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玉竹澗

    百城:《北史·李孝伯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稱藏書富者為擁“百城”。

      書田:以耕田喻讀書,所以書也稱“書田”。典故出自《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願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

      經笥:經,經書,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導性的著作;笥,裝書的箱子。《後漢書·文苑傳·邊韻》:“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又《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學則經笥,文為世珍。”後人用“經笥”代好書多,用“腹笥”喻博學。

      萬卷: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喻博學,後人用以代指數量驚人的書。

      災梨棗:喻不好的文章、壞的書。古用梨木、棗木刻書,專刻質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讓梨棗木受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使鉛字倒霉。

      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宋真宗《勸學文》:“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封建時代常用來代指書籍。

      五車:用五輛車載書,喻書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汗牛充棟: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後人用“汗牛”、“充棟”或“汗牛充棟”來借代極為豐富的藏書。

      丹鉛:丹砂與鉛粉,古代點校書籍時所用。明代楊慎集其考證諸書異同的著作即名《丹鉛錄》。後人亦用來借代經過點校或考證的書籍。

  • 2 # 琉漪心晨

      《書湖陰先生壁》是王安石晚年所寫,當時王安石變法失敗,兩次罷相之後就一直隱居家鄉金陵,在這期間,詩人和鄰居楊德逢交往非常密切,詩人多次去楊德逢家中游玩,楊德逢是一名隱士,別稱湖陰先生,這兩首題壁詩就是寫給楊德逢的。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宋代: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簡析:王安石晚年隱居之後,寄情于山水,經常訪僧問禪,他在這一時期心情趨平淡,詩歌作品以寫景詩和詠物詩為主,意境清遠自然。而詩中的另一位人物湖陰先生本名楊驥,字德逢,他是一位躬耕田園的隱士,王安石隱居之後就和他成為鄰居和好友,關於他的詩作至今尚保存十多首。王安石對他的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像陶淵明一樣不慕名利、志向高潔的隱士。

  • 3 # 用戶1684068959782283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因主持變法,先後兩次被罷相,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自奉儉約,縱情山水,常訪僧問禪,勤於讀書著述。因而這一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構思精巧,字句別致,意境清遠自然,為世人所推崇。《書湖陰先生壁》即其中之一。湖陰先生即楊驥,字德逢,是一位躬耕田園的隱士,是王安石晚年居江寧時的一位鄰居和好友。王安石在《元豐行示德逢》詩裡有這樣的詩句:“湖陰先生坐草室,看踏溝車望秋實。……先生在野固不窮,擊壤至老歌元豐。”足見其交情甚篤。王安石題在湖陰先生壁上的詩共有兩首,這是其中一首。詩的前兩句“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寫詩中主人庭院之靜,此處只一“靜”字,表達了“潔淨”,又牽引出“清靜”,因得主人長掃,而無青苔雜蕪,造訪客人因見其“淨”而生“靜”意,“靜無苔”三字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從視覺感官到心靈感受所得到的一種愉悅和陶醉,若將“靜”改為“淨”,便頓覺索然無味。此時,詩人將目光移向園中蔥郁繁盛的花木,因花木已“成畦”,錯落有致,故雅景自成,暢人心扉。花木“自栽”,可見主人勤勉、興致高雅。這裡描繪的是一個靜謐而富有生機的小小院落,凸現的是一個遠離官場、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當詩人又將目光投向庭院外的綠水青山時,更濃的詩情被激活了:“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溪款款,攜碧水護繞;兩山如奔,將漫峰青翠送進堂來,山水的情韻像詩人一樣高雅,像老友一樣熱烈。至此,詩人完全領略了山水的美此,並藉此表達了對友情的讚美。其中“護田”、“排闥”均出自《漢書》。《漢書·西域傳序》有云:“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萬人,置使者校尉領護”。《漢書·樊噲傳》雲:“高帝嘗病,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這兩句詩擬人和描寫渾然天成,句首分著“一”、“兩”,又續“水護田”、“山排闥”,從從容容又氣勢非凡。“護田”者人而用以寫水;“排闥”者亦人而用以寫山,“將綠繞”見水之柔情;“送青來”又見山之殷勤,著以“排闥”二字,更見其情之急不可耐。   詩人亦以此二句為得意。“黃庭堅雲:‘嘗見荊公於金陵,因問丞相近有何詩?荊公指壁上所題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此近作也。’”(《苕溪漁隱叢話》前卷三十三)王安石認為(使事用典)“若能自出其意,借事以相發明,情態畢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蔡寬夫詩話》)。即使不知其出處,仍不妨礙我們對詩意的理解,即所謂:“用事使人不覺,若胸臆語也”(《顏氏家訓》),此乃古人用典的理想標準。   反觀此詩,詩人通過對鄰居生活的讚賞,對純真情誼的謳歌折射自身的追求,表達自己的閒適、愜意,不也是在“用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亞金色的鉤子還是銀色的鉤子好?