性底質,深度最大不超過200m[4]。

    鱘魚類的食量大,其主要食物為底棲的動植物和沖積沉淤的有機物渣滓。因此,它所分布的地帶是食料豐富的大型湖泊、大型河川,河口及淺海近岸地區。深海遠洋中不適於鱘魚類的生活[4]。

    鱘魚是一種健遊的魚類,除一些地區性的移動外,還能作遠程移動。在其移動過程中,自然環境條件如氣溫、水的鹽度和化學成分以及水的流速等都在變化。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可以促使鱘魚屬性的變異。由於自然選擇的結果,因而就產生了適應新環境的地方種[4]。

    近代鱘魚類的化石見於白堊紀。要了解鱘魚類的分布現狀,必須與白堊紀的古地質地理的變遷相聯系。那時地球的表面水域和世界各大陸塊是相互連接而以後又割斷的。據此可以推斷近代鱘魚類分布形成的

    白鱘吻呈劍狀突出,無骨板,。尾鰭上葉具硬鱗,長江鱘鰓耙排列緊密(20-36枚)呈三角形,幼魚皮膚粗糙。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公斤,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白鱘是生活在長江的大型肉食魚類,是中國的特有魚類。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

    中國古代白鱘被稱為鮪。春季溯江產卵。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干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游也有發現。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最新顯示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0米100kw用多大的電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